APP下载

科学看法大不同

2011-01-27吴雨霖

飞碟探索 2011年6期
关键词:受访者科学家科学

■吴雨霖

科学看法大不同

■吴雨霖

最近的一项科学调查显示,东亚国家与欧美国家人士对科学议题的看法大有不同,这或许是来自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一般来说科学是一种国际共通的语言。然而世界各国对于科学与科学家的态度又是如何呢?《自然》杂志与其同一集团的附属刊物《科学人》杂志日前进行网络调查,看看对科学有认识的人有何国际差异。他们在网络上一共调查了超过21 000名《科学人》杂志及其18国语言翻译版本的长期读者。尽管这些读者阅读的是同样的科学杂志,对科学也有许多相同的看法,然而在某些热门而敏感的议题上,意见却大相径庭。

东亚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差异最大。举例来说,令人意外地,共有30%的日本读者与49%的中国读者对演化论能够解释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认为有合理的怀疑;相对的在世界其他区域却只有10%左右。

日本与中国的受访者,对于宇宙起源的科学学说,也有较多的怀疑。1/3的中国读者认为,科学家不应与政治有牵扯,世界其他区域持相同意见者仅有10%。

不过,由于调查方法不算严谨,所得结果很难说是定论。国家间的调查并不均衡,相对于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的数千名受访者,日本仅有1195名,中国只有269名。在线问卷的调查方式,读者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响应,因此也仅有一些读者的部分意见。此外,就算是相同的问题,来自不同国家的受访者,也可能因文化差异导致不同的解读。尽管如此,这项调查仍颇具价值,显示具有科学识读能力的公众,其想法不见得就会与科学家一致。

许多调查项目的结果普遍与预期相同,受访者都认为,科学家普遍比其他公众人物值得信赖,投资科学对于未来的经济成长很重要,同时也认同动物实验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期引发了气候门事件争议,气候变迁也出现地域性的差异,调查结果指出,大部分受访者对于人为因素造成全球暖化的说法,持日益相信的态度。调查也显现出区域内的差异,欧洲人在基因改造作物方面意见分歧,而德国要废除核能。

那么,应该如何解释日本与中国读者对于演化以及大爆炸理论的质疑呢?一些受访科学家认为,尽管这些区域受到基督教创造论的影响有限,不过神道、佛教等亚洲传统哲学思想,对于物种起源也有不同于演化论的一套解释,受访者的怀疑可能因此而生。

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族群遗传学家齐藤成也认为,这样的质疑可能出自人们对于大自然复杂性的体认。而这也使系统生物学在日本成为相对冷门的学科,毕竟与机械或工程相比,复杂的生物学很难变成简单的公式,无法控制的因素也多。不想改变、干扰自然的想法,也使得基因改良作物不受欢迎。

京都大学以公众科学认知为研究主体的人类学家加藤和人指出,这种正反感情并存的现象,反映出东亚地区比较意识到知识的有限性。由于调查问卷中关于演化论的项目,是采访受访者对于其解释能力是否有任何疑虑,或是否所有证据都支持演化论一说,也可能造成受访者相应的谨慎保守。加藤和人说,许多受访者说有怀疑的空间,并不代表他们相信创造论。

北京中国科技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表示,关于演化论的问题在中国受访者中或许也引发了一种自然而且健康的怀疑。毕竟,对于所有的事物保持一定的质疑,就是科学家的重要特质。即便是物理学界,对于宇宙的起源也是争论不休的。他更指出,受访者往往会揣摩问卷的目的、设计者想要的答案,若受访者表示没有疑虑,容易造成不够开放、无法接纳多元观点的印象。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科学传播与公共政策专家舍费尔表示,受到政治氛围的影响,西方受访者对于科学和科学家的支持往往十分明显,尤其是在美国,二元对立的政治环境,使一般民众对于气候变迁、干细胞等等议题不是支持就是反对。舍费尔认为,这样的思维限制了理性论辩的空间。

对美国一般民众的调查,其中有26%认为,演化论可以解释地球的众多物种生命,而此次《科学人》杂志进行的调查,87%的美国受访者表示所有证据都支持演化论,二元对立选边站的现象,可见一斑。舍费尔认为,这次的受访者与一般普查的抽样所得相异。

武夷山指出,语言上的细微差距也会影响调查结果。中国受访者与西方受访者无异,认为科学家应该针对科学政策提出建言,也赞成其参与相关的公共论辩,在“科学家知道什么对于公众最好”此一项目上,中国受访者甚至更加认同。然而,其中却有29%强烈赞同,科学家应与政治保持距离。

此外,269名读者的响应也欠缺代表性。武夷山表示,中国有13亿人口,200多份回应,相较之下真的没有什么分量,少数受访者些微的意向改变,就足以影响结果。

(盛文娟插图)

猜你喜欢

受访者科学家科学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与科学家面对面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