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痢疾的防治
2011-01-26徐海强
徐海强
(乌拉特中旗动物卫生监督所,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015300)
一、病原及流行病学
(一)病原本病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
(二)流行病学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季节性流行,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尤以2~3日龄羔羊发病最多,杂交改良品种更为易感,特别是高代杂交品种羔羊死亡率甚高。一般羊羔初期患病少,产羔盛期传染快,发病率明显增高。本病传染来源是病羔,其粪便内含有大量病原菌,污染羊舍和周围环境,成为传递因素。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脐带或创伤感染。当母羊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天气骤变、寒冷袭击,羔羊受冷受冻;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匀;育羔环境卫生不良等均能促进羔痢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1~2 d。病初精神萎顿,低头拱背,不想吃奶;不久发生腹泻,粪便恶臭,粪便呈黄绿色、黄白色甚至灰白色,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到了后期粪便带血并含有粘液和气泡,肛门失禁,严重脱水,卧地不起,若不及时治疗常在1~2 d内死亡,只有少数病轻者可能自愈。
三、病理剖解
尸体脱水现象严重,尾部沾有稀粪痕迹。最显著的病理变化在消化道,真胃内有未消化的乳凝块,小肠(尤其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常见直径1~2 mm的溃疡,其周围有一出血带环绕,肠内容物呈血色。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有出血点。心包积液,心内膜可见出血点。肺脏有充血或瘀斑。
四、诊断
(一)初步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患病羔羊多为2~5日龄,7日龄以上很少见。病程急剧,病羊体质瘦弱,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剧烈腹泻,粪便呈粥状甚至水样,味恶臭,有的里急后重,后期多排血便,内有气泡,后躯被粪便污染,羔羊脱水严重,皮肤失去弹性,用手提起皮肤,皱襞恢复缓慢。有的羔羊表现神经症状,四肢卧地,不愿站立,呼吸急促,腹胀或排极少血便,体温下降。病情可迅速传播至全群羔羊。如剖检病死羔羊,可见消化道特别是小肠、回肠部黏膜出现充血,有直径1~2 mm的溃疡,其周围有一出血带环绕,肠内容物呈血色。根据以上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病原检查,肠内容物触片镜检、细菌分离鉴定、毒素检查为B型魏氏梭菌即可确诊。
(三)鉴别诊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也可引起初生羔羊下痢,应注意区别。
1.沙门氏菌引起羔羊下痢病羊体温升高达40℃~41℃,食欲减退,腹泻,排粘性带血恶臭稀粪,低头、拱腰、继而卧地。经1~5 d死亡,有的经两周后可康复。发病率30%,死亡率25%左右。
2.大肠杆菌引起羔羊下痢多发于出生后7日龄以内的幼羔,病初体温升高达40.5℃~41℃,不久即下痢,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粪便先呈半液状,由黄色变为灰色,呈液状,含有气泡,有时混有血液和粘液。剖解尸体严重脱水,真胃、小肠、大肠内容物呈黄色半液状,黏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发红。
3.肠球菌所引起初生羔羊下痢,病初体温升高达41℃以上,全身症状明显,起卧频繁,不喜食,粪便变软,有时带粘液或血液。
五、防治
(一)羔羊痢疾的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孕羊体质。抓好秋膘是关键,秋季搞好母羊的抓膘保膘,使其所产羔羊体格健壮、抗病力强,有利于羔羊安全越冬,否则,羔羊体质瘦弱,增加了羔痢的患病率和死淘率。
2.进行科学计划配种,羊的繁殖季节一般在秋季,秋配春产,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尽量避免在最冷季节产羔。产羔季节注意保暖,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并及时给羔羊哺以新鲜、清洁的初乳。
3.每年秋季可给母羊免疫羔羊痢疾菌苗或五联苗,产前14~21 d再接种一次以提高母羊抗体水平,使新生羔羊能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
4.产羔前对产房作彻底消毒,可选用1%~2%的热烧碱水或20%~30%石灰水喷洒羊舍地面、墙壁及产房一切用具。
5.羔羊出生后12 h内可灌服抗菌药物土霉素0.15~0.2 g,每日1次,连用3 d,有一定预防效果。
(二)羔羊痢疾的治疗发现羔羊患有痢疾可采取如下方法治疗。
1.土霉素、胃蛋白酶各0.8 g,分为4包,每8~12 h加水灌服一次。
2.痢菌净肌内注射1~2 ml,每日2次即可,连用3 d。
3.盐酸土霉素200 mg,每12 h肌肉注射一次,连用3~5 d。
4.土霉素、胃蛋白酶各0.8 g,次硝酸铋、鞣酸蛋白各0.6 g,分为4包,每6~8 h加水灌服次,连服3~5 d。
5.磺胺胍、胃蛋白酶、乳酶生各0.6 g,分成3包,每8 h加水灌服一次,连用3~5 d。
6.磺胺脒、乳酸钙、次硝酸铋、鞣酸蛋白各1份,充分混合、日灌服两次,每次0.8~1.5 g,连服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