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分布、建设现状与分析
2011-01-25赵广军
赵广军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当前全球高校的科研与课程教学模式都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界的开放课程运动中,我国政府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其开展较早、规模较大、影响较大而已经成为各国借鉴的典范,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一起成为两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大规模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实践项目,反映了国内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最高水平。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则成为保证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最直接的标志。
精品课程以网络作为资源发布与共享的载体,它把资源最大程度的数字化、多媒体化,部分网络辅助教学开展深入的高校已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建设、发布与管理。我们通过对已有精品课程相关文献的研究不难发现,现有对于精品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评审体系的把握和领会上,对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和质量反馈却缺少实证性的调查研究。本文以 36门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作为调查对象,全面调查和分析各高校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分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情况,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
一、精品课程评审中网络资源共享的建设要求
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为目的,而共享的基础就是对网络教学环境的要求。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要求“在教学条件方面,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同时细化的网络教学环境条件中要求学校网络硬件环境良好,课程网站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并能有效共享。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在评审中所占的分值已经从2003年的6分提高到2009、2010年的10分,成为比较重要的评核标准。
同时,《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2003年,教育部)也要求: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教高厅〔2004〕13号)也要求,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善网络条件,更新和完善课程网上教学资源。
高教司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检查的主要内容也要求网络资源的公开和共享:主要是国家精品课程开通网络连接、课程录像上网、网上资源更新等情况。对国家精品课程支撑网站的开通、网页访问、课堂录像全程上网以及网上教学资料更新等情况进行年度一次的全面检查,并公布国家精品课程支持网站连通性检查结果。国家精品课程所在学校要对本校课程建设情况开展自我检查,确保课程支撑网站正常运行并做好上网教学资源的更新工作。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的批复》(教高厅函[2007]32号)的要求,作为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展示平台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要对其链接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开放链接的有效性进行定期监控,监控报告按月度提交教育部。在历年的检查中,2005年7月15日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支持网站连通性检查的结果中就有《世界近代史》(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上)》等两门历史学课程由于特殊原因而无法连通(无法找到网页或服务器连接不通)的现象。而《中国古代史(上)》在当年的网上教学资源评审(专家评审)中曾获得94.92的高分,是 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的典型。从该课程的建设情况来看,课程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制作精良,曾经的得到过学生的一致好评。此后,笔者的多次使用并未出现不能连通的情况,也说明链接检查的必要性。
最初,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公布是在教育部官方网站(www.moe.edu.cn)“教育工程与基金”专栏中的“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链接。这些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多存储在各高校服务器上,对外实现共享。为了让这些教学资源发挥更大的辐射影响和扩大作用,2008年教育部设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1],整合优化这些教育资源,并将其由高校逐步向全社会范围开放,该资源网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覆盖学科、专业最完整,课程资源数量最大的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库。本文调研的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主要就是根据该网站进行的。
二、历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的分布与建设现状
2008—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分学科配额表(本科)显示,2003—2010年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总配额为44门,2008年时已入选课程22门,2008—2010年配额22门。到2010年已经获得国家资助建设的为36门(内含一门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事实上还有继续建设的空间,没有达到总数44门的配额要求。同时,历史学作为传统学科之一,其国家精品课程在各一级学科中的数量比重明显偏低。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中心”统计,在该网站收录的总数2583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历史学在所有一级学科国家精品课程中所占比重情况:在总数2583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历史学36门,占1.4%,仅比哲学29门的1.12%略高。具体课程名单如下(表1):
表1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的历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表
续表 1
除了历史学专业课程之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内容上也应该属于历史学范畴。但是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课程体系上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所以不在本文统计分析之列。
考察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最主要的根据就是各专业精品课程在高校、专业、地区分布的建设现状。从表二可知,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在各高校之间的分布情况:拥有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门数最多的是北京大学,共有5门课程,占14%;拥有3门的有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各占8.3%;拥有2门的有4个学校,各占5.6%;拥有1门的17所学校。总体看来,精品课程在各历史学优势高校中的分布并非十分合理,有集中的倾向。
同时,我们对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的专业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知:科目相同最多者为中国古代史(含中国古代史后期史、中国古代史(上)),共8门,重复建设的比率最高,达到22.2%;中国近现代史(含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古代史(含世界上古中古史)均为3门,各占8.3%。上述几门课程重复率较高。以上课程作为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各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基础都具有优势,但是由于课程重复建设,可能会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很难得到最大的专业性发挥。
根据表1统计可知:在这些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地域分布上,也呈现出集中现象,地域分布不平衡。分布在北京8门,占22.2%;湖北5门,占13.8%;天津、吉林、陕西、广东各3门,分占8.3%;山东、福建、甘肃2门,各占5.5%;上海、新疆、安徽、湖南、山西各1门。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自从2003年以来每年都在加大建设力度,而从历史学科的国家精品课程来看,由于受学科发展、申报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36门课程的年份分布并不是呈现一个年度上升的趋势:2003年2门;2004年5门;2005年5门;2006年3门;2007年7门;2008年4门;2009年5门;2010年5门。2007年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目标年,该年历史学精品课程立项最多,达到7门,其余则多稳定在4、5门,也说明历史学科作为传统学科发展的稳定性。
从上述分析以及大量观摩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下:历史类国家精品课程增长较快,但在专业分布、学校分布、区域分布等方面分布不均,有集中倾向,且重复建设率较高。一些调查和研究也指出其它学科精品课程的建设中也明显存在着所属学校、学科分布不均衡的情况[2]44-45。
我们认为,各高等学校在历史学课程建设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的同时,更应该充分考虑学科与专业分布以及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示范作用,要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历史学科得整体教学水平。
三、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是来自全国高校名师的优秀教学成果,其项目的建设更应该以课程建设和资源共享为突破口,通过优质课程建设建立优质课程的标准,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各级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优质课程的辐射作用,从整体上促进和加强高校历史学科的建设,推动高校历史学科整体课程建设,从而推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但是由上述历史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来看,由于在高校、专业、区域之间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了很多网络资源的建设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从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分布现状来看,其网络资源建构存在着明显需要改进的问题:一些国家精品课程对历史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不明确,导致网络资源建构“为评而建”,很难称得上为优质资源;课程网络资源建构缺乏理论指导,难以成为优质教学资源,以至于缺少持续性建设。《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要求,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不为评价而建设,国家对精品课程年度更新更有l0%的量化要求。事实上,许多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一旦建成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立项之后就静止不建,并没有完成年度10%的更新要求,也很少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历史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具体而言,就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网络资源来看还存在着其它问题。历史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信息虽比较丰富,电子教案、教学录像、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例题习题、文献资料、教学课件等基本教学资源比较齐备,但是教学资源多以文本呈现为主,教学资源发布格式多样,可下载资源却不够丰富,网上资源的高度共享尚未完全实现;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正在形成,开始出现网络学习的互动,但是几乎没有专业教师针对资源受众的问题作出解答,教学资源应有的反馈没有受到重视;网络资源建设的持续性不够,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其更新与维护是精品课程本身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目前的课程存在着“重评审,轻共享”、“重建设,轻服务”、“为评价而建设”的情况;课程内容过分保护,开放性、共享性不强;前沿性、研究型和扩展性资源虽有体现,但十分有限等问题。
事实上,在网络资源的调研中,我们总结了 36门课程的网络资源受众(使用者)发表的意见,除了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提供学习平台以及课程总体上的认可之外。他们反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共享、资源补充、教学互动三方面上。关于资源共享,多数人建议不需要积分就能下载,要求免除积分限制(此问题提出的最多);下载途径不明确,这些问题多限制着资源的共享。关于资源本身的补充与修正上,涉及课件没有按照顺序上传;对不同的资源下载时应该区别对待;最好有开放式课件;课件比较少,看不到录像;没有或者视频课件太少,期待更多的补充;课件不连贯,没有顺序等问题。这些舆论中最多的是课件等课程资源共享问题,而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质量的要求也更高[3]11-17,因此我们认为其共享性更应该重视。在教学互动的要求上,使用者们建议建立课程网站,实行立体化互动式教学,使使用者也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
(二)对策
针对我们在网络资源调研中发现的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运行管理、技术手段、评价约束等来解决。在运行管理上,应该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教高厅〔2004〕13号)课程上网和年度检查的要求执行。相关院校应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善网络条件,确保网络畅通,并及时更新和完善课程网上教学资源,接受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开通情况和网页访问情况进行的监测和统计。也就是说,首先是课程上网,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在网上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其次是坚持年度检查,保持网上资源定期更新,国家精品课程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在网上进行,特殊情况也可到校检查,不合格课程应该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及相应处罚。在管理上,应该建立精品课程平台开放化管理。在精品课程访问过程中,出现无法连接、权限不够、速度不快等问题,政府和各精品课程建设高校应当适时组织开发精品课程平台,对课程采取集中化、规范化的运行管理,保障大学精品课程的良好运行环境。精品课程平台各个组织、模块之间应该紧密相连,保证管理与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和持久性。同时,各高校校内和校际间开放精品课程网站,逐渐拓宽大学的教学空间和学生的学习空间,真正意义实现大学精品课程平台开放化管理。
在技术手段上,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善课程支撑网站的技术条件,确保网络畅通,及时更新和完善课程网上教学资源,保障国家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各门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可以根据评审对建设标准的统一技术要求进行建设,系统优化资源建设,在各级教育部门的主导规划下消除资源在文化、技术、获取诸方面的障碍[4]48。
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性特点,可以进行评价体制的约束。我们可以建立对精品课程实施情况及时的过程性评价,以便督促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进度,也有利于决策部门掌握精品课程发展情况,进行有效决策,在政策上保证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5]26。具体而言,通过制定实施过程性评价体系,依照精品课程评价量表,对实践性良好、现实可操作性强的精品课程予以奖励,对长期缺乏内容更新导致进度停滞、甚至网络无法正常访问的课程作相关的批评和取销处理。
[1]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ED/OL]. [2011-05-10]. http://www.jingpinke.com.
[2]周晶晶.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R]. 杭州: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廖涛. 国家精品课程课建质量调研[R]. 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王龙. 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R].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付婷,李化树. 论大学精品课程建设[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