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地区碹窑民居
2011-01-24杨文斌崔磊磊
栗 丽 杨文斌 崔磊磊
张家口地区碹窑民居
栗 丽 杨文斌 崔磊磊
以张家口地区碹窑民居为研究对象,从碹窑的建造工艺、院落布局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张家口地区碹窑民居的形成与特征,以期指导当代建筑生态设计。
碹窑民居,特征,环境,适应性
通常大家一听到窑洞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陕北窑洞。陕北的窑洞也为陕北民居,分靠崖式(崖窑),下沉式(地窑),独立式(箍窑)三种。靠崖式窑洞多系依山就势,利用地形,选择土质较好之处,削平崖面,开挖而成。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做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凿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楼。
1 张家口地区碹窑民居特征分析
窑洞是黄土高原其典型建筑形式,张家口的窑洞按地域分类属于冀北窑洞区。绝大多数在沿洋河支流洪塘河两岸,黄土高坡的向阳面上建造。张家口地区内的窑洞与陕北窑洞是有区别的,它的大部分窑洞是碹制出来的(碹:用砖、石等砌拱)。碹窑是一种特殊的窑洞形式,分类上属于独立式窑洞,但又有着不同于陕北窑洞的独特之处。
1.1 碹窑的建造工艺
这种碹窑是由一块一块的泥土板(俗名:棢子)碹制而成,它厚约 15 cm,形状为拱形。泥土板的制作先是取粘度较大的黄土,里面加黍子杆(黍子杆用铡草刀铡成小段,一般在 20 cm左右),再加水和制而成,然后将它们放入泥网模子中做出一个个的泥土板,最后晾晒干之后进行使用。
工匠们用这些泥土板,利用互相挤压的力学结构原理,将泥土板一层一层的砌拱起来,形成拱形的窑顶。建顶这一步是碹窑的核心,其力学原理类似于赵州桥。窑顶碹好之后,还要在窑里抹一层泥,然后再抹上白灰。将一层一层的土铺到碹好的窑顶之上,然后用石杵子将它们夯实,形成平屋顶,在秋收之后可以利用它晾晒玉米等农作物(见图 1)。
1.2 碹窑的装饰
碹窑基本上是坐北朝南,在南面开窗户。窗户一般是上圆下方的,上面的半圆用木条做成各种各样的几何纹样,糊上白麻纸,上面粘些剪的红纸花,形成对窑洞房的一种装饰。下面方形窗户装上玻璃,使屋内有充足的采光(见图 2)。
1.3 碹窑的空间布局
碹窑大多保留着原生态的一窑三孔构架。一般来说,中间一孔为正窑,两侧分别为配窑,作起居室和炕室。窑洞深 6m,高 4m,除此之外还有一窑多孔的构架。正房在整个碹窑院落的北部,多采用五孔或七孔窑洞。在正房的左边或是右边,有时会建有储放杂物用的杂物房,顶是用木材加土筑成的,墙体是夯土墙。顺着窑洞的山墙向南砌筑起夯土墙从而将窑洞围合成院落,形成合院,院墙为夯土墙,院子受碹窑间数和地理位置的环境限制,有大有小,呈长方形,居民可以在院子里饲养牲畜,有的甚至种有农作物(见图 3),院墙高度在 3m左右,低于窑洞的高度。在东西两侧还建有厢房,厢房多为三孔窑洞,也有一边为三孔窑洞一边为五孔窑洞,还有的一边为三孔窑洞另一边为饲养牲畜的饲养棚。南面有些碹三孔窑洞,有些则不建南房,只有院墙。人口较少的人家,有些则只建正房而省去东西厢房和南房。院落的大门多开在院子的东南方。
碹窑正房三间一般为进门是中间一间,为堂地,然后是东西两间,东间为正房,父母一般都居住在东正房。长子成婚后居住在西正房。多子多孙者同住一个院落,按长幼有别排列居住。除了父母住的东正房外,子孙辈成婚后按西正房、西耳房、东下房、西下房、南房等顺序排列居住。旧时大户人家的院子里居住得满满当当。夜里窗前烛光照,满院灯火透天明。
2 张家口地区碹窑民居与环境的适应性
由于张家口气候寒冷,碹窑房内都是要盘炕的,本地谚语有“家暖一盘炕”的说法,紧挨炕的一边就是锅灶。烧火做饭,烟从锅灶下流入炕里,然后再从窑里的烟囱里放出来,这样炕就热了,家里也就暖和了。取暖材料以农作物秸杆为主,节能环保,草木灰还可作为农家肥的主要原料,抗土壤板结,有助于增产丰收。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套绿色循环系统,既可以节约原材料,又能够达到取暖,废物利用的双重目标。
碹窑留存最多的地方是在张家口的怀安县,这里四面环山,沟壑较多,黄土深厚,山场广阔,地质资源丰富(见图 4),居住者大都以谷黍、土豆等杂粮为生。人们利用当地丰富的黄土和黍杆制成“泥墼子”,用它来碹窑。据民间传说,怀安人民最初是挖洞而居,碹窑是成人受民间小孩玩“过家家”抟土窑洞模型的启发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明的。随后,这种建筑形式在怀安迅速发展。明朝时,怀安以“某某窑”起名的村庄就有 47个,现在 273个行政村还有 43个保留了这种称谓。这些称谓基本上是以姓氏开头,李姓碹一处就叫李家窑,王姓就叫王家窑等等。
3 结语
古语曰:南方垒木为巢,北方抟土而居。张家口地区草木稀缺,雨水较少,用来盖房子的木料不够充足,人们为了生存,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发明了碹窑,一则就地取材,二则以窑洞“冬暖夏凉”“绿色环保”的取暖体系抗御冬天严寒之苦,在有限的物质财富和资源条件下,应用当地最经济的材料得到了生存环境的最大舒适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王月玖,韩春凤,杨文斌.浅析张家口地区传统民居建筑[J].山西建筑,2010,36(3):32-33.
Arch kiln residence in Zhangjiakou area
LILi YANG W en-bin CUILei-lei
This arch kiln residence in Zhangjiakou area to gatewa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iln from the arch process,layout of the compound and its adaptability to the environmentand other aspects of analysis,summarized in Zhangjiakou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ch kiln residential,with a view to guide the ecological design of temporary architectures.
arch kiln residence,features,environment,adaptive
TU241.5
A
1009-6825(2011)09-0009-02
2010-12-17
栗 丽(1985-),女,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北 邯郸 056038
杨文斌(1972-),男,副教授,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
崔磊磊(1984-),男,讲师,海口经济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