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思考
2011-01-24梁永朵姜金征卢玉林
梁永朵 姜金征 卢玉林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思考
梁永朵 姜金征 卢玉林
结合实际情况列举了由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并通过典型案例作了具体分析,提出了面对灾害应做好的几项准备工作,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地震,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0 引言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汇集部位,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但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使我国成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由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多[1-5]、危害大、分布面积广、治理难度大。人类只有积极地去预防它,才能减轻灾害造成的巨大破坏。
1 由地震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
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震砂土液化等[6,7]。
1.1 滑坡和崩塌
在各类次生地质灾害中,滑坡和崩塌的危害最大,不仅造成斜坡(边坡)、公路路堤发生破坏、堵塞公路和河道,给震区救灾抢灾物资的运输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城镇建筑后缘的斜坡发生崩塌或滑坡直接掩埋房屋和过路人员,成为地震的重要致灾因素。1920年海原 8.5级大地震在甘肃静宁县孙家沟引起的滑坡(如图 1所示),滑坡体宽 1 200m,厚 50m,向下滑动距离 400m。
在山岳地区,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灾害有时比地震直接造成的危害还要大,汶川特大地震就是典型的例证。景家山崩塌如图2所示。大型崩塌、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堰塞湖(见图 3)。
1.2 泥石流
地震直接诱发的泥石流多为坡面碎屑流,其危害性比大型滑坡和崩塌相对较小,而具有显著危害性的沟谷型泥石流多在震后的降雨作用下发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排除局部地区在地震的同时存在降雨过程)。无疑,地震作用为沟谷型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来源(如图 4所示)。
1.3 地裂缝
地震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地震作用力的强烈作用下,或由于地表地震应力释放,导致地表或岩层中形成开裂或断裂的现象。2008年5月 12日汶川地震形成了长达 300多千米的地表裂缝,破裂时间持续约 80 s~120 s,地裂缝从都江堰向北东方向一直延伸至广元青川一带。
由地表裂缝引起的地面开裂、错位等地表破坏现象随处可见(如图 5所示)。2010年 4月 14日青海玉树地震也造成一系列地裂缝。
1.4 区域性砂土液化
在天然地震作用下,饱和砂土孔隙压力增大和有效应力减小致使砂体完全丧失强度和承载能力,最终导致区域性砂土液化,其上的建筑物倾斜甚至倒塌。如 1999年 9月 21日我国台湾集集地震引起大面积砂土液化,造成建筑物整体倾覆(如图 6所示)。1964年日本新泻地震造成砂土液化,引起地基发生剪切破坏,使得建筑物发生严重倾斜甚至倒塌。
2 几点建议
地震发生后的家园重建一定要从大地震的灾害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着面对现实、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做好重建规划[8]。
2.1 安置点的选择
在安置点选择方面,应特别重视地震地质条件和次生灾害的影响,抓好地质环境的适宜性评价工作,对已经不具备原地重建条件的地方,需要重新选址。
对初选的安置场地进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保证在安置点及其一定范围内不存在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2.2 地质灾害的实时安全监测[9]
国家地震局、国家气象局早在 20世纪就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专业监测台网,开展地震和气象预报,但目前为止全国性的地质灾害监测网还没有建成。构建具有自动传输和发布功能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及发布系统对于提高地质灾害检测的精度和密度,以及全国性地质灾害监测台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3 相关科学研究
为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灾害信息管理、灾害风险评估、地质基础理论的研究问题等。
2.4 宣传普及防灾避灾知识
随着城镇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在较危险地段进行城市建设已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在广大群众中宣传和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灾害面前,我们不但要提高灾害发生的前兆预警能力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更应该提高居民的应急疏散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我们可以在群众中通过发放宣传册、防灾避灾知识问答、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群众的灾害预防能力。
3 结语
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甚至有时造成的损失远超过地震本身。我们若能在灾害到来之前做好诸如建设点的合理选择、地质灾害安全监测、相关科学研究及防灾知识宣传等各项准备,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1]张永双,雷伟志,石菊松,等.四川 5 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109-114.
[2]乔彦肖,马中社,吕凤军.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动因机制分析[J].中国地质,2009,36(3):736-741.
[3]吴珍汉,张作辰.汶川 8级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实例[J].地质学报,2008,82(12):1747-1757.
[4]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433-444.
[5]殷跃平,张永双,马寅生,等.青海玉树 Ms7.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J].工程地质学报,2010,18(3):289-296.
[6]黄润秋.“512”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灾后重建影响的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08(2):21-24.
[7]李 媛,孟 晖,董 颖,等.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基于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29-34.
[8]金 磊.我国城乡综合减灾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兼论汶川“512”大地震的灾后重建问题[J].南方建筑,2008(6):4-8.
[9]李 锋.开放式地质灾害实时监测及发布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8,34(18):228-230.
Thinking on earthquake-induced geological hazards
LIANG Yong-duo JIANG Jin-zheng LU Yu-lin
Combining with actual conditions,it lists types of earthquake-induced geological hazards,and makes specific analysis by typical cases,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items for facing hazards,with a view to reduce hazards loss to themaximum.
earthquake,geological hazards,slope,debris flow
P64
A
1009-6825(2011)03-0057-02
2010-09-26
梁永朵(1978-),女,讲师,辽宁省地震局,辽宁沈阳 110034
姜金征(1979-),男,助理工程师,辽宁省铁岭地震台,辽宁铁岭 112000
卢玉林(1983-),男,助教,防灾科技学院,北京 1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