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区流域径流影响的分析研究
2011-01-24王进
王 进
(甘肃省定西水文水资源勘测局,743000,定西)
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区流域径流影响的分析研究
王 进
(甘肃省定西水文水资源勘测局,743000,定西)
气候;半干旱区;径流;人类活动;研究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半干旱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导致水资源循环在时空分布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过去50年,地球表面温度平均每10年上升0.1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问题,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因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北方河流可能出现长达20年左右的枯水期,南方河流则可能出现大洪水,全国旱涝灾害将更趋频繁。为此,加强对半干旱区流域径流特征的分析研究,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已成为缺水地区经济增长的焦点。以祖厉河流域为半干旱区代表流域,根据流域内水文站和雨量站1970—2009年气温、降水和径流同步时段实测水文资料序列,对气候变化条件下流域径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为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一、流域概况
祖厉河流域地处东经 104°13′~105°35′、 北纬 35°16′~36°34′之间,系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华家岭北侧,于靖远县红嘴子处汇入黄河,东西宽124 km,南北长 144 km,干流长度为220.3 km。河源至河口平均坡度1.94‰,流域面积 10647 km2。
祖厉河流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典型的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当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湿气流随季风到达本区域时,沿途受群山阻隔的消耗,形成成雨机会少、降水历时短、时空分布不均、有效降水量小等特点。流域由于受长期水蚀作用,呈现丘陵、梁、峁交错起伏,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地貌。地形特征上受贺兰山褶皱带和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影响,地势上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呈阶梯式特征。流域内设有会宁、郭城驿、靖远、巉口、定西5处水文站,27处雨量站,站网分布较为均匀,基本可控制流域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二、流域气候变化特征
1.气温变化特征
流域气候变化特征最直接的反映表现为气温的变化。气温变化导致流域水循环条件的改变,影响降水特性的改变,最终体现在流域径流量变化上。流域多年(1970—2009年)平均气温为7.0℃,最低年平均气温为5.6℃,出现在1976年;最高年平均气温达8.6℃,出现在2006年。分析表明:
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除1987年和1991年距平值为正,其余年份均为负值。90年代中期以后,除1996年距平值为负,其余年份均为正值,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流域处于明显偏暖期,平均气温增加值达1.3℃。
②流域气温上升趋势显著,气候变暖特征明显。
2.降水变化特征
气温变化直接影响流域降水特性的变化,从而导致流域径流量的改变。据统计,流域降水量对应1970—2009年间的多年平均值为291.5mm,且随着流域气温升高呈减少趋势,70年代平均为310.5mm,到21世纪初为268.8 mm,降幅13.4%。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下降趋势尤为明显。
三、流域径流变化特征
1.径流年际变化
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大,流域内各水文站变差系数CV值在0.53~0.71之间,随着集水面积的增大而减小。分析表明: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0.959亿m3,径流量呈明显衰减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年份距平值大多在均值上方波动,处于偏丰时期,90年代中期以后,除1996年和1999年略偏丰外,其余年份均在均值下方波动,偏枯明显。以1995年作为分界点进行统计,90年代中期以后径流比90年代中期以前减少约33.8%。
2.径流年内季节变化
流域径流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6—9月)径流量占全年的79%,非汛期(10—5月)仅占21%。最大月径流量一般出现在7—8月,最小月径流量出现在1月。上游枯水期经常发生河道干涸,冬季发生连底冻现象;中下游相对稳定。
四、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河川径流的主要因素。全球气候的变化受热条件及大气环流的改变,必将引起水资源循环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大气候变化影响小流域水文的变化,具体体现在流域降水、径流特征的变化。
对40年流域径流和气温资料作线性相关分析,可见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05,经检验,在置信度水平a=0.05时达到显著水平,表明随流域气温升高流域年径流呈减少趋势。
为进一步说明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考虑降水量是流域气候变化响应因子和流域径流变化影响因子,同时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则以降水量作为参证因子,点绘流域年降水量与年径流量时序累积值相关曲线图,分析流域径流变化趋势,见图1。
从图1可见,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域雨—水关系发生明显转折,图中表现为曲线向上折,年径流量减幅达33.8%。这可能与流域人类活动加剧和流域内水利水保工程措施有关。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域内兴修水平梯田 130多万亩 (8.66万 hm2),关川河流域综合治理种草留床面积达 61.2 万亩(4.08 万 hm2),造林累计64万亩(4.3万 hm2)。 同时,为满足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需要,上游先后修建小型水库21座,修建截流引水工程多处。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改善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同时也增加了水量消耗,减轻了水土流失,从而影响流域径流量的减少。90年代以后为解决干旱山区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实施的“121雨水集流工程”,也对流域径流产生了一定影响。经过量化评估统计表明,水利水保工程措施即人类活动引起径流的变化量为0.258亿m3,占径流变化总量的71.3%,而气候变化对降水量影响引起年径流变化量为0.104亿m3,占径流变化总量的28.7%。
五、结语与讨论
经过对祖厉河流域气候与水文因素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①利用肯德尔(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进行趋势变化显著性检验表明,流域气候变暖特征显著。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流域气温处于明显偏暖期,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均值增高达1.3℃。
②流域的年径流量呈逐年递减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减幅尤为明显,径流量平均值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减少了33.8%。
③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经相关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随流域气温升高流域年径流量呈递减趋势。
④通过年降水量为参证因子对年径流量影响评估表明,气候变化对降水量影响引起年径流变化量占径流变化总量的28.7%,而人类活动及其他因素引起径流的变化量占径流变化总量的71.3%,说明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小于人类活动及其他因素对径流的影响。
综上所述,祖厉河流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域雨—水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径流量衰减趋势明显,这与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有关。因此,应注重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应全面统筹规划,合理开发配置流域水资源,从而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1]IPCC.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Ⅰto the Fourth Assessment[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1994.
[3]夏军,谈戈.全球变化与水文科学新的进展与挑战[J].资源科学,2002(3).
[4]左海凤.近50年汾河上中游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J].水文,2006(5).
[5]曹明亮,张弛,周惠成,等.丰满上游流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分析[J].水文,2008(5).
[6]黄维东.人类活动对祖厉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分析[J].水资源研究,2002(2).
P333
A
1000-1123(2011)03-0018-02
2010-11-04
王进(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 张智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