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末梢水细菌学相关指标分析
2011-01-23张瑞仙刘吉云孔庆刚张旭辉欧秋生陈景明
张瑞仙,王 昕,刘吉云,孔庆刚,张旭辉,欧秋生,陈景明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22)
为确保农村居民喝上洁净水,国家“十一五”期间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掌握这些工程建设后的水质卫生安全,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国家卫生部、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云南省按照《通知》要求,对本省“十一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2009年云南省的细菌学及相关指标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全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方案》(全爱卫办函[2008]6号)(以下简称《方案》)中“监测县的选择原则”,云南省2009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的方法,综合考虑本省水源类型、供水方式及各县级疾控中心检验能力等因素,在云南省抽取 70个县的1650项“十一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水质监测。
1.2 研究内容
根据《方案》要求,本次调查收集了被监测工程的基本信息,并按照具体情况对每份水样进行了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毒理学指标(砷、氟化物、硝酸盐)、细菌学指标(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与消毒有关指标(余氯、二氧化氯)的检测。总大肠菌群检测不合格,则需进一步检测耐热大肠菌群;出厂水经消毒,则需检测相应的消毒剂余留量。本文针对浑浊度、细菌学指标和消毒剂余留量进行了分析。
1.3 水质指标判断标准
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进行判断。
1.4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组织全省各项目县相关人员进行了有关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和网络上报等的专项培训,并通过数据上报过程中及时核查数据、项目中期进行现场督导等方式,对项目数据质量进行了严格控制。利用SPSS 16.0软件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分析运用了描述性统计和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9年云南省预计对全省70个县(市/区)的1650件“十一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水质监测,枯水期实际监测工程1620件、丰水期监测1622件,全年共检测末梢水3242件,完成率为98.2%。其中,以地表水为水源者监测1504件,以地下水为水源者1738件;相应的出厂水经完全处理者244件,部分处理或不处理者共计2998件。
2.2 细菌学指标
2009年枯水期与丰水期监测的3242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末梢水全部进行了浑浊度、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的检测,总大肠菌群不合格者均进行了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以上4项指标总合格率依次为:87.0%、83.7%、30.4%和 16.4%。按照不同水期、水源类型和水处理方式,分别比较以上4项指标的合格情况,结果见表1。
表1 2009年末梢水微生物及相关指标合格率比较[单位:n(%)]
由表1可知,丰水期末梢水的浑浊度、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均低于枯水期末梢水;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末梢水浑浊度和细菌学指标合格率均高于以地表水为水源者;经完全处理的末梢水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合格率均高于部分处理或不处理者。以上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消毒情况
云南省2009年监测的3242件“十一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末梢水中,共有434件(13.4%)进行了消毒,消毒剂包括漂白粉、余氯、二氧化氯等,其中已检测消毒剂余留量者占97.5%,合格率为37.8%。
通过对“不消毒”与“消毒”两组的末梢水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进行比较,两组之间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为消毒组合格率高于不消毒组。再对进行消毒并检测了消毒剂余留量的423件末梢水细菌学指标进行比较,余氯合格组的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合格率均高于余氯不合格组,详见表2。
表2 不同消毒情况下的微生物合格率比较[单位:n(%)]
3 讨论
2009年云南省“十一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全年3242件末梢水的细菌学指标合格率较低,尤其是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仅为30.4%和16.4%。丰水期末梢水的浑浊度、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均低于枯水期末梢水,可能是因为丰水期降雨量较大,雨水冲刷地面,同时将地面及垃圾等处的微生物混入水中,加之水源卫生防护不到位,导致有污染的水汇流入水源,致使水源水浑浊度增高,如果不经消毒或消毒剂加入量不足,则相应的末梢水微生物含量过高。另外,因浑浊度高对水的消毒杀菌效果有直接影响,即水中颗粒物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致使消毒剂的杀灭作用减弱[1],与本次调查结果相符,即丰水期末梢水浑浊度合格率低,该时期细菌学指标合格率低于枯水期末梢水;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末梢水浑浊度合格率较低,则其合格率低于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末梢水浑浊度。
由于地表水更容易受周围环境的污染,也更容易将泥沙等混入水中,而地下水在经土壤地层渗透的过程中,地层对水中的颗粒物等起到了过滤作用[2],所以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末梢水浑浊度和微生物学指标合格率均高于以地表水为水源者。
经完全处理的末梢水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合格率均明显高于非完全处理者,但是耐热大肠菌群的合格率却没有差异,可能是因为经完全处理后不合格者较少,该组需做耐热大肠菌群检测的样本较小(仅66件)。
根据消毒剂余留量是否合格进行分组比较的结果可知,经消毒后的末梢水,从微生物学方面讲更卫生、更安全,消毒半小时后余留量检测不合格者较合格者对人体健康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
4 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结果与讨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①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应合理选择水源,除当地地质因素外,还应考虑水源类型、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等。建成后还需加强水源卫生防护,从源头上防止水的污染等问题。②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及时改善农村饮用水处理设施,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性。③建立健全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严格培训制水、管水人员。④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饮用水自我卫生防护意识,形成不饮用生水等好习惯。
[1]甘日华,温伟群.饮用水卫生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3.
[2]杨克敌.环境卫生学(第 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