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与途径分析※——以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为例

2011-01-22李祖超杨淞月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研究型通识研究性

李祖超 杨淞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与途径分析※
——以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为例

李祖超 杨淞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

本文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五所著名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容、途径等进行分析,对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了几点启示。

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培养内容;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能否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准的重要标志。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更是创新人才中的佼佼者,是我国宏大人才队伍中的核心和骨干,是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往往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所难以胜任的,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期待,而高校、尤其是本科教育有责任对此作出回应。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国内著名大学的精英教育理念,是走分类办学的道路,是由一定数量的研究型大学坚持科研育人、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育人的思路,培养研究型、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型的精英人才[1]。近十年来,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很多很好的尝试,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他们在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和优势,解放思想,打破框框,积极寻求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探索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努力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可能的选择,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积极的成效。

一、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分析

(一)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元培学院”以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命名,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应当具备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体魄健全、意志坚定的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充分发挥清华的综合优势,选择若干具有高水平学科基础的专业,选拔优秀本科生,进一步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努力使进入该计划的学生将来成长为相关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跻身国际一流的学术队伍[2]。

“致远学院”是上海交大培养精英人才的又一重大举措。其创办目标是实施精英教育,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独立人格的拔尖创新人才。走出一条培养基础扎实、目光敏锐、思维独到、视野开阔、勇于创新、能够站在未来科学和工程界前沿的领军后备人物的创新之路。

浙江大学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的不断探索,其培养目标是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人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零零班)到如今的“少年班学院”,提出的办学方针是“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重视基础,全面素质培养”,明确了今后教育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注重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下表所示)

表1 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

表2 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办学规模与培养人数

(二)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分析

1.体现了我国教育目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是我国人才培养与发展计划在高水平大学的具体实施,所以其目标遵从于我国教育目标。其目标都体现着培养精英人才、鼓励教育创新、满足教育为国家服务的基本要求。“元培学院”强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体现出这些特色。“清华学堂”也在创新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充分发展方面,着力培养相关科学的领军人物,也充分体现了其学校教育目标与我国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2.体现出鲜明的时代要求。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而且也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一批高水平大学担负着造就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国家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对研究型大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研究型大学的使命。

3.注重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五所大学都非常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学科知识的的训练,用牢固宽泛的知识为科学研究做好一定的准备,同时也十分强调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这些大学大多把培养大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实践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中心目标,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固有的知识,都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与交叉运用。

(三)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分析

1.体现的人才培养侧重点不同。由于每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不同,因此各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北大注重培养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清华瞄准高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海交大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科学技术和工程前沿的人才;浙大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中科大以学生为本,基础与创新并重。表面上看,五所大学的培养目标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培养标准,实际上反映出不同的大学针对其学校特点,突出人才培养的侧重点。

2.体现的大学文化不同。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中,各个大学形成了各自的校园文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所体现的内容,正是这种文化积淀的反映。同时,各大学不同的校园文化与主流文化也决定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重视人文科学文化始终是北大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之一。清华、上海交大、浙大把集中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寻求多元文化的整合,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

二、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比较分析

(一)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

元培学院主要是进行通识教育,为学生拓宽基础;自由选课、选专业、自主设计学习计划和弹性学习年限等制度,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判断和选择的意识和能力。

清华大学十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强调实践教育与创新的紧密结合,具体来说:①选择优秀苗子,“择天下英才而育之”;②同时打好数学和物理学基础;③从校内外聘请优秀的教师授课,“觅天下高士而师之”;④让学生较早参加科研训练,在科研实践中学习;⑤鼓励学科交叉,学生经过多次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浙江大学要求学生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的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宽、专、交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强化学科知识基础、多种思维方式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3]。

上海交大的培养内容是改革课程体系,重视专业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①建立导师制,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②增建开放实验室,丰富科技活动内容;③实行本硕连读。

中国科技技术大学“少年班”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开发学生潜能,实施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择专业制度、特别学分制、专业导师制等内容。

表3 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办学特色

(二)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的共性分析

1.注重创新意识和学校发展相结合。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容在强调基础学科建设,注重创新教育的同时,更注重体现本学校特色,出现了回归传统,重视本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与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共同趋势。

2.紧密切合学生实际。各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的确定都从学生实际出发,旨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内容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实际,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根据不同学生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和教育,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的差异分析

1.内容设置的方向不同。北大、浙大、中科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选择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清华、上海交大多强调创新实践教育,综合学科布局和学科交叉运用。

2.内容突出的重点不同。北大倡导的是以学生的人文学科综合素质为基础,注重通识教育的培养,其核心是人文学科的创新。清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中渗透着综合学科(如数学、物理)的交叉布局。上海交大、浙大、中科大都是培养全方面发展拔尖创新人才。

三、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比较分析

(一)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元培计划”的培养途径主要分为:一是在全校推行学科大类招生(即院系级招生),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和按学科大类组织的大学基础教育,开设平台课和通识选修课,实行本科导师制,以及开展学生课外研究实践;二是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进行新培养模式的实验,改变尖子班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法,为在全校推行“元培计划”提供经验。

清华大学的培养途径为:五项措施、三个系列、两种机制。即:五项措施构筑强力支撑创新性实践教育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凝练前沿及交叉学科方向,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充足的创新空间;汇聚一流学者,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高水平“教练”;搭建坚实的研究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创新实践条件;开展多样化学术交流,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三个系列举措(研究型学习,高水平科研,多样化交流)构建创新性实践教育核心内容。两种机制(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有效的资源配给机制)引导、激励和支撑学生投身创新性实践[3]。

浙江大学的做法主要是:①建立“重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②实施自主性、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模式。③推动研究型教学改革。④搭建创新导向的国际交流平台。⑤营造竞争合作的成长环境。⑥建立自主高效的管理机制[4]。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在课程安排上同时强化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教育;推进研究型教学,强调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增加讨论课、学术报告、学生演讲等课程,加强学生参与式教学活动;压缩课内学时,丰富实践内容;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制;和杰出教授制度化、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接触等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做法是:“宽口径、重基础”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入学时不分专业,加强基础课程学习,1-2年后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同时实行导师指导下的学分制,突出鲜明的个性化学习特色。(如下表所示)

表4 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分析

(二)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共性分析

1.突出人才培养的阶段性。五所大学都十分强调两阶段培养,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个性化培养,自主选择专业与课程;国际化培养,走出去与请进来。这样由分阶段进行,由浅入深,由国内走向国际,体现出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2.重视研究性教学。各大学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促进课程体系与实践创新。研究性教学又分为研究性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实践教学。研究性课堂教学强调学科原理形成过程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实践教学则是通过实践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性环节的研究性教学。

(三)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差异分析

1.主导的教育方向不同。北大、浙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大类招生以及基础教育,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偏重人文学科的训练;清华大学强调研究型学习,高水平科研,多样化交流;上海交大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强化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教育;推进研究型教学,强调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偏重理科和工科教育方向的人才教育和培养。

2.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同。北大、交大、浙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方面根据受教育者的层次差异区分不同的目标序列,并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从而最终达到预期目的。清华的培养途径也较多样化,与其他各学校相比更加突出他培养的针对性。

四、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构建多元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第一,基于学科和生源的优势开办试验班。例如浙江大学1984年开始创办特殊强化班,于2000年扩大培养规模,成立了本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竺可桢学院。20多年的人才培养结果表明:这种优中选优,特殊培养的模式为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依托学科优势开展创新基地。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学科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宗旨,在宽松的培养模式中注入创新教育,采用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课后助学、自主研学的方式。在课程选择、专业方向、学分互认、学时安排、选择教师、导师配备等方面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4]。

(二)建立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特色的培养

课程建设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改革的重心所在,一流大学必须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并行的两部分,通识教育是基础,专业教育是核心,两者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5]。通识强调的是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识教育是多层面的,学校层面的通识主要是提供学生共同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提炼上下功夫。科技素质是基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是重要内容;人文素质是核心,包括知识的、情感的、意志品质的、跨学科门类的通识等。

(三)加强本科教学中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力度

中国传媒大学陈维嘉说过,科研是激发创新潜能的最佳途径。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水平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无疑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对于本科生来说,科研实践活动却很少。因此,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实上,随着我国本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一些研究型大学已经将本科生科研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列入到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内,如浙江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研究计划项目。但是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参与学生人数不多,参与的院系分布不广,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尚未健全,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足,学校资金投入不够等[5]。

(四)积极开展课外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课外实践开展一些以学术交流为内容的学术活动,如举办讲座、科技展览,发表、出版学生的作品和学术论文等,活跃学术气氛,扩展学术视野,使学生在活跃的学术活动中受到创新思想的启迪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建立“大学生创造发明协会”“创造学研究会”等研究组织,积极开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和舞台。开展创新型小组、班级或集体的建设,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五)高度重视制度创新,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水平大学应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促进学的自主性与教的创造性的和谐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创新潜能,保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6]。如,制定自主选择专业制度,激励学生根据学业基础和发展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合格者可发放相应专业毕业证书或辅修毕业证等。

[1]赵沁平.精英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4(8):12-15.

[2]郭樑.研究性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8.

[3]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型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1-5.

[4]来茂德.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探索——浙江大学的思考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53.

[5]胡燕,李祖超.中美研究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6):679-682.

[6]王战军.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1.

The Analysis of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about the Training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Take the Example of the Training about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Five Universities

LI Zu-chao YANG Song-yu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Hubei,430074,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on the training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oncludes the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Beijing University,Tsinghua University,Zhejiang University,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also obtains some inspiration in the end.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talent training;training contents;training approaches

G251

A

1009-2277(2011)02-0048-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0YJA880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1-02-28

李祖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淞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责任编校:徐晓

猜你喜欢

研究型通识研究性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