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禅的语言机制:语法化与语用化*
2011-01-21厉杰
厉 杰
(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合作学院,上海200083)
提 要 口头禅在语言使用中司空见惯,但并未引起语言学界足够的注意。根据语义、语法和语用的互动关系,本文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口头禅:语法化口头禅和语用化口头禅,指出这两种口头禅具有不同的语言功能、表现形式、运作机制和句法特征。同时,本文认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口头禅具有高频复现、语义弱化和心理表征的共同特征,并从社会文化、心理认知及语言与言语的关系等方面进一步揭示了口头禅产生的主客观机制和动因。
一、引 言
《辞源》(2007)和《辞海》(2009)对口头禅的解释大同小异:原指佛教用语,指不明禅理,只是袭取禅宗和尚的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今指经常挂在嘴上但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的词句。
从古至今,口头禅因其传递的信息量有限,被视为无足轻重或华而不实的话语,一直未能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宋人王楙《野客丛书》录郭绍彭撰《宋王先生圹铭》中的《临终诗》云:“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菜根谭》前集有:“读书不见圣贤,为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为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如此种种,无不把口头禅等同于语言中无用的点缀甚至赘疣。
我们翻查多部权威汉英词典,发现没有与“口头禅”固定对应的英语翻译,可能的选择不下十种,如 common sayings、commonplace sayings、conventional expressions、pet phrase、stock phrase、tag line、theme song、cliche、shibboleth、byword、cant等。所有这些英语翻译各有侧重,有的强调词句的老套,有的偏重言者的喜好,有的则体现在句中的地位,不能全面囊括中文“口头禅”的含义。当代国外不少学者曾对英语中的you know、well、you see及I mean等口头禅做过深入分析,如 Östman(1981)、Schourup(1985)、Schiffrin(1987)、Watts(1989)、Erman(1987,2001)、Erman et al(1993)、Fraser(1999)、Brinton(1996)、Macaulay(2002)及 Vincent et al(2009)等,其中不少文章刊载于上,他们把这些词语称为“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s)或“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主要是从语用学、话语分析或篇章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些词语的语篇功能和语用效果进行分析。
国内语言学界马国彦(2010)以“然后”和“但是”为例,对口头禅予以专门关注,他把口头禅界定为:话语标记的虚化状态,指自然会话中在修辞意图的驱动下,由于认知心理机制和语言机制的综合作用,某些表现出高频复现、脱口而出、黏附性等特点并在语义和功能上具有相应特征的话语标记。
然而通过中国知网查找发现,目前国内语言学界对于口头禅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少之又少,截至2011年7月,以“口头禅”为关键词的相关语言学文献仅有马国彦(2010)一篇。我们认为,口头禅不虚也不空,其功能不仅仅局限于作话语标记,需要对口头禅与一般话语标记语进行区别,并找出其会意、传情、修辞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口头禅又不完全等同于流行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作为心灵的莫尔斯电码,可从中窥探话语交际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本文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出发,以语义、语法及语用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侧重口头禅使用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对其言语运作机制作一番探究。
二、口头禅的分类与语言功能
1. 口头禅的分类
马国彦(2010)认为口头禅是话语标记的虚化实现状态,限于以“然后”和“但是”为例分析口头禅,忽视了日常交流中更多不限于话语标记功能的口头禅。我们认为,口头禅与一般话语标记语同中有异,两者在话语中均具有较强的黏着性,往往出现在句子或小句的开头部分,区别在于口头禅主要从历时角度考察,具有一定时间段内高频复现的特点。在现实语言使用过程中,口头禅由于高频复现和脱口而出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导致语义弱化(semantic reduction)或语义淡化(semantic bleaching),但与此同时,其语法功能或语用功能却依然存在甚至更显强大,经历了语法化或语用化的过程。
所谓语法化,Hopper和Traugott(1993)认为是指词汇单位和结构形式(lexical items and constructions)在一定语境中用来表示语法功能的过程,并在语法化之后,往往会继续发展出新的语法功能。国内外对语用化的研究不及对语法化的研究那么深入和广泛,Traugott(1982:253,256)指出,语用化是意义或功能从语义领域向语用领域变化的过程,常常涉及如下意义转移:更多基于说话者的意义(more speaker-based meaning),更多基于话语的意义(more discourse-based meaning),更多个体化(more personal),通过话语从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 meaning)转向表达意义(expressive meaning)。我们知道,目前对于语法化和语用化的研究主要是在语言(langue)的范畴内进行,而口头禅则属于言语(parole)的范畴。本文理解的语法化和语用化更强调个体主观性特征,并且这一过程可以中止或终止,这点不同于一般语言范畴内的语法化和语用化。根据语义—语法趋向和语义—语用趋向的不同程度,可以把口头禅分为语法化口头禅和语用化口头禅。
2010年下半年《生命时报》联合新浪网健康频道对河南、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浙江等的十几个城市居民的调查显示,国人最爱说的“十大口头禅”,按排名分别是“随便”(10.5%)、“神经病”或“有病啊”(8.1%)、“不知道”(7.2%)、脏话一类(6.7%)、“郁闷”(6.5%)、“我晕”(5.6%)、“无聊”(5.5%)、“不是吧?”或“真的假的?”(4.8%)、“挺好的”(4.6%)、“没意思”(4.6%)。这些口头禅在话语中多可独立使用,但一次话语中重复出现的次数不多,具有社会流行语的特点,其使用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说话者在使用时多能意识到自己在使用它们,表达一定的实义但又偏离原语义,因此,它们更多地经历了意义或功能从语义领域向语用领域变化的过程,语用化特征较为明显,可归入语用化口头禅。①
有些人在谈话、演讲、采访、会议发言及教师课堂等场合,说话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多次插入“这个”、“那么”、“然后”、“就是”、“但是”和“你听我说”等词语。在英语中类似的词语包括you know、I mean、OK和right等等。2008年12月,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女儿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并解释自己竞选参议员时连说了142个“you know”而被人诟病。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So I think in many ways,you know,we want to have all kinds of different voices,you know,representing us,and I think what I bring to it is,you know,my experience as a mother,as a woman,as a lawyer,you know,I've been an education activist for the last six years here,and,you know,I've written seven books——two on the Constitution,two on American politics……So obviously,you know,we have different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②
在这段采访中,“you know”或“y’know”的使用密度之高令人咋舌。这些词语也是口头禅,它们具有一定的话语标记功能,在一些参数上表现出与语用化口头禅明显的不同,我们称之为语法化口头禅。
两类口头禅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表1 :口头禅的分类及特征
2. 口头禅的语言功能
Halliday(1994)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分别是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篇章功能(textual function)。口头禅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也无不体现着这三种元功能,只是具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在句子及语篇中作用不同,我们认为语法化口头禅更多地体现语篇功能,语用化口头禅更多地起到概念功能,而人际功能则是两者都有。需要说明的是,具体的口头禅具有的三个语言元功能只是程度大小不同,我们不能截然切割这三者。
1)概念功能与语用化口头禅
概念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包括内心世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或情形(Halliday 1994;Thompson 1996;黄国文2000)。我们先来分析语用化口头禅。目前的年轻人经常把“郁闷”、“我晕”等词挂在嘴边。例如③:
(1)甲:这周末过得怎么样?
乙:一般般。明天又要上班了,郁闷。
(2)甲:外卖又涨价了。
乙:郁闷啊,中午吃什么好呢?
(3)下雨了,计划泡汤了,郁闷中。
(4)女儿的造句:妈妈最爱睡懒觉。(怎么连妈妈的这点爱好,女儿也给抖搂出来啊!我晕。)
(5)老师:同学们,下星期我们课堂测验一下。
学生:我晕,书都还没怎么看呢。
以上各例中作为口头禅用语的“郁闷”和“晕”的语义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存在一定差异。用作口头禅的“郁闷”和“我晕”往往以小句或句子的形式出现,作为夸张的表达方式,起着宣泄情绪的作用,该类词语的高频使用稀释或偏离了其原有的语义,但是这里词汇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虚化,也不起语法作用,不属于语法化的范畴。例句中口头禅,说话者在部分保留原有语义的前提下实施了不同的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如传递信息、表达态度、宣泄情绪等等,而听话者根据当时语境,也能推断出说话者这种交际意图。这些信息和意图显然不同于词典上的释义,而是言者的修辞动因,符合上文中Traugott有关语用化的意义转移。沈家煊(2001)认为,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即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而为了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称之为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这部分主观化的口头禅以相同的表达式表达与原先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同中有异的语用目的,体现了语义—语用的演变过程,即主观化、语用化的过程。
2)篇章功能与语法化口头禅
篇章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Halliday 1994;Thompson 1996;黄国文 2000)。我们再来分析语法化口头禅的使用情况。如:
(6)这个嘛,今天天气不错,嗯,很高兴,这个嘛,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个会。这个嘛,我们今天开会的目的主要是讨论,这个关于做好下一季度产品销售的问题。这个,我们首先来听听王总的工作部署。
例(6)中,由于“这个(嘛)”的过度使用(overused),其概念功能让位于篇章功能。“这个(嘛)”作为口头禅使用不再涉及命题内容,其词汇意义衰减,由指示词或代词的功能虚化为话语标记,充其量作连接句子、延缓语速或开启话题之用。按照Schiffrin(1987:328)的标准,话语标记“在句子中具有句法上可分离性”,“一般出现在话语的起始位置”,并“出现在话语局部到全局不同层面之上”。例(6)中的“这个(嘛)”基本符合话语标记的以上特征。由此,“这个”在个体言语使用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一般指示代词到话语标记的变化,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再看一例:
(7)今天很高兴能上你们的节目。然后我就可以跟我的歌迷面对面交流一下了,然后我就可以知道你们到底想听什么歌,然后我就可以唱好听的歌给大家。我希望大家
每一天都过得开开心心的,然后呢,再把这份开心带给你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然后”作为口头禅的过度使用主要出现在港台人士之中,在北方话中“完了”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和使用情况。“然后”本属连词,吕叔湘(2002:400)的解释是: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前句有时用“先、首先”等,后句有时用“再、又、还”等。马国彦(2010)认为“然后”的高频、重复使用引起虚化,首先是语义虚化,该词的语义由表示真值的时间先后关系弱化为表示非真值的心理时间顺序;或者说,成为功能强于词义的成分,更多地用来满足话语结构的需要,发挥更为纯粹的标记功能。我们认为,口头禅“然后”不仅语义上出现虚化,而且也不再明显地表达原本强烈而清晰的逻辑关系和逻辑意义,从而一定程度上丧失其概念功能和概念意义。“然后”作为口头禅使用,前句没有出现“先、首先”等词,后句中也不能简单替换成“再、又、还”等。作为话语标记的“然后”并不影响命题真值,仅起串联句子与句子作用,以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我们发现,语用化口头禅在单个言语行为(speech act)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只是说话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多个言语行为过程中多次重复使用。而语法化的口头禅则不然,它往往充当句法成分,并在单个言语行为过程中高频复现,破坏了语篇的连贯,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相左,它们把话语从内容到形式都切割得支离破碎,造成话语的离散、断续、拖沓、乏味。
3)人际功能与口头禅
人际功能是口头禅的重要功能,无论是语用化口头禅还是语法化口头禅,无不体现出一定的人际功能。
根据上文的分析,概念功能和篇章功能是区分语用化口头禅和语法化口头禅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本小节中的人际功能则可以说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口头禅统称为口头禅的依据之一。口头禅是人们在有意无意中为表达一定的情感、态度和意志而习惯性、脱口而出的语言形式。以现在常用的口头禅为例,“随便”、“不知道”、“没意思”、“无聊”、“有病啊”等使用表达了说话者抱有的无所谓的消极态度,“我晕”反映了说话者怀疑或惊讶的程度,“挺好的”则体现了说话者对世界或自我的乐观和肯定,出口成“脏”的脏话类口头禅则说明了说话者的教养和对外界的愤怒,这些语用化口头禅的使用均涉及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语气、态度、评价与商讨等,是通过语言来表明态度、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属于人际功能的范畴。而语法化口头禅中同样涉及包括语气、情态和意图在内的主观性因素,过多使用口头禅“这个”可以表达说话者或犹豫或强调的语气,经常使用“但是”体现出说话者逻辑或态度的不断否定,而如果经常把“你听我说”挂在嘴边,则体现了说话者为保持话轮并表达自我观点的强烈意图,即试图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在英语中,you know的过度使用,不仅仅是舒缓语速的言语手段,更是说话人为得到听话者的认可或使之集中注意力、扩大交际双方共识而使用的一种协商方式,这些语法化口头禅的使用同样体现出人际功能。
一般认为口头禅是“无心之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口头禅的使用实则“言为心声”,无不体现了交际者的修辞意图。
三、口头禅的言语机制和动因
口头禅又是如何产生呢?我们知道,语法化和语用化大多是有理据的,有其动因和机制。动因属于影响言语变化的外部因素,机制则一般源自语言系统内部。Verschueren(1999)和何自然(2000)指出,任何语言选择都可以从社会和认知两方面找到解释。作为语用化或语法化了的言语表达,口头禅的使用自然离不开语言系统内外及说话人主客观因素的多重影响和制约。社会和认知因素结合而成的社会心理是口头禅输出及其意义生成的依据。
1. 语言外客观因素:交际语境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社会文化作为语言系统之外的大语境,很大程度影响着说话人从内容到形式的选择。Verschueren(1999)强调了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和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对语言选择的影响,认为言语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及时空指示关系的影响。我们认为,口头禅尤其是语用化口头禅更易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最近“给力”和“不给力”之声不绝于耳,此外,现在不少年轻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直呼“杯具(悲剧)”和“无聊”,这一切归因于网络语言的流行。一旦进入到人们的词汇系统中,出于情景的需要,这些流行的字词句会不断得到强化(reinforced)并逐渐内化(internalized),以口头禅的方式不断得到输出。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文化亦是变化发展的,语用化口头禅相比而言也更容易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往往呈现为短期内的爆发式使用,具有流行语的一般特点。此外,交际场合、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和交际者生理特征都影响口头禅的运用。比如,正式场合下(如演讲、师生对话等)出于交际需要,说话者一般对语言使用的意识程度(salience,参见Verschueren 1999和何自然2000)会提高,可能会刻意控制口头禅的输出,而在非正式场合(如熟人间闲谈),随着意识程度的降低,口头禅就更容易得到输出。而语法化口头禅由于受社会文化的外界因素影响较小,说话者往往难以发觉,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摈弃。
2. 语言外主观因素:心理认知
Verschueren(1999)和何自然(2000)指出,使用语言、选择语言、做出顺应,在这个过程中要涉及某些认知心理因素,即意识程度问题;言语交际涉及感知及其表述、策划与记忆。人是有情感的,包括信念、意图、喜好和性格等因素的心理状态会实时进入交际语境并影响说话人对语言的使用。口头禅作为特殊的语言输出形式,自然受到包括意识在内的心理认知因素的影响。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语用化体现主观性的特征,语用化口头禅正是说话人基于心理和认知条件做出能动选择的结果,虽然这种选择过程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此外,口头禅的语用化和语法化都涉及语言系统内语义—语用、语义—语法的演变,这种演变归根结蒂是一种隐喻的过程,体现出认知的属性。例如:
(8)甲:吃点什么呢?
乙:随便。
(9)甲:周末你说去哪里玩呢?
乙:随便。
以上两例中,表面上看似态度开放、性格随和,但实际是在把选择权交给别人的同时把责任也推给了对方,反映出说话者可能隐藏着“和我没关系”的消极心理状态和语用目的,这种心理状态同时反映出说话者对世界的判断和认知。在英语国家,有些人也是经常习惯性地使用whatever来表达无所谓的态度。此类语用化的口头禅由于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和效果,表达了说话者一定的情感和态度。
再看有关语法化口头禅的一例:
(10)同学们好,那么我们上新课之前先把上节课学过的东西复习一下。那么还有同学记得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吗?(停顿片刻)好,那么我们叫某某某同学先先来回忆一下。(学生回答完毕)非常好,那么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接上节课的内容继续讲一下
……
根据吕叔湘(2002:352-354)的解释,“那么”作为指示词表程度或方式或数量,作为连词时表承接上文,引进表结果或判断的小句。例(10)引自教师课堂开场白用语,但是我们发现其中第一个“那么”并无过多上文可以承接,而后面几个“那么”虽有上文可以承接,但主要并非表判断或结果,更多地起着句子与句子间接续关系作用,是一个意义虚化的话语标记。此类语法化口头禅主要是为了满足说话者潜意识下心理顺接的需要,反映出说话者的说话节奏、话语习惯和言语态度。
3. 语言内部因素:语言与言语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语言是动态发展的,不断经历着词汇化、习语化、语义化、语用化和语法化等过程,各种演变过程相互交错相互影响。语言并非自足的系统,相反,它无时无刻不与语言外的世界发生互动。人类作为语言的使用者,受制于语言,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语言,可以积极调配语言内部各个子系统以适应表达需要。
同样,语法化和语用化机制会渗透到个体言语的实际使用之中。口头禅作为常见的语言表现形式,是语法化和语用化在个体使用者身上的体现,也反映出说话者语言运用习惯和表达能力。口头禅的语法化和语用化现象与历史语言学中的语法化和语用化在本质上或总体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前者由于个人差异及个体偶然性因素的存在,会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中止或退出语法化和语用化过程,这表现在口头禅可以改变甚至在说话者口中消失。确定口头禅的关键在于复现率的高低,而高低之分的界限是主观的或模糊的,所以有时候这种语用化或语法化处于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现象。
四、结 语
我们现在可以对两种口头禅作如下界定:语法化口头禅是指不易被说话者察觉,在单个言语行为中多次复现,在话语中具有较强黏着性并起到一定语篇功能的话语标记语。语用化口头禅在句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往往不能从单个言语行为中做出判断,是说话者在某一较长时期内为了表达某种交际意图而多次重复使用的语言形式,涉及意义从语义到语用的转移。但两者具有高频复现、语义弱化的共同特征。
口头禅是日常交流中习以为常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分析口头禅有助于了解说话者的心理活动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言语习惯、个体言语习得发展规律,也有助于了解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注 释
①国人常见口头禅数据来自《生命时报》联合新浪网健康频道共同调查,本文转引自百度文库,网址为:http://wenku.baidu.com/view/88796b1bff00bed5b9f31da6.html。
②Caroline Kennedy接受采访全文见网址:http://www.partizane.com/node/547。
③本文部分语例来自网络,有改动。余为自拟,不一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