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创新人才 服务首都建设

2011-01-18刘新成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创新型北京市创新能力

刘新成

北京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目标,又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公布,我们在此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可谓正当其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在当代,自然资源的丰富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不再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生产经营的系统管理能力。这种对知识、技术高度依赖的国际竞争新态势,使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但最大问题之一是如何开发人的创造力,因为在未来的挑战面前,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资源,也不能仅仅依靠历史的经验,只有抓住创新这个关键,才能实现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决定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

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能够开发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是一种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拥有良好的知识和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取决于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结构、敏锐而准确的观察力、严谨的思维能力,以及优良的个性心理素质、突出的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就是说,创新能力绝非一般的知识特征,而是一种性格品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与之相关,创新型人才既应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基本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特征,又应具有优异的内在个性品格,而这些,都与教育和培养息息相关。

《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人才培养始终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其环境与氛围对创新型人才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通过科学发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服务于社会,既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既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求,高校应积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吸引社会上的创新型人才进入高校学习和交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不断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就必须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就必须与社会建立更为广泛和紧密的联系,主动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北京市提出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建设世界城市是顺应我国国情国力变化和国际地位提高的客观要求。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和高端人才的城市,是国际活动的聚集地和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这就是说,作为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的世界城市,应具备一系列特征和支撑条件,包括具有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经济高度服务化、区域经济合作紧密、国际交通便利、科技教育发达以及生活居住等条件。毋庸置疑,这些条件的具备都离不开人才和人才的培养。

“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对北京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都师范大学作为北京市市属重点大学,应主动适应这一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担大学服务社会的责任,办负责任的大学,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知识创新与社会服务的能力,服务首都“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

一是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办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培养高水平人才。长期以来,学校在首都基础教育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培养了10万多名师资和各类人才,目前北京市中學每两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中就有一名毕业于首师大。我们要继承优良传统,下大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大教学投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为北京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是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全方位服务首都基础教育。作为首都的重点师范大学,学校承担着推进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学校将进一步发挥这一特色,不断提升为首都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和贡献力,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为首都基础教育服务的力度,通过积极承担“初中建设工程”和基础薄弱校建设,高质量办好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教育,广泛开展“教师发展学校”的研究与实践,积极推动北京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促进北京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学校将以强化质量为导向,不断深化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实施被誉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模式开始落实的标志”的“4+2”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教师教育工作争创全国一流水平。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学校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产出率和科研的贡献力。要继续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基地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加强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建立学科交叉和开放性的研究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和地区科研交流合作,引进和选拔高层次人才,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出标志性的科技和学术成果。要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充分利用北京市大学科技园等平台,面向国家和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北京市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争取为首都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是充分发挥文科优势,服务首都社会文化建设。学校将在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北京市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工作,特别是要下大力气研究和弘扬首都的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先进文化传播,积极参与政府的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学校还要发挥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依托北京创新研究基地、首都新农村社会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深化对北京市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研究,加强对北京市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服务工作,积极推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为首都社会文化建设的贡献力。

作为北京市的重点大学,学校既要有服务北京的高度责任感和宽广的眼光,又要有服务北京的能力和本领。我们要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中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为“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创新型北京市创新能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