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合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2011-01-17何静
何 静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
三方合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何 静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
在金融危机的余威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就业困难与就业不均衡的诸多特点。究其成因,在于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三个方面未能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因此,构建政府宏观调控与政策扶持、高校教学改革与就业指导、毕业生观念调适与自我帮扶的就业体系在现阶段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就业难;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积极探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相关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呈现大规模增加,但初次就业率却不断下降。从表1中两组数字的一增一降,明显可以推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
(2)学科专业失衡。不同专业之间就业难易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应用型专业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学术型专业,理科、工科类专业毕业生要比文科、艺术、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3)院校类别、层级就业失衡。部属院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要明显好于省属院校,本科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要强于专科(高职)类院校,一般院校、地方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
(4)就业区域分布失衡。就业市场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而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或经济环境不理想的中小城市则少有人问津。
(5)西部、基层就业人数逐年增长,生源分布失衡。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和农村就业政策的大力宣传与实施,使得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在逐渐增加,从2004年的18.0%增长到2008年的19.3%。然而,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当地生源占了绝大多数,西部地区对外地生源毕业生的吸引力仍然很弱。
(6)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低、学历分布失衡、创业行为起点低。在2004-2008年间,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0.3%、0.4%、0.5%、0.3%、0.2%,在2008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硕士、博士毕业生比例只有2.8%,在本、专科生创业者中,创业行为也主要集中在流通、服务等领域,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创业比例很低。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会持续增加,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现象将会更加严重。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1.国际形势及政府原因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不少企业停产、减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骤减,不少企业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减少,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多集中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导致毕业生就业分布难以平衡。除此之外,我国的就业体制仍不够健全、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中介服务不规范等,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设置了无形的屏障。
2.毕业生原因
多数毕业生参加招聘会都有一种“赶集”的盲从心理,无目标、无准备,碰运气,结果造成在求职过程中有意向而没信心,有信心却准备不足的现象。而另一些毕业生却因过高估计自身能力,过分看重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片面追求舒适安逸等主观意识,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
3.高校原因
(1)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正逐步从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骤增与新增工作岗位数量之间的矛盾造成就业难。另外,由于高校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而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去保持原有的教学水平,这就从客观上降低了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令原本就狭窄的就业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与压缩。
(2)专业设置不合理。一方面,各高校均存在一批开办时间长,办学成熟,教学实验设备齐全,学者专家多的长线招牌专业。近几年,虽然社会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总体减少,但其仍然维持一定的招生规模。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不少高校单纯立足于学科、学校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盲目增加招生人数、开设热门专业,导致供给结构严重失衡。
(3)重学术教育轻素质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不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致使大部分毕业生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导致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
(4)就业指导力度不足。高校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会感到困惑与迷茫,但多数高校存在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工作职责简单、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等因素,无法满足毕业生在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基本需求,更谈不上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应对措施
1.政府措施
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加快产业结构和产业链调整步伐,以此带动就业结构的转变。在东部地区,应鼓励多创办能够容纳智力密集型、创新型人才的企业,以应对高层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而中西部地区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新兴发展地区,应在政策、项目发展等方面予以倾斜,着力改善就业环境和条件,提高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消除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和行业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另外,政府应积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措施,实施毕业生就业计划,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2.毕业生措施
作为就业主体,高校毕业生要把握就业主动权,增强就业竞争力,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用宝贵的大学时光,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就业过程中,要积极了解就业市场,做到合理定位,打有准备之仗。
3.高校措施
高校应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考虑市场需要,决定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重视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另外,高校应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就业指导力度,要注重“差别”对待,而不应笼统指导,毫无重点可言。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分析优劣势,采用分类思想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1)理科类-辅修课拓宽就业渠道,升学深造缓解就业压力。理科类专业毕业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足够的理论转变能力,加上社会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少之又少,造成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就失业的现象。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本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开设相关辅修课程,拓宽就业面。另外,鼓励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通过升学分流以缓解就业压力。
(2)文科类-鼓励基层就业,辅导措施助其顺利就业。积极鼓励、大力引导文科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考取公务员、选调生等。同时,邀请先进基层工作者来校进行报告,加深毕业生对基层工作内容的了解,激发基层就业的热情,增强基层工作的信心。精心组织相关专家就公务员、选调生考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帮助毕业生做好考试准备,切实提高考试通过率。
(3)艺术类-自主创业、集体创业,校友力量帮其就业。艺术类毕业生思维活跃,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因此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体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为此,在各级教育中高度重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邀请成功企业家对有志于创业的毕业生进行指导和培养。另外,建立艺术类校友联络机制,为毕业生提供实训和课外活动基地,通过校友的力量为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
(4)工科类-就业实习基地、校企特色专业打造就业双保险。工科类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实践经验,而“就业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与就业岗位要求衔接不上的问题。同时,帮助企业通过实习来考察毕业生,从中筛选到自己满意的员工。另外,通过与企业联办特色专业学科的新模式,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同时,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这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毕业生充分就业。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想要彻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只有集政府、高校、毕业生三方之力,才能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
[1]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黄艳芹,夏丽洁.地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邢台学院学报,2005,(2):121.
[3] 王闻道,吴倩.促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高校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4] 肖枝海.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路径支持[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6):91-95.
2011-03-05
何静(1984-),女,西安科技大学学工部,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