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借鉴意义

2011-01-16俞章云

浙江经济 2011年23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德国领域

文/俞章云

德国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过程中,扮演着支撑和“救世主”的角色,与其具备的强大工业基础,重视发展新能源、高新技术和“低碳”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图/金川

当 前,欧美的主权债务危机未见缓解,评级机构对相关国家和银行业的信用评级先后下调,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持续下行的担忧。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过程中,无论在自身的经济复苏势头上,还是在欧元区危机处理作用发挥上,都扮演着支撑和“救世主”的角色,经济发展保持了相对稳定态势。究其原因,与其具备的强大工业基础,特别是近两届政府坚持大力发展制造业,重视发展新能源、高新技术和“低碳”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近,我们专程考察了解了德国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在实施战略新兴产业过程中加以学习借鉴。

制定完善的高科技发展战略

德国确定的新兴战略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领域,光学技术领域、生物智能领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新能源领域、新材料领域等。这些领域都有德国政府和大公司的研发支持。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首次正式出台了《德国高技术战略》,确定了广泛而又明确的有关加强德国创新力量的政策路线,目的是确保德国未来在世界的竞争力和技术领先地位,以及使高科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该战略确立了三类17个高技术创新范围:一是必需的创新领域,包括发展新诊断和医疗技术、国家安全技术和能源技术;二是通信与移动创新领域,包括信息与通讯技术、运输工具与交通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宇航技术等;三是横向创新领域,包括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微系统技术、光技术和材料技术。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德国经济也受到了重创。为应对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发展的新形势,德国政府在2010年7月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这一战略,正式通过了《思想·创新·增长——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该战略汇集了德国联邦政府各部门最新的研究和创新政策举措。新战略指出,德国面临着几十年来最严峻的经济与金融政策挑战,解决之道在于依靠研究、新技术、扩大创新,目标明确地去激发德国在科学和经济上的巨大潜力。为此,联邦和各州政府一致认为:至2015年,用于教育和科研投入占GDP比重增至10%。而经济——科学研究联盟将始终伴随高技术战略的实施过程。新战略从气候及能源、健康及营养、交通、安全和通讯5大需求领域,立足开辟未来的新市场,提高关键技术并改善创新相关条件,最终促进进步。

为充分关注各领域内最重要的挑战,力求实现未来10至15年内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目标,德国新战略重点推出11项“未来规划”,主要包括:碳中和、能源高效且适应气候的城市;能源供给的智能化改造;可再生原料作为石油的取代物;通过个性化医疗更好地治疗疾病;针对性的饮食,更健康;高龄人士也能自主生活;至2020年100万辆电动车在德国;更有效地保护通讯网络;更多地使用低能耗的网络;数字化且便利地获取知识;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用工制度。以能源供给的智能化改造为例,至2020年德国电能总需求的30%以上为可再生能源,需要智能电网和巨大的电能存储能力。

强力扶持高技术产业发展

高技术发展战略的落脚点,是高技术产业。德国在重点发展生态工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投资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交通方面,为减少碳排放,德国政府于2009年8月颁布了“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国各大汽车生产巨头积极跟进,大众汽车推出了新一代“E-Up”电动车,宝马、奔驰等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都已初具规模,多款车型即将进入批量生产。德国追求在电动汽车市场及相关信息和导引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纳米技术的研发领域,政府投资高达3.7亿欧元,位列世界第一。2010年的德国发起的“纳米创新计划”有6大联邦部门参与,使得汽车、化学、建筑、纺织等行业都受益非浅。德国设有740家科研技术机构,对于能源环保和信息技术领域进行高端研究,尤其是医疗技术方面的研发能力更是全球一流。

德国在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2010年,德国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发展(R&D)经费总支出也接近10亿欧元,共有公司和企业538家,产业总产值达到24亿欧元,就业总人数有3.2万人。

在光学技术领域,近年德国政府累计投入120亿欧元研发资金,使德国的激光技术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10年德国生产的汽车LED大灯占全球份额的22%。全球知名企业有蔡氏、莱卡、肖特等公司。

全力促进企业提升发展

德国以其严谨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打造了众多世界级的企业和品牌,这与政府重视法规引导、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开展有针对性的资金支持有着密切关系。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德国重视提高中小型企业研发参与的持续性,提高中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制订了中型企业创新计划,定期对经评估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资助。同时,帮助中型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科技之间互联成网,形成产业的集聚和联合发展。在融资支持上,在“中小企业创新和新项目”框架下,推动中小企业在非特定技术领域内进行市场导向的创新,帮助创新型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积极参与标准化行动,为中小型企业创造了相同的准入条件,帮助研究成果更快地转化成畅销产品与服务,使创新成果尽快进入市场。

设立投资创新和风险投资基金。资金不足是中小型企业和创新性创业的最大障碍,德国在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市场及风险投资补贴上有许多做法。由政府和大公司出资,创立了2.72亿欧元的高端科技创业基金,并且专门成立机构来负责政府新兴产业的投资。每个新兴产业可以从基金内获得最高100万欧元的资助来供其研发。从2005年开始已经有200多个新兴企业获得该项赞助。该基金对于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扶持计划。

促进知识到产品的联姻。重要措施包括采取有助于中小企业的专利政策、新的科研成果鉴定措施、前沿集群竞争和创新联盟等举措。德国针对大学内的研发力量,专门推出了“EXIST”计划,给予学校内的科研小组及科研成果转化以相应的资金支持。得到扶持的项目有3年期限可以从基金中获得资助。目前从“EXIST”计划受益的已有48个高校小组。德国有注重创意保护的“SIGNO”计划,通过该计划成立的23个专利协会,有效地保护创意不被盗用,直至该创意作为专利申请成功。

几点思考

中国以什么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能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中扮演中流砥柱的作用,考验着国家的智慧。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要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在国务院出台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后,从中央部委到一个个具体的企业,都将聚焦的目光转向了可能决定未来中国经济走向的七大产业板块。这次到德国的所见所闻,特别是他们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上的经验,有几点粗浅的思考。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要发挥好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德国在发展低碳、高效能源、可再生原料等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传统工业产业的提升与发展。如在能源产业中,把电动汽车的研发作为一大重点,以顺应未来能源消耗的方向;在纳米技术中,也把汽车、化学、建筑、纺织等领域纳入到其中。在服务业发展上,德国把它定位于“通往知识社会的道路”,提出了实现“更多增长和就业的服务产业”的目标。因此,我国在确保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改善传统工业企业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实现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要发挥好高校与企业融合交流作用。德国为此开展了“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过程”竞赛活动,以“改善与经济界的交换关系”战略性项目为平台,对获胜者提供为期2年的政府资助。德国政府针对大学教授和科研成果转化的“EXIST”计划,目的就在于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发挥各自在科研与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加速新兴产业的成长与发展。同时,德国政府围绕高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制订了“高校公约2020”,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联邦政府还制订了“杰出计划”,提供14亿欧元专项资助,以促进大学的尖端研究,目标是造就有高度国际显示度的德国“科学灯塔”。中国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在建设国际化大学上,在强化高等院校与企业的研发合作上,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研究成果转化困难、企业又很难得到高端创新项目等问题,以避免创新技术夭折在摇篮里,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强内在动力。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要发挥好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中小企业是“创新之蚁”,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德国自2008年7月1日起,对中小企业的创新资助将逐步集中并纳入新的大型“中小企业重要创新计划(ZIM)”之中,为所有开放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与研究计划提供资助经费,创新资助预算由2005年的4.5亿欧元增加到2009年的6.7亿欧元。联邦政府还通过两部中小企业“解除法”,为企业减负,进一步改善它们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政府环境。随着中国公众市场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得益于当前的发展机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但目前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无序竞争、市场拓展不力等问题,需要政府联合企业家、行业专家开展评优、竞赛等一些有形活动,为它们的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解决好新技术企业长不大的弊病。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要发挥好市场调节的作用。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大,发展潜力大,预期的经济效益好,加上政府政策、政府资金等的引导与培育,会出现“一窝蜂”拥上的局面。联邦政府通过引导建立分行业协作网,加强信息交流,以合理确定不同企业在同类行业中的发展方向,既避免了同质恶性竞争,又强化了产业链的加速形成,保障了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年随着政策环境的完善,我国在光伏产业等产业出现了一哄而上的从众化苗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政府部门需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让市场调节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避免产业大量重复同质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能源、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浪费,形成有序发展、良性发展、合理发展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德国领域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领域·对峙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