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2011-01-14于丽英郭洪晶

关键词:长三角竞争力经济

于丽英,郭洪晶

(上海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于丽英,郭洪晶

(上海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城市本身竞争力,而且要对城市在城市群中的集聚和扩散能力进行评价。要综合考虑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综合经济能力、基础设施水平、社会和谐;外部因素包括城际基础设施共享度、城际间分工与协作。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25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无锡、宁波、常州、绍兴、嘉兴这九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处于长三角平均水平之上,其他城市处于长三角平均水平之下。采用聚类分析法可将25个城市分成五类,同类城市的发展水平比较接近,而类与类之间的城市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城市之间的协作与城市综合竞争力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看,不同城市之间的协作程度和协作水平本身就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从不同城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策略来看,虽然策略本身会因自身条件差异而不同,但是其对于协作的内在诉求却是共同的,所有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相关城市的通力协作。

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就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从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城市竞争力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概念,从最初的成本竞争到现在的能力竞争,从有形的产品、服务竞争到无形的理念和城市品牌的竞争,[1]从侧重发展硬实力到软、硬实力齐头并进,[2]从一般的市场性竞争过渡到根本的制度性竞争。[3]这些都表明了城市竞争力不仅仅局限于结果,还体现在发展过程上;城市竞争力的高低也不单纯取决于经济发展速度,而应更多地体现在城市开放、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和趋势上。本文将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认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本质上表现为城市在其所属的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在研究城市竞争力时不能忽略城市所在的大区域: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大环境,脱离区域的支撑,城市难以发展;反之,没有城市的发展,区域同样难以进步。只有通过区域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才能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同时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根据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和形成机制,考虑长三角城市群的特殊性和协同合作特征,以城市群为视角,着眼于长三角的一体化建设,把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把各城市视为长三角城市群上的一个单位,从内部因素分析城市竞争力,包括综合经济能力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社会和谐状况;其次,注重城市之间的联系,从外部因素分析城市的区域效应——对城市群的收益及贡献,包括城际基础设施的共享度及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由此,构建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五个子目标,16个要素,共涵盖64个具体指标。(如表1)本文的研究以长三角两省一市以及地级市以上的25个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连云港、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淮安、盐城、宿迁,浙江的杭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湖州、温州、金华、衢州、丽水)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对象。

表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保障X39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X40医疗保险覆盖率、X41失业保险覆盖率、X42城镇登记失业率、X43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险支出、X44城乡居民人均居住费用支出、X45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X46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X47农村居民社会和谐 恩格尔系数分配 X48城镇居民基尼系数、X49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人际关系 X52城乡收入水平差异安全 X50事故指标:交通事故死亡人数、X51犯罪指标:每万人民间纠纷调解数货运量城际基础设施共享度城际交通资源共享 X53客运量、X54城际信息共享X55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数、X56旅游外汇收入、X57国内旅游收入、X58国际旅游人数、X59国内旅游人数城际间分工与协作资源集聚能力 X60签订合同项目个数、X61实际利用外资、X62进出口总额、X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工与协作 X64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二、指标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本文从近年《中国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各城市统计年鉴及相关部委网站统计资料中收集了各指标数据。

在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是负指标,在分析之前必须对数据进行处理,本文采用取倒数(a'=1/a)的方法把这些指标进行了变化。另外,由于城市综合竞争力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既有总量指标,也有比率指标,不具备可加和可比性,必须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标准化法进行处理:设原始指标数据矩阵为 A=(aij)n×p,其中 aij为 i城市 Xj指标的值;标准化后得到数据矩阵为其中为 Xj指标的均值,Sj为Xj指标的标准差。在SPSS软件中将64个原始指标(A)25×64标准化处理即得到(ZA)25×64,再进行因子分析。

三、微观层面上的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模块,依次对25个城市在综合经济能力、基础设施水平、社会和谐和外部因素(城际基础设施共享度、城际间分工与协作)4个方面进行评价;再以得到的四个评价值为自变量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得到25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得分。

(一)内部因素:综合经济能力

综合经济能力评价从经济发展力、资金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共28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可计算出25个城市的综合经济能力得分及排序。(如图1)

图1 综合经济能力得分及排名情况

(二)内部因素:基础设施水平

基础设施水平从资源供应、交通设施建设、信息设施建设以及环保建设4个方面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支撑因素进行分析,共10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可计算出25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分及排序。(如图2)

图2 基础设施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序情况

(三)内部因素: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从保障、分配、安全、人际关系4个方面来评价,共14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可计算出25个城市的社会和谐得分及排序。(如图3)

图3 社会和谐综合得分及排序情况

(四)外部因素:城际基础设施共享度、城际间分工与协作

外部因素包括城际基础设施共享度(城际交通共享、城际信息共享)、城际间分工与协作(资源集聚能力、分工与协作)两部分,共12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可计算出25个城市的外部因素得分及排序。(如图4)

图4 外部因素得分及排名情况

(五)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因子分析评价结果

基于25个城市在综合经济能力、基础设施水平、社会和谐和外部因素(城际基础设施共享度、城际间分工与协作)4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再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总得分及排序。(如图5)

图5 长三角25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及排序情况

从图5可以看出:(1)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无锡、宁波、常州、绍兴、嘉兴的综合得分为正数,说明这九个城市的竞争力处于长江三角洲平均水平之上,其他城市的综合得分为负数,说明处于长江三角洲平均水平之下。(2)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其核心地位得到明显的体现。浙江各市都发展比较均衡,除去杭州、宁波,其他大多数城市得分都比较平均,也反映了浙江省的经济社会水平普遍较高。江苏省中各市发展不平衡,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苏南模式的城市竞争力排名都在前面,而像苏北淮安、盐城、宿迁城市都处于靠后的位置,可见苏北、苏中南城市之间的差距还没缩小。

四、宏观层面上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目的是把长三角的25个城市按照指标体系中几个方面的发展特征归入不同的类别。同类的城市具有指标上的近似性,它们的发展水平是比较接近的,而类与类之间的城市发展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本文采取因子分析中城市综合竞争力4个方面的综合得分作为基础指标,采用层次聚类法中的Q型聚类分析法,把两省一市的25个城市大致分成五类。(如表2)

表2 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聚类分析结果

第一类是上海。上海作为世界闻名的大都市,不仅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其综合竞争力优势明显,相对于其他城市在经济、基础设施、社会和谐与外部的协助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和发展潜力。

第二类城市有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杭州、南京分别是浙江和江苏省的省会,是两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作为长三角的两个副中心,构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苏州、无锡由于地理及经济上的因素,可以理解为上海的卫星城,作为上海的经济补充点,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与上海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宁波作为浙江的副中心,长江三角洲的南翼经济中心,其城市竞争力在分析中也有很好的表现。显然,这些城市基本都是各自区域内的中心,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或能级,在因子得分排名分别处于二到六位,高于长三角的竞争力平均水平,并且在城市功能、资源集聚和扩散、经济服务水平上对于整个长三角都有相似的支撑作用,故分为第二类,与因子分析结果一致。

第三类城市有常州、南通、连云港、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常州——苏南模式的创造者,南通——上海的北大门,连云港——国家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温州——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嘉兴、湖州、绍兴、金华——市场经济的前沿阵地,这些城市的共同点在于较早较深入地进行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社会结构有了一定的调整,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即它们是属于改革开放较早,市场经济、城市功能较为完善的一些城市。在因子分析中的得分排名分别是 7、11、12、10、9、15、8、13,可见聚类分析结果与因子分析结果一致。

第四类城市有徐州、扬州、镇江、泰州、舟山。徐州,是苏北最大的城市,传统的重工业城市,显然还未能很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镇江以及苏中的扬州、泰州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相对于苏州、无锡较迟接受上海乃至长三角的辐射力,目前城市功能上还不完善,相对于苏州、无锡等还有很大的差距值得追赶。舟山作为全国唯一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划,跟浙江其他城市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这个类别可以理解为改革开放相对较晚、市场经济还未成熟的城市集合。在因子分析中的得分排名分别是21、16、14、19、20,与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

第五类有淮安、宿迁、盐城、衢州、台州、丽水。这一类由苏北三个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和浙江省比较靠后的三个城市构成,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众多因素导致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滞后,位于长三角25个城市的后列。

五、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策略的分析

由于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个综合、系统的概念,有必要对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数据进行深化研究。本文采用强弱相对指数(RSW)方法对指标值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从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单个指标出发,评价各城市在该指标上的位置。在评价过程中依据聚类分析结果,把各指标分为五档:指标排在第一位的为“绝对竞争优势”指标,排在第二至六位的为“相对竞争优势”指标,排在第七到十四位的为“表现一般”指标,排在第十五至十九位的为“相对竞争劣势”指标,排在第二十到二十五的为“绝对竞争劣势”指标。进而根据强弱相对指数(RSW)方法的分析结果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出对策。

(一)第一类城市的提升策略分析

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第一类只有上海一个城市,针对影响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劣势指标,本文认为应重视以下几方面:首先,努力提高经济发展实力。经济综合能力是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因素,也是上海发挥集聚和扩散功能的支撑点。因此,必须力保上海经济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以及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上海经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在当前的金融风暴影响下,上海应把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把促进就业作为确保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的首要任务,把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作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4]其次,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分析发现,上海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投资等硬指标上表现不错,但上海在科学创新、科技人员及社会环境等软指标方面仍有不足。因此仍需通过吸引国内外各类科技人员,推动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力量加快向经济发展主战场的转移,加强制度创新,提高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促进各类科技创新的激励环境来加强上海的科技实力。最后,加强上海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带动长三角共同发展。对于上海而言,其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综合性,已取决于社会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融合,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社会经济整体的协调、协作,整体发展,提高其综合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上海在长三角的核心和带动作用。

(二)第二类城市的提升策略分析

第二类城市包括苏州、南京、杭州、无锡、宁波,这五个城市基本都为区域中心或者副中心,相对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在内部因素(综合经济能力、基础设施水平、社会和谐)和外部因素(城际基础设施共享度和城际间分工协作)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苏州一直被认为是上海的副中心。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借势上海,错位发展。首先,在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过程中,利用其在经济结构和城市布局调整、政策、市场、教育、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和即将上马的一批重大项目,主动接轨并接受辐射,做优、做强、做大苏州的制造业基地。其次,在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利用其证券及金融市场,为苏州企业的资本经营、股份化改造、并购扩张提供制度和资金平台。再次,在上海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利用其组合港和运输网的要求,加快海关直通建设,优化城市网体系,积极参与国家规划,完善长江口航道整治工程,同时对太仓、常熟、张家港三个内河港重新定位分工,使之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喂给港。最后,在上海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过程中,利用其国际区域营销网络和信息交通网络,提升苏州流通业和商贸业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借此提升苏州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销售功能,使之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同时抓住其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形式的机遇,主动接受科技含量及营销网络的溢出,积极形成与其分层搭配、相互衔接的商贸新体系。

对于长三角共同发展的新契机,南京首先要做的是呼应上海,融入长三角,推动长三角区域交通和经济一体化。其次针对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难题,南京应着力于促进工业化后期的制造业结构转换升级,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知识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软化”,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促使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逐步确立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适当错位发展的新型经济结构。并且南京也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区位优势,配以政策支持,更多地利用外来资源,创造各种硬、软条件,主动加快城市参与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取消保护壁垒,开放各类市场,注重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重视、积极鼓励与国内外各城市之间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新城市环境。南京市还应在城市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人文建设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加快南京市整体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作为长三角的后花园城市,杭州首先要保持优越而独特的环境资源,合理使用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文化制度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杭州打造成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次,针对产业基础薄弱和产业体系发展不足,杭州应加快产业发展,提升杭州城市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杭州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城市产业服务化、高级化的要求,在技术创新和要素创新推动区域要素结构提高的基础上,通过应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引入和发展新产业、淘汰和放弃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等途径,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三次产业的调整和提高。并注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高对外开放度。同时要加强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的合作,进一步构筑区域交通、信息枢纽的区位优势;加快联接上海的交通体系建设以及以浙西南、皖东北为重点构筑经济腹地。

无锡城市定位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国内外旅游胜地、长三角湖滨特大城市和全国生态人居名城。首先,为适应城市功能变化及大交通发展要求相应调整城市布局。充分发挥无锡良好区位和交通优势,呼应上海大都市圈规划,搞好城市道路系统和对外交通系统衔接的布局调整规划。其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资源创造城市特色,把无锡建成风景旅游城市。再次,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通过用地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中心城市的总体功能,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后,经济层面跟苏州对策类似,在上海“四个中心”的基础上继续借势上海,同时加强拥有良好传统基础的无锡轻纺工业的产业集聚,形成产业群和产业链,全方位提升无锡城市综合竞争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杭州湾大桥的开通,上海与宁波的距离拉近,拓宽了宁波的发展空间。首先,宁波应充分发挥深水良港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港的合作分工,积极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配套服务,进一步突出宁波港的功能定位;其次,积极引导具有机制优势的广大民营企业加强与上海合作,配套上海的产业体系,接受上海产业转移,以提升现有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区域内科技、人才、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发挥宁波市场机制灵活的优势,更快、更多地将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强化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宁波应进一步优化综合发展环境,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与努力形成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的同时,重点创造顺畅、高效的政务环境。

(三)第三类城市的提升策略分析

第三类包括常州、绍兴、嘉兴、温州、南通、连云港、金华、湖州。常州是苏南中除了南京、苏州、无锡外发展较好的城市,南通则是苏中最具竞争力的城市,连云港是国家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浙江的五个城市显现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市场经济机制发展逐步完善,经济结构调整比较合理。随着浙江省市场经济的成熟及国家大政策的扶持,这些城市的经济质量得到明显提升,逐步向品牌经济转变,而不是简单追求经济单方面的富裕。总体来说,这几个城市都不是行政上或经济上的中心城市,但得益于政策或者较早开始改革开放等因素,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城市功能,都有了一定的质量,城市综合竞争力也都处于长三角中上游。

作为苏、锡、常中的常州,宏观上的发展策略与苏州、无锡大同小异。城市本身来看,与苏州、无锡不同的是,常州要想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克服其区位上的先天不足,强化接轨上海的举措;同时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弥补科技和高级人才方面的短板,加快科技进步,并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常州应把加快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常州还应做到:注重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强创新,提高科技竞争力;关注民生,提高社会竞争力;营造生态,提高环境竞争力;集聚人才,提高人才竞争力;追求优质,提高政府竞争力;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管理竞争力。

绍兴、嘉兴、温州、金华、湖州这五个城市的发展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提高整体经济实力。这些城市经济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从早期主要靠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靠知识积累、科技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现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经济体制必须从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此外,还要增强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意识,进行跨市、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企业联合和经济协作,调整产业结构,产品升级换代,形成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和有序竞争。各市之间要加强协调与沟通,保持健康有序的社会经济秩序,提高整体经济实力,为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进交通管理,不断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建立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加快城市信息设施建设,建立适应多种需要的应用网络,加快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联接。大力推进城市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构筑城市绿色生态屏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三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要素流动。浙江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民间囤积大量资本,因此要鼓励外资及内资以收购、兼并、合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要大力吸引外资,更要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使更多的企业能更快地和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四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政府职能要从管理型的全能政府向服务型的有限政府转变,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南通,作为上海的北大门,主要从外在的驱动力、本身的内动力作为需求来进行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南通必须增强政策对南通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南通要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继续推进企事业单位制度创新。其次,南通必须增强南通经济发展的内动力,这是提升南通城市竞争力最重要的战略。南通必须大力实施“以港兴城”战略;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优化南通的产业结构,主动接受上海经济发展对南通的辐射,加快南通的城市化步伐,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最后,南通必须增强需求以拉动南通经济发展。以加大投入、增加消费和扩大开放为突破口,增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连云港应采取的发展策略包括:一是抢抓区域经济发展机遇,这是连云港实现快速崛起的现实途径。在全国层面上,尽快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一体化大格局。连云港应当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接受上海外延辐射,紧密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关联度。在全省层面上,加大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力度。二是发挥港口优势。连云港的优势在港口,连云港的龙头作用、枢纽作用、战略地位也体现在港口,要以港口建设为重点推动连云港更好更快发展。因此,全面加快港口的建设与发展,推动港口功能拓展提升,大力推进港口深度开发,抓紧完善港口规划,加快深水航道和重点码头建设,继续改善集疏运条件,千方百计增开新的航线,努力把连云港建设成为长三角和渤海湾之间重要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大港。三是突出增强辐射功能,加快推进海滨城市建设。在高水准规划引领下,以海滨新城为主战场,加快陆域形成和新城开发,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带动力。切实增强港口功能,把港口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深化战略合作,努力新开航线航班,推进港口提速上量,提升连云港港口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是注重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承担振兴苏北的重任。五是加速培育发展特大企业。连云港现有大型企业集团数量少、比值低,缺乏支撑一个地区、影响相关行业发展的实力,对全市经济的带动力不够强。应通过培植大型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率,逐步形成一批以名牌产品为龙头、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群体。

(四)第四类城市的提升策略分析

第四类城市包括镇江、扬州、泰州、舟山、徐州,除了舟山其他四个都为江苏的城市,其中镇江是苏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城中相对落后的城市,扬州、泰州为江苏省经济规划的苏中城市(扬州、泰州、南通),徐州为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相对较强的城市。

镇江应强化特色、错位发展,构筑镇江在苏南板块中的竞争新优势。首先,加速接轨上海,更为主动地融入“长三角”。镇江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应突出区位因素和政策的持续性,同时更应该突出思想观念、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主动接受辐射和带动,为全面融入长三角创造良好的条件。镇江应抓住发展机会,全盘营造能够吸纳上海各种要素的环境,成为上海蛙跳式辐射腹地。其次,要围绕优化发展、加速提升,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重中之重,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核驱动;突出优质大项目建设和规模经济发展,着力培育应对区域竞争的关键支撑;突出集聚吸纳和加大投入,着力增强发展后劲;突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再次,坚持特色发展之路,努力把镇江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做大。借助丰富的沿江岸线资源,应抓住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的战略先机,着力建设沿江产业带;借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镇江的新兴支柱产业,使之成为镇江经济新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强化人才支撑,构建镇江经济发展新优势。

扬州和泰州应发挥比较优势,推进特色发展,致力于优化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层次和优化环境质量,实现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加强与苏南和上海的区域合作,提升在长三角的地位。牢牢抓住沿江沿海开发的大好时机,配合江苏省提出的“加强分类指导,下更大功夫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继续优化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规范经济秩序,充分调动和保护社会各方面的创造活力,积极争取政府更多的战略支持、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持,提升各方对苏中发展的预期,充分接收上海和苏南的辐射,加快引资步伐,扩大动力源,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其次,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苏中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在经济发展新阶段,要抓住产业转移和重大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机遇,积极建立跨江经济联合体,加快工业化进程。一方面,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如重化工、电力、冶金、造修船、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产业。另一方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现代服务业切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水平、高附加值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利用沿江沿海港口、岸线的天然优势,发展医药和现代物流业等新技术产业。不断培育主导产业,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企业由低成本竞争向先进技术竞争转变,形成经济规模大、产业链长、就业面广的产业集群,壮大苏中经济实力。同时,建立苏中经济增长内生机制,大力发展苏中私营经济,改善融资环境,多方位激发生产力发展动力。再次,加强分类指导,打造支柱产业。应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重点发展医药产业集群;应积极投资城市建设,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最后,全面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舟山要发展成港口旅游的中等城市,做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的海岛城市,把它建成长三角的一座“前花园”。从舟山的五大优势出发,应从以下方向发展:一是以港兴市,以宁波舟山港带动相关产业的集聚,并成为国际性深水中转港、大宗货物的临港加工业基地及长三角货物外运的备选深水港基地。加快港口物流设施建设,完善港口物流支撑体系,积极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二是优先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发展重点是港口物流业、海运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是舟山的传统优势,港口物流业又是舟山最具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战略产业,海运业的发展基础条件较好,可以通过实施港航联动,重点扶持大吨位散装船和特种船舶运输,做强海运业。三是打造海洋海岸旅游基地。舟山是我国著名的海洋佛教文化旅游、海鲜美食和海岛休闲旅游基地,因此旅游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优越。舟山应进一步融合佛教文化和海洋资源,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佛教文化及海洋旅游度假基地。

徐州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苏南及苏中地区,针对其劣势指标,本文认为徐州应从以下方向发展:一是化经济区位劣势为优势,注重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合作。国务院将长三角两省一市划为长三角之后,徐州以前独居苏北的局面被打破,有更好的条件接受上海的辐射带动和长三角产业的资本转移,有更广平台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国际经济大循环。同时,徐州应加强与周边城市及环渤海的联系。作为苏、皖、鲁、豫四省交界中心城市,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都有很广阔的腹地,把长三角和环渤海之间的空白改变为两者之间的联系,促进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二是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经济的辐射功能。以提高工业化为主导,逐步实现工业结构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由粗加工、高消耗向深加工、低消耗、集群化方向转变。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业。三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方位开放民间资本、市场经济要素等,在此基础上培养大气、创新的城市性格,改变原有不利于改革开放的价值观。

(五)第五类城市的提升策略分析

第五类城市包括衢州、台州、盐城、丽水、淮安、宿迁。显然,这几个城市都被认为是浙江、江苏中发展相对较慢,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城市。

地处苏北的盐城、淮安、宿迁三市要迅速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除加快自身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外,快速工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吸引区域外的投资。在现阶段,主要是利用苏南产业拥挤、发展空间狭窄的时机,加速苏南、苏中产业向苏北转移。有条件的沿海区域,也可以采取措施吸引周边的韩国、日本、我国台湾省等地的产业转移。

台州应发挥经济模式优势和沿海的条件,借鉴温州的经验,以特色产业参与分工与竞争。衢州、丽水应积极加强与浙江东北城市的经济交流、市场交流和文化交流,促进本地区的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这样才能与浙江其他各市形成错位发展,达到快速提升这三市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六、总 结

本文通过构建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对长三角25个城市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得到25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序,聚类分析将25个城市分成5类,通过对两种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城市之间的协作与城市综合竞争力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看,不同城市之间的协作程度和协作水平本身就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从不同城市的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策略来看,虽然策略本身会因自身条件差异而不同,但是其对于协作的内在诉求却是共同的,所有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升都离不开与相关城市的通力协作。因此,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竞争逻辑中,而应该跃升至协作逻辑中,在协作中谋求多元共赢的发展格局。

[1]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ness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Macmillan,1998.

[2]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案例[J].经济科学,1998,(3):50-56.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诸大建.进一步发挥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带动作用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6):12-15.

(责任编辑:周成璐)

A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U Li-ying,GUO Hong-jing
(School of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For the evaluating index system of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what we should consider is not only the city's competitiveness but also the city's ability to accumulation and diffusion in the city group,that is to say,considering comprehensivel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nal factors includ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infrastructure levels and social harmony.And the external factors include the sharing degree of intercity infrastructure and the division of work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ities.This essay,by way of factor analysis,makes an eval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25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while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such 9 cities as Shanghai,Suzhou,Nanjing,Hangzhou,Wuxi,Ningbo,Changzhou,Shaoxing and Jiaxing is above the average leve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e city'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other cities is below the average leve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By a cluster analysis,these 25 c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While the cities of the same category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in development,there is a distinct difference in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ities of the different category.And there is also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city collaboration and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On the one hand,viewing from the evaluation of the city's competitiveness,the degree of collaboration and the level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and,on the other hand,viewing from the strategy of different cities to enhanc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although the strategy itself vary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ir conditions,its internal demand for collaboration is common.Therefore,any city's enhancement in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full collaboration of its related citie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e city'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evaluation;index system

C81

A

1007-6522(2011)01-0079-12

2009-09-06

2008年度上海市社科规划长三角联合发布课题(2008SBI001)

于丽英(1969- ),女,浙江湖州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系统科学与战略创新。

猜你喜欢

长三角竞争力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日本竞争力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