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国人重点作者介绍
2011-01-13
科学中国人重点作者介绍
马宗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1933年1月4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研究室任构造力学研究组组长,国家科委地球物理局京津地震办公室分析预报组组长,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地震办公室分析预报组组长,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
他是地质学家、减灾专家和全球构造的探索者,节理构造定性分析、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的创立者。曾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马宗晋院士曾为本刊撰稿统计如下:
2001年第4期:《地球到底怎么了》
2002年第2期:《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类自身的觉醒》
吴全德,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物理学家、电子物理教育家。1923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市。194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留校任物理系助教,协助孟昭英教授筹建电子学实验室。1952年院系调整,吴全德调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在电子学组任讲师,从那时起他开始进行电子光学方面的研究。
我国光电阴极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在国际上最先解开银氧铯光电阴极发射机理之谜。提出金属超微粒—半导体薄膜光电子发射模型和固体基质中超微粒子的成核、生长理论,国际同行称之为“吴氏理论”。对光电子发射和超微粒—固态基质薄膜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12月29日在北京逝世。
吴全德院士是中国纳米电子学研究的开拓者,但从1998年起开始探索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为本刊撰稿统计如下:
2004年第2期:《科学美——科学中美的哲学和科学中的艺术》
2004年第7期:《数学迭代的形象美》
2004年第10期:《三种海马的形象美》
2004年第12期:《雪花 冰花 纳米花》
2005年第1期:《中华文人和科学人的审美》
2005年第5期:《审美与心理“生动”》
2005年第7期:《对称、反对称、对称破缺》
2005年第10期:《第三个无理数与音乐》
李伯谦,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长兼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主要从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青铜时代考古、古代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等的教学与研究。1996年起出任“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副组长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主持人之一。
李伯谦教授为本刊撰稿统计如下:
2001年第4期:《走出遗古 直面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