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你的问题
2011-01-12张茸
张茸
随着西方经济的长期不景气,除了海龟,有越来越多的欧美毕业生都把中国看作是多快好省找到第一份工作的福地,专业类别从工程到金融,从艺术到教育,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海龟同学们,刚刚回国都会对国内的职场文化感到诸多不适应,从小到大都在本土长大的外国毕业生们更对中国职场文化感到迷茫和困顿。
Dustin来自美国中部,从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毕业,主修国际政治。2010年夏天毕业,在老师的推荐下,来到一家法国广告公司中国公司工作。虽然从机票到住宿都是自费,甚至没有工资,但这次实习经历让他觉得物有所值,同时进一步意识到中西方的巨大文化差异。
Dustin说,第一次去拜访客户,他就对中国客户与广告策划公司之间的互动模式感到非常讶异。在将近十人一起共进工作餐时,由客户中的一位同事拿出几张长长的菜谱,供大家点菜,之后这位同事独自去买回全部的外卖饭菜。那些实物非常多,多到能放满整整一张会议桌。同时他还要不辞辛劳地给大家添加饮料、递送纸巾,确保每个人都尽量吃饱吃好。最后这个人还表现得非常谦逊,好像很担心自己的周到服务仍不能使大家满意。而美国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大家基本都是共同去快餐店吃饭,然后各自付账。如果公司负责报销工作餐,那么大家可以各自拿着付款凭证去财务处办手续。
随后,Dustin逐渐意识到,中国的职场就是一个职责划分很不明确的地方。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时不时地做些随机应变的新任务。比如,Dustin作为英语母语的实习生,他本职的工作是起草和校对各种英文版的资料和项目计划书,但随着项目的推进,他开始用PS软件来处理图片、用illustrator软件来进行排版,用照相机拍摄产品图片,最后还要亲自看着打印机正常工作并亲手装订文件。Dustin说:“在中国,每个人都很忙碌,都希望自己的事情能够尽快完成,所以大多数人都选择亲手完成。大家都非常能干,即使水平高低不一样,但都能够独自完成每一个环节。这和我在美国实习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在那里,实习生大部分工作是熟悉和学习公司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等比较宏观的任务,非常少有具体的项目给实习生来锻炼。”
但Dustin也说,中国的职场还是非常有挑战性也是非常有压力的,尤其是在项目谈判方面。Dustin因为语言的优势,经常和本土团队一起参加各种项目招投标的会议,尤其在对方为美国客户的时候。不过Dustin很快发现,现在能够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即使是美国雇员,他们的中文水平也都很高,和中国团队沟通障碍不是很明显,这让他非常意外。他也私下和那些人聊天,他们都说,为了来中国并得到一份正式的工作,他们都是来实习之后,又花很长时间到中国的大学里学习中文的。这似乎又给了Dustin很大的压力,因为他只会简单的中文单词和单句,他以为自己实习之后可以顺理成章地在中国找到一份工作。现在发现语言问题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在谈判和其他方面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整个决策环节。在美国,一般的商业谈判都是在会议室完成的,决策过程也很快,基本在听完投标意向书的时候就能有所表示。在会议室里吵到不可开交是经常能见到的场景,最终的招投标结果,一般在会后几天之内就可以知道。再成交之后,大家才开始共进午餐或者晚餐来庆祝合作关系的开始。
而在中國,整个流程显得非常不一样。大家第一次见面就要共进午餐或晚餐,互相介绍并沟通联络私人关系。很多客户都在餐桌上问Dustin一些和项目完全没有关系的问题,大多数围绕美国留学学费和学校等问题,有些是替孩子打算,有些是自己想去深造。等互相了解之后,才真正回到办公桌前讨论项目细节。会议结束之后,大家几乎不对提出的建议书做任何提问,貌似非常满意,气氛非常融洽。投标方为了试探对方的进程,会反复要求开第二轮、第三轮会议,然后进入漫长的等待或胶着状态。当你认为项目已经死掉的时候,突然发现账户里多了一笔钱,然后查到是招标方已经将预付款支付到位。项目有时候在无声无息之间突然就开始进行,完全不在乎合同是否签署完成。有些项目,都是在支付尾款的时候才正式签署合同的。Dustin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就是,中国的商业环境不看重字面上的东西,对人的信任和了解是合作的前提条件。不像西方,完全是靠契约来维护整个社会的顺利运行。
6个月的毕业实习很快就过去了。Dustin离开中国回到学校,整理他的毕业实习报告,内容非常丰富,他对成绩充满期待。与此同时,他对于未来的选择却又十分纠结。既向往中国充满活力的职场,又为自己的中文水平感到遗憾。他很彷徨,投资两年时间和大笔学费来深造一门语言是否划算。
Dustin也经常和学校里的中国留学生讨论语言学习的问题,得到的答案让他更加纠结。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都是从小学就开始额外补习英语,就为了能够到美国来读书。他们告诉Dustin,小时候他们觉得学习一门外语很辛苦,学费也相当昂贵,但现在他们觉得非常值得。他们目前既可以考虑留在美国工作(留学生毕业后一年可以不需要工作签证的实习工作),也可以带着在美国学到的知识回到中国发展,无形之中比同样的美国本土学生要多一倍的选择,可以在最发达的市场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中间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
这个现象可以套用那句形容美元的经典句子:我的美元,你的问题——现在的中国职场相对于来求职的外籍毕业生可以概括为:我的工作,你的问题。
(林欣欣荐自《风流一代》)
责编: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