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科院校贫困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
2011-01-11欧薇杨映萍谢琴红
欧薇,杨映萍,朱 千,谢琴红
(遵义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贵州遵义 563003)
某医科院校贫困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
欧薇,杨映萍,朱 千,谢琴红
(遵义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贵州遵义 563003)
目的了解某医学院大一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干预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利用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的心理评估网络系统,选择遵义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新生进行一般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调查。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贫困新生在总项目、阳性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方面得分高于非贫困新生,心理健康异常的检出率贫困新生要高于非贫困新生。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检出率较高的前两个因子都是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结论1)贫困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非贫困新生低。2)贫困新生与非贫困新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内容相同,但严重程度具有差异。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凸显,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研究表明大部分贫困生都对现在的生活不甚满意,有27%对生活状况不满意,51%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1]。而福建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也显示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很不理想,贫困大学生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自卑等症状指数均高于非贫困生[2]。事实上有53%贫困生都存在抑郁或抑郁倾向。40%的贫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更有20%的贫困生对社会存在极端观点[1]。此外,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并伴随有自闭,过度自尊,敏感多疑等各种问题。大一新生,面临着刚来到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心理压力增大。而贫困大学生在此种情况下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国内文献尚不多见。本研究调查某医科院校贫困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遵义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新生764人。其中男生405人,女生359人。以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200元为标准(遵义医学院2009年确定贫困生标准为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200元)筛检界定贫困生,结果入组贫困生100名,其中男生59名,女生41名;非贫困大学生664名,其中男生346名,女生318名。
1.2 工具 由上海惠诚心理测评公司出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网络系统。包括一般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生源地、家庭人均月收入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包含90个项目,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心理学研究中作为心理健康的评估工具而受到广泛应用。
1.3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利用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的心理评估网络系统,选择遵义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新生进行调查。调查人员经培训,严格掌握测评方法和标准后,实施测评,以各班级为单位,按统一规范的指导语进行测试指导。然后请每一位新生在规定时间内在登陆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网站,完成其心理评估。录入数据,全部统计结果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完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1.贫困新生在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贫困新生在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分布
2.贫困新生和非贫困新生组男女性别分布情况。见图2。
图2 贫困新生和非贫困新生男女性别分布
3.贫困新生和非贫困新生组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的比较上,两组之间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贫困新生和非贫困新生组两组之间一般资料比较
2.2 贫困新生和非贫困新生组心理健康指标比较结果揭示贫困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方面得分高于非贫困新生,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
表2 贫困新生和非贫困新生组心理健康指标比较(±SD)
表2 贫困新生和非贫困新生组心理健康指标比较(±SD)
项目 贫困新生组(n=100)非贫困新生组(n=664) T P总1.76±0.56 1.59±0.46 3.386 0.004阳2.67±0.45 2.51±0.50 2.927 0.004躯体化 1.48±0.52 1.34±0.45 2.877 0.011强迫 2.20±0.72 1.98±0.65 3.123 0.002人际敏感 1.96±0.76 1.75±0.61 3.144 0.008抑郁 1.80±0.68 1.60±0.58 3.106 0.007焦虑 1.77±0.64 1.57±0.52 3.422 0.004敌对 1.68±0.67 1.54±0.58 2.182 0.053恐怖 1.50±0.60 1.40±0.48 1.651 0.165偏执 1.74±0.60 1.57±0.53 2.918 0.004精神病性 1.71±0.59 1.55±0.50 2.882 0.004其他 1.73±0.67 1.56±0.56 2.585 0.020
2.3 贫困与非贫困新生心理健康检出率比较当受测者在因子上的症状已经达到了中等以上严重程度时,认为其心理在该因子方面出现异常。本次调查大一新生生各因子症状异常的人数,结果表明,心理健康异常的检出率贫困新生要高于非贫困新生。贫困大学生检出率较高的前三个因子是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而非贫困大学生也是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这表明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表现出心理问题内容相同,但严重程度具有差异。详见表3。
表3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检出率
3 讨论
研究结果揭示贫困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方面得分高于非贫困新生,这与国内的其他调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症状自评量表的评估标准认为当受测者在因子上的症状已经达到了中等以上严重程度时,认为其心理在该因子方面出现异常。本次调查大一新生生各因子症状异常的人数,结果表明,心理健康异常的检出率贫困新生要高于非贫困新生。这与朱建军的研究发现一致[3]。但本调查发现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贫困大学生检出率较高的前两个因子是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而非贫困大学生也是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这表明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表现出心理问题内容相同,但严重程度具有差异。
强迫指由于对自己行为的不自信而担心自己的行为决定是否正确,有时会反复核实的现象。根据国内相关研究结果,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应对问题的方式的不成熟及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导致强迫症状增多[4],但本研究中非贫困大学生中有强迫症状也增多,除外随着学历的增加,强迫的表现在人群中的比例逐渐上升,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人际关系敏感则主要指某些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与他人相处不好的人,往往是这一因子获高分的对象。大一新生,刚从家乡熟悉的环境中来到陌生的大学环境,彼此之间既有结识新朋友,形成自己新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等需要,又对彼此的习性喜好有一个逐渐了解熟悉的过程。因此对于大一新生,人际关系敏感是很多学生在适应期的一种常见表现。但是,研究发现,贫困新生的人际敏感问题要远比非贫困新生严重。可见贫困生在适应期遭遇到更大的心理压力,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各种人际关系,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男女之间等关系处理起来,总感觉难以应付,力不从心。人际关系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往往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进一步引发出心理障碍,人际关系敏感的大学生存在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及较孤独,不近人情,不关心他人等个性特征[4]。现代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在校园中也多有所见。这更增加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厌学、转学、辍学多发,出现心理障碍,校园突发事件的机遇增多。贫困生忙于生活奔波,无精力亦无财力更多地进行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强烈自卑感。自卑是贫困生最为重要的心理特征[5]。其实这种明显的自卑心理正是与强烈的自尊相碰撞而产生的,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使他们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可见人际关系敏感,是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症状。
4 建议
针对我校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有效联合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学生处、学生奖学金资助系统等部门,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干预:一、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有学生处建立贫困大学生经济档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助于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心理健康较差的贫困大学生重点关注,必要时及使进行干预。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我校贫困新生,联合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和学生处,主要开展自信心、压力控制和耐挫折教育。采取讲座、团体辅导、模范学长师范交流、个体辅导等方式,让贫困大学生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恰当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外在劣势,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人生,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对于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的压力,教授情绪宣泄级应对的正确方法。三、健全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因此首先要对其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使其能专心于学业。①拓宽勤工助学渠道;②完善经济资助机制;③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
[1] 何少颖,林晓桂,蒋苾菁,等.福建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0):5977-5979
[2] 李金艳.论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2007,(6):60-61
[3] 朱建军,雷鸣.西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前沿,2009,(7):150-153
[4] 刘兵,吴宇萍,陈建红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广东医学,2005,26(9):1270-1271.
[5] 姚春,吴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1-122.
R395.1
E
1000-2715(2011)01-0074-03
王福军
201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