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品德课程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2011-01-10吴群

基础教育研究 2011年21期
关键词:游船南湖品德

吴群

在《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历史成为了德育课程的内容之一。在教材中,历史内容以“散点”的形式分布,由于缺乏历史本身的学科逻辑组织,只是成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情感体验、品德学习的工具,也就是师生对话的“话题”,而不是学生必须系统接受的内容,所以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和挑战。怎样在教学中使历史教育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呢?两节同课异构的《 南湖游船 》给笔者以许多启示。

《 南湖游船 》是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历史类课文,主要是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来感受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激发学生爱党、爱人民军队的感情,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质,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其中涵盖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下面就以《 南湖游船 》(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解决历史教学中的困难。

一、以生活为基础,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学生无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的观察,对他们来说,历史遥远又陌生,缺乏“生活味”。怎样让久远的历史现实化,成为有生命的历史,如何让历史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灵活生动、富于生活气息,成为《 品德与社会 》课程中历史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两位教师《 南湖游船 》一课的教学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虽然并不十分遥远,但与现在的学生仍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也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对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储备少之又少。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伊始,便组织学生从“身边的共产党员”谈起,接着了解“常州三杰”,再对“现有党员数和建党初期党员数”进行对比,一下子把“中国共产党”这个听得见摸不着的组织名称,物化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事迹,变成了学生熟悉的、乐于接受的事物,使得学生从心理上减少了陌生感,增添了亲切感、认同感,为后面学习了解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意义,感受党的伟大作了铺垫和伏笔。

通过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头,使我们认识到要使蕴涵人类经验的历史成为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让学生通过学史、懂史来认识自身和考虑历史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在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中反省自身的生活,在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中进行个人道德的建构,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二、还原真相,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在了解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参加“中共一大”的主要代表时,学生发现教材中只出现了8个人的头像,还有5个人不知所踪。为此表示质疑:这几个人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这里呢?其中一位教师为了保证教育的正面性和课堂的完整性以及目标的达成,在此处并未作过多停留,只作了简化处理,轻描淡写一句话带过。而另一位教师则打开网络,带着满腹疑问的学生从尘封已久的历史资料中寻找答案,发现原来早期的共产党代表的命运各不相同,有的英年早逝,有的为党献身,有的脱党,还有的叛变革命,当了大汉奸……到这里学生终于恍然大悟,知道了真相的学生纷纷感慨在党的成立和壮大过程中原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很多艰难和曲折,党能成立并强大是一代代有信念的党员坚持和前赴后继的努力成就的,于是对党的认知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我们发现,在现有的品德教材中,为了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随文附上了大量的图片、文字、图表,面对众多的材料,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机械地理解教材,有的则零敲碎打、毫无目的地用部分材料进行教学,其实都是不可取的。应该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和筛选,并适当进行内容的扩充和完善,面对反面的、非主流价值的现象不逃避,直面历史本来面目,这对学生能全面、联系、发展、辩证地看待历史的能力培养肯定是有帮助的。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

情境有唤起学生情感的作用,历史内容的情境教学即指教师通过语言、文字、图画或实物等手段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以达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之功效。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出示有关时代背景和人物境遇的幻灯、实物、电影等资料来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开故事会、编演历史剧、参观纪念展览等活动营造历史情境,通过想象、创造等方式使教材中物化为文字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

在《 南湖游船 》这课中,对于“中共一大”的召开经过,文中的小故事以及美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叙述,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学生读来仍觉得不够完整,印象不深刻。为了让历史变得丰满生动、亲切易懂,以生动的姿态走近学生,让学生展开与历史的对话,教者花了大量时间从庞大的网络资源库中搜寻、查找有关当时的录像、影视资料,再根据课堂需要进行了筛选、剪辑,最后以黑白胶片特有的凝重和怀旧气息,娓娓道来的场面,伴随着恰当的乐曲声将学生带到了20世纪20年代正经历着腥风血雨的旧上海和浙江南湖,使他们不仅感受到建党环境的危险和恶劣,还感受到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同样,课堂上为了使学生感受和平时期党的伟大,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创设了大量的情境:有展示人民安居乐业的一幅幅照片,充分体现了党的英明领导;有说明党的政策好的医保卡、公交卡、免费的书本等实物;还有体现在危难时刻党对人民的关怀的汶川重建、利比亚撤侨等短片……由此及彼,在历史类课文的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对学生更好地产生历史情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四、恰当设疑,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

如果纯粹将历史情境真实再现,而缺乏问题的引领,那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方向,如同断线的风筝无所适从,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德育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恰当地设疑在历史类品德课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

在《 南湖游船 》教学环节中,处处有思考的痕迹,时时有思想的火花闪耀。如当学生面对建党初期和现有党员数两个悬殊的数字时,教师的这个问题及时而恰到好处:“从这两个数字中你有什么发现?”再比如,在“中共一大”召开的过程中,会议地点由上海法租界转移到了浙江嘉兴的南湖游船上,教师追问:“会议地点为什么会发生变动?地点的变动又说明了什么呢?”还有,在浏览完人民幸福生活的照片后,教师问:“是谁让人民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讨论完党的惠民政策好后,教师又问:“这时,你想对党说些什么呢?”……学生不断地在历史的时空中穿梭,时而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时而与历史对话,时而对历史作出评判,时而抒发情怀,这无疑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

一般情况下,一节课的尾声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显得急促而肤浅,但《 南湖游船 》的教学呈现了另一种不同的模式。

课的最后,教师进行了总结,在让学生重新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中国共产党产生的背景、经过以及伟大意义”后,并没有马上结束这节课,而是继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为什么能从弱小走向强大?课后可通过走访、观看影视片、阅读课外书籍等方法小组进行探讨研究。”这两个问题将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由本节课的活动指向下节课的活动,其间挑起了学生探寻其中奥秘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兴趣,而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也得到了深刻的道德教育。

的确,《 品德与社会 》课程中的历史教学在实践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是它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也是有迹可循的,只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使得课堂丰满、充实、有意趣,同样能让学生在意义生成与个人创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江苏 常州,213000)

猜你喜欢

游船南湖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南湖
南湖的船,党的摇篮
幻影游船
好学者贤
桂林五星级漓江游船即将投入使用
南湖早春(节选)
美丽的南湖
雨鸟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