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旅产业导向和科技支撑统筹峨眉山市城乡发展
2011-01-10课题组
课题组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战略的实施,峨眉山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研究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和新机遇,尊重规律,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创新方法,不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峨眉。
一、基于文旅和科技视野对峨眉山市城乡发展差距及问题分析
(一)城乡发展差距现状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近年来峨眉山市委市政府通过出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申请列为乐山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地区,推进农村政策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权集体林地,取消了农业税、水费,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城乡统筹取得了初步成效,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从客观上说,峨眉山市是二元经济结构较为突出的县域,城乡发展仍有许多不协调的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近年来,峨眉山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峨眉山市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2.08:1上升到2009年的2.35:1,绝对收入差距突破万元。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道路的行车条件差,目前全市尚有19.4%村组道路未硬化;公路技术等级低,市域内尚无已建成的高速公路。边远农村、山区群众出行不便,城市公交只覆盖城区周边几个镇乡,乡村小巴只开通7条线路。目前仍有14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4万山区农民饮水困难尚需解决。农村电网建设资金缺口太大,6个镇乡33个村7000余户农民未解决用电难问题;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民集中居住区宽带接入率仅为10%。这些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难以提供有力的条件支持。
3.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仅16.9张,仅为城区人口的15%。农村体育设施匮乏,设施水平低,行政村体育健身工程刚刚起步。城镇繁华,文体设施比较齐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而农村文化生活则非常贫乏,镇乡级电影院基本消失。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的需要。
4.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峨眉山市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农村,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也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村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师资力量薄弱,每年还有相当一部分适龄儿童因贫困而失学。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旅游业意识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5.资源要素向“三农”聚集仍有困难。城乡统筹发展的资金问题是个根本性的大问题。目前对乡村的投入,除了靠发展、靠财政资金投入外,融资渠道尚显狭窄,融资改革的力度不够,农业企业资金支持力度小,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贷款融资难,制约着企业做大做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生产要素难以向农村、农业、农民聚集,甚至还出现“逆流动”现象。
(二)基于文旅和科技视野对峨眉山市城乡发展差距的问题分析
1.产业结构与世界遗产保护要求不相适应。峨眉山市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所在地,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近年来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旅游,工业占地方经济的比重由1999年的45.9%上升到2010年的58.5%,而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由34.5%下降为31.5%。产业结构不优、特色不明等问题突出,特别是以高耗能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带来的用地不足、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矛盾越来越凸显,而且重工业、轻旅游的产业结构与世界遗产所在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极不相符。
2.景区、城镇与乡村发展不相匹配。一是景区与城镇、乡村发展割裂。峨眉山市始终存在景区内发展水平高、景区外发展水平低的失衡问题。由于峨眉山风景区属乐山市直接管辖,景区与城市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能完全同步发展,互动互补的良性发展关系还有待建立。二是景、城、乡旅游资源缺乏整合。目前,峨眉山市旅游经济份额主要集中在峨眉山风景区,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所在比重较小,形成了典型的景区独大的格局。峨眉山风景区还产生虹吸效应,旅游要素资源纷纷向景区或景区毗邻地区集中,远离景区的乡村发展旅游业举步维艰。峨眉乡村丰富的古镇、民俗等乡村旅游资源也未能与峨眉山景区同步发展,大峨眉山旅游观尚待树立。三是城乡生态环境不相匹配。受《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峨眉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分完好,但与之相接的外围镇乡生态环境保护却大相径庭,距景区不到10公里的九里镇、乐都镇更是重工业聚集地,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此外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势头加剧,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尚未普及到全部村组,污水设施覆盖率仅为55.6%,低于城镇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清洁能源普及率仅为城镇居民的51%。
3.思想观念不相适应。对休闲农业、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等文旅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民的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对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庄等旅游服务业既缺乏深刻认识,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市场意识、现代农业理念等尚未从根本上树立,对改变多年以来一直实行的家庭责任联产及土地承包制的观念成为城镇居民在心理上还难以接受等。
4.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不相适应。一是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区,乡村十分薄弱。二是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教育和推广机构独立设置、各自为阵,并习惯用行政手段运作科研科技,缺乏活力和创新。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创新度不够,有影响的农产品品牌不多,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群度不高。四是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倾向加重,给新技术、新技能的推广和新机制的建立增加了困难。
基于上述的分析,对于作为国际优秀旅游目的地峨眉山市来说,除有其它地区共同的统筹任务外,还存在统筹景区、城镇和乡村的独特性,有保护世界遗产的特殊要求,因此,其统筹城乡发展的取向和途径应当有别于普通的统筹模式,要有新的思考角度。
二、以文旅产业导向和科技支撑统筹峨眉山市城乡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统筹峨眉山市城乡发展导入文旅产业和科技支撑的政策依据
(国家出台的各项意见建议和十二五规划,把发展旅游产业提升到战略支柱产业的高度,把文化产业上升到经济支柱性产业层面,让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治国方略,让转变发展方式与低碳绿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创新文旅产业服务方式,鼓励扩大文旅消费。同时要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对于旅游资源富集的峨眉山市来说,以文旅产业导向和科技支撑统筹峨眉山市城乡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显著的政策支持优势。
(二)统筹峨眉山市城乡发展导入文旅产业和科技支撑的现实因素
1.现实背景。(峨眉山市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但是现有产业结构与峨眉山优质的旅游资源、国家级生态市建设目标不相吻合。峨眉山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的13.4:53.4:33.2调整为2010年的10.0: 58.5:31.5,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并不显著,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却在峨眉山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传统农业特征依然明显,亟待向现代农业跨越。)
2.现实条件。(本世纪以来,峨眉山市经济年均增速达12.7%,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2010年经济总量达到126亿元,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010年,峨眉山市工业化率为55.6%,镇化率为53.16%,比全省和乐山高12.2和12.98个百分点,表明了现代化建设发展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反哺基础。峨眉山风景区是国家5A级精品景区,长江上游唯一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同时,已经旅游反哺农业已有相当的基础。另外,农业现代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和标准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基于政策和现实因素的考虑,以文旅产业导向和科技支撑统筹峨眉山市城乡发展,是峨眉山市特殊的区情、特定的区位和独特的资源所决定的。
三、以文旅产业导向和科技支撑统筹峨眉山市城乡发展的举措对策
(一)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观念体系
1.构建和应用新发展观、价值观、实践观。一是树立新的发展观视域。要从可持续发展理念来重新建立景区、城市和乡村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达到景区、城市和乡村相互之间和谐共荣,又要追求最大效益的经济目标,还要满足城乡居民本身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二是树立新的价值观视域。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树立环境伦理价值理念,认识到人与自然生物都是平等的价值主体,“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从自然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维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全面审视城市与乡村中人的发展问题,在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树立新的实践观视域。基于文旅先导、科技支撑、两化互动、四化共振、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统筹思路,按照文旅休闲化、工业低碳化、城镇特色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全局性、针对性、协调性、全面性的实践角度出度,统筹峨眉山市城乡发展的资源配置、要素流动、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等,实现城乡、工农之间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峨眉山市城乡差距、化解城乡失衡,建立一个景区、城市与乡村同步发展、和谐发展的富裕文明和谐新峨眉。
2.构建和应用的新理念。“文旅先导、科技支撑”这一实践新战略、新方针,迫切需要我们确立和应用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新理念。一是树立“特定化理念”。峨眉山市作为世界遗产所在地,由于自身特有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开发条件,其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路径应该具有独特性、创新性。二是树立“生态化理念”。从环境承载能力出发,把生态文明融入城乡现代三大产业中,围绕提供生态产品,加快生态文明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三是树立“一体化理念”。树立峨眉山市境全域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区,景、城、乡分梯队发展,景区是最核心的优质高端发展区,城市体现都市繁华,乡村回归自然,景城乡互补发展、一体发展,各有侧重,分类发展。四是树立“开放化理念”。突破景城乡区域界限,实行农村、城市、景区多维开放,使景城乡各种生产要素按市场运行机制能自由流动,提高城市化水平与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实现优化组合。五是树立“产业化理念”。以商贸思路大力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以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加工销售带动种养业、强化产业链,促使农业与工商业互利互惠、互动发展,强化城乡二三产业的关联度,增强农业与城镇工商业的融合度。六是树立“科技化理念”。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七是树立“非农化理念”。通过发展城乡现代产业体系、民营企业,促进乡村旅游化、农业现代化、市场服务社会化,改革农用土地产权制度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八是树立“平等化理念”。取消城乡不平等待遇,使城乡各类经济主体享有公平的国民待遇,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
(二)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
1.以休闲化为取向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增强文旅产业对农民的吸纳力。针对峨眉山市旅游景点高度集中在峨眉山景区,旅游产品以观光型为主的现状,将“休闲化”作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切入点,依托峨眉山旅游龙头,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加快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增强文旅产业吸纳农民就业的力度。
一是景区周边地区要以满足市民和游客多样化消费需求为目标,以农业设施为基础,以新、奇、特等高档农产品生产为主,打造集休闲、观光、度假、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型产业,带动劳动力就地转移。充分发挥文旅经济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推动旅游产业布局由峨眉山景区为主向山城一体、逐步形成“一核一带十二区”的大旅游格局。巩固发展朝拜、观光、温泉等传统旅游产品,着力开发演艺、会展、小球、创意产业、旅游地产等高端旅游产品,推动观光旅游向以餐饮、休闲度假、养生体验等综合型旅游转变。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住宿餐饮、商贸会展、康体养生等服务业,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二是平坝区及浅丘区要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以公司经营、农民加盟为主体,对观光农业、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吸引游客,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劳动力就地转移。规划建设罗目、高桥、峨山、桂花桥、符溪等生态农业园区,布局粮油、蔬菜、食用菌、优质水果等产业,做大做强竹叶青、峨眉雪芽、仙芝竹尖等企业,大力发展茶饮品、茶文化旅游等产业,打造四川茶叶第一县。依托竹叶青、仙芝竹尖、金威利、龙马木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农民就业。
三是山区要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培植景观、营造氛围,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和特有的乡土文化、草根文化吸引游客,带动劳动力就地转移。在山区培育和开发林业产品,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提高山区林农收入;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布局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和开发矿产资源,促进山区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特色农业游等山乡旅游,吸纳农民就近就业。
四是丘陵地区要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农耕文化、生产条件和自然景观,着力发展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生态水道、休闲绿道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特色水果、有机蔬菜、生态养殖业等特色农产品,以旅游促乡村,以市场促农业,带动劳动力就地转移。结合产品布局,在峨眉河流域建设田园生态风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造建设生态水道和休闲绿道,发展休闲度假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发展特色农业;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增加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扶持农民创办企业,就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价格,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依托小集镇建设,发展农村商贸、餐饮、农资连锁、物流等农村服务业,吸纳农民就业。
2.以低碳化为取向大力发展“高新轻净”新型工业,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结合峨眉山市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坚持将“低碳化”作为工业经济发展方向和切入点,坚持盘活存量与引进增量并举、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举,加快打造与旅游相匹配的低碳工业体系,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雄厚的投入支撑。一是集中发展。结合城市定位和旅游规划,调整优化工业布局,按照“工业往沙湾靠”的要求,在九里镇、乐都镇规划用地15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工业集中区。制定支持鼓励政策,加快搬迁城市和旅游规划区内的工业企业,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做到不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得落户,新上项目原则上必须入驻工业集中区。二是轻净发展。重点抓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和轻净产业培育壮大。依托峨胜、佛光、川投峨铁等企业,推广应用新型干法水泥、铁合金废渣综合利用、余热发电等新技术新工艺,淘汰机立窑等落后产能,深入实施环保技改项目。三是高端发展。着力招大引强,在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上求突破,加快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市场竞争力强、占有率高的拳头产品。四是生态发展。在壮大工业经济的同时,要以企业为依托,大力挖掘工业产品、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厂区风貌、工业遗产和企业文化等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工业旅游项目和产品,丰富并壮大文旅产业体系。
3.以特色化为取向加快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力。针对城市特色不明显,集镇发展定位不明确的现状,结合产业规划和布局,坚持将“特色化”作为城镇发展方向和切入点,加快打造与区域产业相匹配的城镇化体系。一是打造双宜城市。中心城区按照“不求大,只求精”的原则,通过实施风貌塑造、企业搬迁、环城货运通道、绿化、水系整治等工程,控制规模、提升形象、完善配套功能,把中心城约打造为中国重要旅游城市、宜居宜养的休闲度假胜地、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新型高新产业基地。二是新建一批旅游小镇。按照山城一体、协调发展的思路和“一体两翼”的空间发展形态,在城市西翼与峨眉山景区的衔接带,重点沿峨眉河,抓好重大文旅项目的开发建设,整体打造张沟、黄湾、峨秀湖片区、川主—城西、观音岩水库、十里山、大庙飞来殿等片区,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三是打造重点工贸集镇。实施园城一体化开发,依托工业集中区和燕岗物流园区整体规划建设桂花桥镇、符溪镇,发挥产业对集镇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综合型、旅游型、工贸型、农贸型4个类型城镇,形成“一心、三区、三轴”的城镇空间结构。
4.以创新为取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增强科技对“三农”发展的支撑力。一是创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供给能力。按照优势主导产业区域布局的要求,在核心区和适宜区强化产业链创新培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粮经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等关键技术和生产薄弱环节的科研攻关和开发工作,解决全市优势主导农产品发展和增产增收中的技术性难点问题。要强化科技纽带作用,通过良种繁育、推广,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出口创汇基地,优化优势主导产业内部的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优势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效益,加强农业生产实用装备的科技研发,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以现代环保技术为支撑,大力解决乡镇企业和农业对农村环境和生态的污染,加大农村污染源的治理,逐步扩大农村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文旅先导创造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
二是创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为依托,开展技术统训、良种统供、农资统配等,扩大标准化生产的覆盖面。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集成推广一批成套农业技术,在重点产区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统一的技术和质量标准。出台鼓励措施,引进人才,使人才在农村引得进,留得下。强化科技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统筹城乡就业,千方百计支持农民就业创业,帮助农民群众掌握和应用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实现农业集群发展。借鉴台湾农业合作组织成功经验,改变低效生产经营组织方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培养一批效益型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型农业、科技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组建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农业产销合作组织,大力培养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根据优势主导产业区域发展的布局,分期分批在适宜区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和辐射优势主导农产品生产,形成和扩大产业带和集中产区,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建立农产品集散基地,创立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的工业化程度。
四是创新农业旅游内涵,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大力挖掘乡村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内涵,按照差异化、错位发展理念,通过把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创新农业发展形式,发展农业观光园。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发展休闲农庄。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加快创意农业发展,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充分展示优美的自然环境、特色的农副产品、新奇的农俗风情、独特的创意农业。
4.以均等化为取向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增强峨眉山“三农”发展的内驱力。一是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根据教育水平对农村家庭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观点,要特别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培训,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发展寄宿制学校,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人数和教育质量,消除城乡间教育的非均等性。
二是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建设。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加强农村道路硬化,改造农居卫生间、供水设施,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集中收集设施建设,抓好以市级卫生机构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每个村办好一个标准化卫生室,提高农村卫生设施水平。
三是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借鉴英国威尔士边境旅游艺演做法,围绕传承创新乡土文化,大力挖掘包装乡镇民俗风情、农事节庆文化,打造乡土文化品牌,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每个集镇集中规划建设集文化、体育、计生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在村级设立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健身工程和农家书店。
四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借鉴欧盟农民实地退休补贴政策,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农民社保力度,促进农民市民化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加快构建峨眉山市城乡统筹发展的保障体系
1.建立以城带乡、以旅促农的长效机制。围绕文旅导向和科技支撑,以政府为主导,加快研究出台峨眉山市景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高起点谋划文旅发展战略,研究出台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等农业政策,并上升到地方法规层面,以保持政策的持续性。要以市场化配置以城带乡、以旅促农的要素资源,加强城乡旅游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农村空间结构优化为目标,围绕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和农事节庆等乡村旅游,加强城乡建设与旅游功能的融合,加强政策制度、体制机制、要素保障等的建设,着力构建合力兴旅、齐心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2.建立推进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围绕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等发展,借鉴德国城乡建设“等值化”理念和日本《农振法》做法,通过土地整理、新村庄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式,依法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实施城乡居民房屋统一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住房产权属性和社会功能同等化,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但等值”的目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居民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流转和收益等权益,鼓励农民走向规模化经营,努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促进乡村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农业主题公园等良性发展。
3.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金融体制。一般来说,对农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20%-25%是比较理想的,为此围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就业增收、社会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的比重。借鉴欧盟的经验,设立农业指导保证基金、社会基金和开发基金,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引导龙头企业出资或社会资金投入担保机构,保证农村发展有持续的资金投入。
4.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围绕提高文旅从业人员的素质,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建立创新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劳动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平等就业、同工同酬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无偿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搞好后续培训跟踪服务工作;加强劳务市场监管,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5.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体制。围绕构建安全、公平、诚信、优美的旅游软环境,加强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建设,降低农民到城镇入户门槛,建立以居住证替代暂住证政策,创新城乡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打破限制资本、劳动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创新城乡社会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建设和谐安全的旅游环境。
五、以文旅产业导向和科技支撑两轮驱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峨眉模式的特色与评述
(一)峨眉模式的特色
1.峨眉模式的内涵。以文旅产业导向和科技支撑两轮驱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峨眉模式主要包括三大构成要素,即双轮驱动(文旅导向、科技支撑)、四化共振(文旅休闲化、工业低碳化、城镇特色化、农业现代化)、两化互动(工业化、城镇化),因此,峨眉模式可以简称为“242”模式(见下图)。
以文旅产业导向和科技支撑两轮驱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峨眉模式关系结构图
2.峨眉模式的特色。我们认为,以文旅产业导向和科技支撑两轮驱动来统筹城乡发展峨眉模式,相较于其它统筹模式,具有以下鲜明的特色:一是以无可替代的有生命力的特色战略产业为支撑。二是以农民的就地转型为目标,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为主体。三是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统筹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城镇发展与农村发展。四是以科技创新为关键策略。
(二)峨眉模式的评述
我们立足于产业优势的角度,提出了以文旅产业导向和科技支撑两轮驱动来统筹城乡发展峨眉模式,对于世界遗产所在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和研究范例。
[1]Saxena,G.;Ilbery,B.;Developing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actor practices in the English/Welsh border.Journal of Rural Studies[J].2010,26(3):260-271.
[2]吴妤、刘玉莹、秦小辉.城乡统筹的城市化模式探索—以成都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5:118-120.
[3]张明星.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分析[J].商业现代化,2010,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