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官下沉”重塑地方政治生态
2011-01-10李秀江
◎李秀江
“任职”与“挂职”,仅一字之差,而前者对于地方的影响却更为微妙。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央机关和地方司局级干部交流任职,被认为是干部培养机制的一种创新。与之前的“交流挂职”相比,“交流任职”能让中央机关干部更深入基层,锻炼基层工作能力,积累基层经验。
京官“空降”
中央机关官员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统计,目前中央部委局级干部中三分之二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多数都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部委。
“地方干部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政策理论水平和视野相对来说欠缺,缺乏全局意识,上升的空间相对狭窄。”北京市委一位处级官员认为,上下交流,央地互补,无论对地方发展还是对干部素质培养都是一个机会。
但一位接近中央部委的人士透露,在去年的中央与地方干部交流中,很多实权部门的官员并不积极。“就像当初挂职一样,很多人并不是真心下基层工作,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漂亮一些,有基层工作经历,对以后的升迁非常重要。但下去任职,可能会失去在中央部委的升迁机会,调回来后很难说还有没有位置。”北京市委的这位官员分析说。
不过,“央地干部”交流任职与之前有所不同,依照干部培养规划,具备基层工作经验,将成为重要领导干部选拔的基础指标,因此,下基层任职事关他们未来的升迁大计。
根据《2010年-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规定,到2015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一半以上;中央机关司局级官员和省级机关处级官员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到2020年没有基层经验的领导干部原则上不能再提拔。
“今年的干部交流就与去年不同,很多人争着报名。”上述接近中央部委的人士说,因为从去年的交流任职中可以看出,到地方任实职已经成为明显趋势,那么,中央部委官员如果上升空间并不明确,去地方任职,将是一次机遇。
“中央和地方官员的交流任职,应该成为常态化的制度。”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挂职与任职都是培养干部的一种方式,但挂职往往是虚职,不能真正融入地方,也很难做出成绩,对干部的基层实践作用有限。而任职则不同,赋予实权,就要做出实事,不付出努力,做不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可能就断送了前途。
“水土不服”之困
今年3月,中组部启动正司级干部与地方干部交流任职,并明确中央到地方交流任职的干部将担任实职。据悉,今后中央部委来地方任职的人数,每年不会少于120名,45岁以下的局级干部几乎都要轮一遍。
不过,个别地方官员对这种刚刚开始的干部交流制度,还是颇有微词。
“一个萝卜一个坑,进来几个,出去几个,看上去谁也没抢谁的位置,但是,有的人本来有机会升为(副)市长或(副)书记,中央交流来的干部任实职,占了这位置,地方干部就没机会了,他表面上不说,心里情绪还是挺大的。”一位河北官员说,“有的人还占了两个位置,既是副市长又兼县委书记。”
除“央地干部”交流之外,目前很多省份试行省内干部上下交流,即省委机关干部与县市干部的平级交流,与“央地干部”交流一样,省委机关干部对基层工作缺乏经验,到基层任职后,在工作中容易与基层干部产生意见分歧,进而引发一些其他矛盾。
据知情人士透露,某省一位省委机关干部交流到地方任职后,因对地方工作不熟悉,又与基层干部关系不融洽,导致很多人对他有意见,工作无人响应,甚至有人在他的住房问题上设置陷阱,让他差点栽在这件事上。之后,这位干部不再那么高调,在工作上也没有了当初的激情。
“中央下来的干部也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是与当地官员打成一片,还是特立独行,这是一个问题。”这位河北官员说,如果与当地官员交往过密,不利于打开新的局面;如果特立特行,可能会与当地官员上下脱节,工作得不到支持,反而会引来一身麻烦,令其无心工作。
“央地干部”交流制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制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央开创了下派干部到地方挂职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打破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诸侯经济”与“诸侯政治”。但这种制度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弊端。“挂职干部大多没有实权,很难融入基层领导圈子,容易被排挤,不能够安下心来做事,对地方的发展起不了什么作用。”上述北京市委官员认为,此次“京官”任地方实职,是为地方领导班子注入新鲜血液,也有助于破除当地官场派系。
“‘京官’政策性强,理论水平高,在地方工作中会比当地提拔的干部更讲政策,不会乱来。”上述河北官员说,“但他们人不熟,地不熟,情况更不熟,容易被忽悠。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好官,也要得到下属的支持才能把工作做好。对他们来说,如何把握尺度是个考验。”
让“京官”沉下去
中央机关部委司局级干部,多是政策制定的参与者,缺少基层工作实践,难免导致政策的制定脱离实际,因此,干部“上下交流”,让“京官”沉下去,积累基层经验,也就成为国家培养选拔干部的一个长期规划。
“中央干部去地方任职,派出的全是司局级干部,未来这部分官员可能处于国家决策层,积累基层工作经验,无疑会推动决策更切实际。”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
在采访中,有地方官员担心,中央下来任职的干部,要想再调回中央部委,就必须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否则,在地方无法胜任,更没上升的可能。这样有可能造成“京官”为了政绩,做一些不切地方实际的形象工程。
还需要警惕的是,中央任职地方干部,由于来自中央部委机关,往往被人认为有背景、有后台,只能一味奉承,当地群众和干部对其不敢监督,使其独断专行,一旦腐败更加可怕。“央地干部”交流制度早已有之,其中不乏中央任职地方官员日益腐化的先例。
总的来说,“干部交流任职是国家培养选拔干部的战略考虑,对于地方而言,‘京官’能为当地政府带去新的思路,拓展视野,打开局面;对于‘京官’来说,有利于他们积累基层经验,提高自身决策力,也是对自身经历的完善。”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