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亚:中国多边外交第一人
2011-01-10何京锴
◎何京锴
自香港回归后,负责港澳事务的国务院港澳办主任一职,一直由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之子廖晖执掌。2010年10月8日,掌管国务院港澳办13年的廖晖终于退下火线,改由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接任。
激情燃烧的岁月
王光亚1950年3月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63年,他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从他报考这所中学的那一天起,就奠定了未来30多年的外交之路。
当年的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曾走出中国大批优秀外交官。王光亚的舍友正是今日的外长杨洁篪,两人正好住上下铺,同舍的还有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王光亚初中还未毕业,“文革”就爆发。与去当电工的杨洁篪不同,被打成“白专”典型的王光亚一发狠,决定报名去北大荒当知青。年少激昂的他甚至划破手指,写下血书,表明决心。这份用血写成的决心书激起热血同学们的纷纷签名,后来还装进了王光亚的人事档案袋,成为王光亚那个激情年代一份珍贵的回忆。
1968年,王光亚和同学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绥滨县,开始他将近四年的知青生活。王光亚能吃苦,又肯干,到1972年,22岁的小伙子已经是机枪连的指导员了。
1972年,外交部受命把“文革”前在当时外院附中和外语学校学习了三年的老初三学生招回来,随后精选一些人,送到刚与中国建交的英国,学习外语、政治、经济。
数年不见的老同学们在伦敦聚首。这批年轻人中,除了杨洁篪、王光亚以外,还有前驻美大使周文重、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等。王光亚先后在威尔士大西洋联合学院和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在专业素养方面打下良好基础,一口流利的英语,更有赖于这三年多的留学生涯。王光亚这一辈的留学生,也成为当今中国政坛上“海归派”官员的主力。
伦敦留学期间,王光亚结识了同样被派遣至伦敦留学的陈珊珊(丛军)。两人在学习期间互生情愫,成为一对恋人。陈珊珊正是建国后第二任外交部长陈毅元帅的独女。
王光亚1975年回国。一年多后,陈珊珊的三个哥哥凑钱为最小的妹妹张罗了婚礼。后王光亚夫妇二人被分配到外交部翻译室英文组,王光亚从此正式开始了他30多年的外交生涯。
成为多边外交第一人
王光亚夫妇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还不到半年,就被抽调去联合国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职员、随员。与他同时到达纽约的还有第二任常驻联合国代表陈楚大使,王光亚作为陈楚的翻译,从这位资深外交官身上获益匪浅。
1980年6月,陈楚离任。不到一年后,王光亚进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主要从事国际组织等事务的研究。1982年从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王光亚二进联合国,继续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随员。一年之后又被调回北京,任外交部国际司三秘。
1988年升任处长的王光亚开始了他的第三段联合国历程,从处级参赞一直干到副司级参赞,王光亚在他的四年联合国经历里,逐渐开始独当一面。这四年间,王光亚在联合国参与了海湾战争、柬埔寨和平协议等重大的国际多边外交事务的磋商,在多边外交领域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
从副部长到联合国代表
1998年,王光亚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助理,从此正式迈入外交部领导序列,成为重点培养的新一代外交部长后备人选。
1999年11月,王光亚又被任命为主管国际组织、军控与条约法律事务的副部长,全面执掌多边外交事务。
担任副部长的王光亚,主要处理各种涉及裁军、人权等多边国际磋商事务,经常率团参加各种国际会议,阐述中国立场。此外,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朝鲜核问题等国际重大多边议题中,王光亚也都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已成为中国多边外交领域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2003年8月,王光亚正式赴纽约上任,四度出使联合国。一个月后,担任驻爱沙尼亚大使的陈珊珊也调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公使衔参赞。
就在王光亚上任之前,美国开始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这一举动也使联合国的威望与信任度陷入历史低潮。由此引发的安理会改革问题,成了王光亚驻联合国任内最重要的活动。
2005年,当日本等四国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声势愈来愈大时,王光亚正在联合国的纽约总部展开密集的多边磋商,试图阻止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当时的情势下,日本曾一度获得大量国家的支持,有人称这场多边外交为“王光亚的保卫战”。王光亚敏锐地利用了四国集团各有地缘上的反对者这一特点,与相关区域的国家开始接触、交换意见,组成同盟。最终以安理会改革方案未达成共识为由,中国政府公开表示将反对现行改革方案,也引发美国的表态不支持日入常。
担任驻联合国大使另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反对台独活动。在这一点上,王光亚行动积极,展现出更加强硬的立场。
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在赴任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事多边外交经历比他还丰富的,唯有王光亚一人。此时,距离王光亚首次赴联合国工作已是整整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