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老年漂”
2011-01-09张鹏
◎张鹏
都市“老年漂”
◎张鹏
为了孩子自己甘当“保姆”
今年71岁的刘大妈可算是见过大世面的老人,她总会非常自豪地提起,曾经在美国一个著名的大学城住过三年,可再问下去,老人却不得不承认,三年里基本没出过自己所住的小区,“啥西洋景色也没看见,整天就忙着带孩子了。”
刘大妈的女儿女婿从一个东北小城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取大学后,又双双到美国留学,上学期间女儿怀孕,夫妻两人都忙着学业,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费了好大劲,把一辈子没出过家乡小城的老人接到了美国。
“当时,女儿女婿要考博士,经常要学到半夜,我们老俩口把孩子的事都包下来了,生怕孩子哭声吵了他爸妈,影响他们看书……”等女儿女婿考取了学位,孩子已经快3岁了,他们决定回国发展,两位老人又义无反顾地跟着孩子漂到了北京。
由于女儿女婿都是外企高管,收入丰厚,老人住在一个很高档的小区,可他们极其朴素的衣着和满口乡音似乎和小区氛围格格不入,甚至有保安把刘大妈认做“保姆”,对此老人并不介意:“咱干的都是保姆的活嘛!”
看着外孙一天天长大,女儿女婿事业有成,老人感到“辛苦但是欣慰”。?
为了儿女事业,改变甚至牺牲自己的生活是很多“老年漂”的共同选择。
让老人“漂”得幸福点
在学校门口每天接孩子的家长中,林大爷是最沉默寡言的一位,每天只是默默接过孙子肩上的书包走上回家的路。
从去年秋天起,老人就总觉得全身没劲儿,吃不下,睡不着,但一直没和儿子儿媳说。“他们工作忙,不想让他们分心。”今年春节过后,老人忽然晕倒在家里,被救护车送到医院后确诊糖尿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已基本稳定,可每月打胰岛素要花两三千元钱,这些钱又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
林大爷儿子在国企,儿媳在一家私企,在北京算是中等收入,可是要还房贷,要养孩子,负担也不轻,“我本来是给他们帮忙的,现在倒添了负担,北京的医药费老家的医保也报销不了。”在北京的7年,老人有点头疼脑热的小病都是硬扛过去,因为北京的大医院看病太贵了,看个感冒都要好几百元,可如今岁数大了,真是扛不过去了。林大爷现在正在四处打听怎样把老家的医保转到北京,同时他还在担忧着,老伴是农村户口,没有医保,如果病倒了又要给孩子造成负担。
怕看病几乎是所有“老年漂”的共同心理,有病硬扛,结果病越积越多。
调查显示,61.6%的“老年漂”人群担忧“医保、社保问题”,85.3%的人认为政府应该完善医保政策,简化异地医保手续。
没有朋友 出门就觉得压抑
对刘大妈来说,“找不到可以唠嗑的人”是她多年“漂”生活最大的苦恼,老人生性开朗,过去家里亲朋好友不断,她最怀念东北过年时的那份热闹,“从腊月到元宵节,那要折腾一个多月,才算过完年,要好的姐妹就住在家里,说不完的话……”可是,从美国到北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寂寞和失落也在不断扩大。
他们住的高档小区,白天也轻易见不到个人影,小区会所是业主们休闲娱乐的地方,可是,刘大妈老俩口去了一次就再也不想去了。会所里有游泳池、壁球馆、雪茄吧、台球室,可没一样是适合老人玩的,会所服务员西装笔挺,彬彬有礼地招待他们,老人浑身不自在,逃跑似地离开了会所。
女儿怕老人在家闷坏了,劝他们多参加小区组织的活动,还特意嘱咐物业叫上两位老人,“他们过的那些洋节我们过不惯,前一段小区物业组织万圣节晚会,还要求参加的人都要化装,穿上奇奇怪怪的衣服,孩子倒是高兴,我们可弄不来。”对老人来说,参加小区的圣诞聚会,吃那些油腻的自助餐,还不如在家吃炸酱面舒服。在这个小区,老人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一出门就觉得压抑。只有每天出去买菜时和摆摊的东北老乡东拉西扯聊上两句。
给老家的亲朋好友打电话是老人最高兴的事情,“那是长途电话,挺贵的,也不能老打,就盼着什么时候能见上一面。”以前每年暑假,老俩口还能带上外孙回老家住一个月,可随着岁数越来越大,刘大妈的风湿性关节炎加重了,行动不便,回老家也变得艰难起来。
随着儿子在北京生活,老俩口在亲朋面前倒是很“长脸”,大家都知道他们享福去了,可只有老人知道,在这里他们永远是异乡人,户口制度带来的种种不公让他们常常感到被“歧视”。
虽然儿子儿媳很孝顺,老人生活无忧,但时不时就会有一些郁闷事提醒林大爷:你不是北京人,享不了“皇城根”的好处。去年冬天,社区医院组织老人打流感疫苗。林大爷看到社区宣传栏通知,一大早就兴冲冲去排队了。排到跟前才知道,有北京户口的老人才能打。“我自己花钱打疫苗还不行吗?”工作人员说,得等社区有户口的老人打完,才能轮上他们这些外地老人。
对于“老年漂”来说,户口似乎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门槛”。“在异乡生活,你没有当地户口,就注定你永远是个外地人。”这成为他们难以释怀的心结,使他们很难享受到暂住地的一些服务,也难以找到归属感。
在校园门口接孩子的人群中,他们用浓重的外地口音呼唤孩子的小名;在小区晨练的人群中,他们推着婴儿车默默旁观;在漂亮却空旷的大房子里,他们孤独等待忙碌的儿女归来……在北京,这样的老人随处可见,甚至有了专属的称呼——“老年漂”,为了儿女和孙辈,他们从外地、乡下“漂”到城市,晚年背井离乡,在儿孙的亲情和浓重的乡愁间纠结,难以融进城市的生活。
摘自《北京晚报》201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