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6年云南丽江7.0级地震人员死亡的社会学特征1

2011-01-06李永强杨杰英杨东生

震灾防御技术 2011年3期
关键词:丽江云南省死亡率

李永强 杨杰英 杨东生

1)云南省地震局,昆明 650224

2)云南省丽江市地震局,丽江 674100

1996年云南丽江7.0级地震人员死亡的社会学特征1

李永强1)杨杰英1)杨东生2)

1)云南省地震局,昆明 650224

2)云南省丽江市地震局,丽江 674100

笔者在丽江市古城区地震局查阅到1份丽江7.0级地震人员死亡的统计表,表中详细记录了死亡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死亡原因、死亡地点等情况。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可得出本次地震死亡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特征。同时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丽江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具有普遍的一般特征,也具有云南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点。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认识未来云南大震人员伤亡特征、开展精细化人性化的应急处置具有参考意义。

地震死亡 社会学特征 应急处置 丽江地震

引言

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18.1秒,云南省丽江发生了MS7.0级地震,震中位于丽江县境内(北纬28º18',东经100º 13'),距离丽江县城北约20km,震中烈度为Ⅸ度。丽江震区除丽江与鹤庆等县城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外,大部分震区是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其中,纳西族、白族、藏族、彝族、傈僳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严重,死亡309人,重伤4070人,轻伤12987人,另外还有185321人无家可归。地震造成的各类房屋毁坏达68.68万m2,其中严重破坏326.28万m2,直接经济损失25.83亿元(云南省地震局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1998)。

2003年11月,在进行中国数字地震网络工程——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数据库系统建设时,笔者收集到由丽江市地震局提供的“丽江县境内死亡人员名单”,该名单由丽江市地震局通过县乡政府组织统计而得,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死亡原因、死亡地点、所属乡镇。根据名单中的记载,最小死亡者仅出生8天,最大死亡者94岁。这是一份难得的有关丽江地震人员死亡的详细资料。

同时,笔者查阅了云南省地震局、滇西地震预报试验场于 1998年出版的《一九九六年丽江地震》,云南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专家组联合考察队的《1996年丽江7.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考察》,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主编的《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汇编》、《中国震例》等,而在上述这些文献中仅仅提供了人员死亡的总数、各县的死亡数及丽江县城(大研镇)各办事处的人员死亡数量,但有关丽江地震人员死亡的深入分析还是个空白。

根据“丽江县境内死亡人员名单”的资料,本文将从地震人员死亡成因、年龄、学历、职业和性别等5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丽江地震人员死亡的社会学特征。

1 丽江地震人员死因类型

丽江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为309人,共分布在5个县,其中丽江县死亡294人、鹤庆县死亡8人、中甸县死亡5人、宁蒗县和剑川县分别死亡1人(云南省地震局,1988)。丽江县地震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5%,因此根据丽江县294人的死亡资料得出的地震人员死亡特征,基本可以代表在整个丽江地震中死亡人员的情况。

由表1可知,在丽江地震造成的6种致死原因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房屋倒塌或物体坠落,共造成241人死亡,约占丽江地震死亡人数的82%,其次是因伤病致死,约占8.5%。

表1 丽江地震人员死亡原因分类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the causes of death by the Lijiang earthquake

在丽江地震中,因建筑物破坏直接致死的人员较多,这与当地民居的建筑抗震能力有关。丽江地区的民居多是土木房,就是穿斗木构架,土坯围护墙。这种土木房屋脊较高,瓦顶两层,上下各3间,楼板由排列整齐的直径约20cm的楼楞和1寸多厚的木板穿斗而成。在当地,也有部分厨房用土坯或夯土墙作为承重墙,土搁梁,瓦屋顶。这类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较弱(云南省地震局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1998)。

对比1976年辽宁海城MS7.3级地震人员死亡成因(表2)可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震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都占多数,丽江地震的直接死亡人数比例为82%,海城地震的直接死亡人数比例为 76%(贾燕等,2004)。而不同点是丽江地震次生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员与海城地震差异较大。海城地震发生在2月4日19时36分,恰逢严冬和夜晚,震后又突降大雪,气温急剧下降,当晚温度达到-20℃以下,因此在防震棚中冻死、烧死和捂死的人员构成了第二大死亡人数,明显高于次生灾害并不严重的丽江地震。尽管丽江地震也发生在2月3日19时14分,其季节和时间与海城地震相似,但由于地区差异的原因,没有发生以冻死为主的次生灾害死亡,而丽江地震因伤病死亡却成为第二大死因。

表2 海城地震人员死亡成因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the causes of death by1976 Haicheng MS7.3 earthquake

2 丽江地震被砸死的人员年龄分布特征

被地震砸死的人员是指地震中被倒塌的建筑物压埋致死或被坠落的物体砸死的人员。在241个被砸死的人员中,除去没有年龄记录的8个在押犯人、8个民工以及12个外来人员外,有年龄记录的为213人。按照10岁一个年龄档,被砸死的人员年龄分布如表3所示。为了研究在丽江地震中,不同年龄段人员的死亡率,本文引用2000年丽江县人口普查时各年龄段人口的分布资料1丽江统计局,1996.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汇编(1985—1995年)(内部资料).(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1990),另外根据“一九九六年丽江地震”资料,丽江县1994年的人口为33.57万人,年均增长为1.29%,假设人口均匀增长,丽江县1996年的人口比2000年低6.45%,由此可推算出丽江县1996年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数量,用该年龄段的死亡人数除以该年龄段的人数就可得到该年龄段的万人死亡率,详细情况如表3及图1所示。

表3 丽江地震被砸死人员的年龄分布Table 3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people crushed by the Lijiang earthquake

图1 丽江地震被砸死人员数(震亡数(人))及其死亡率(震亡率(人/万人))随年龄段的变化Fig. 1 Number of people in different age brackets crushed (direct death) and the death rate by the Lijiang earthquake

丽江地震被砸死人员的数量在年龄上呈低龄与高龄双高峰的分布特征。从各年龄段绝对死亡人数看,死亡最多的是10岁以内的儿童组,死亡57人,约占总数的27%;其次是60—69岁的老年组,死亡31人,约占总数的15%;第三是70—79岁的老年组,死亡25人,约占总数的12%。死亡人数最少的是40—49岁的壮年组,仅死亡13人。从死亡率看,从80—100岁以上的老年组到20—29岁的青年组依次降低,然后又从青年组到10岁少年组、到10岁以内的少儿与幼儿组逐步升高。其中,死亡率最高的是80岁以上的老年组,其次是70—79岁的老年组;死亡率最低的是20—39岁的青年组和青壮年组,然后是10—19岁的少年组和40—49岁的中年组。

形成上述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年轻人抵抗力与自救能力较强,所以死亡较少,而年长者行动不便,年幼者无知,抵抗能力较弱,被埋压后的自救能力较弱;二是由于青年人反应敏捷、老年人与婴幼儿行动缓慢。丽江地震的发震时间是19时14分,正是当地人们吃晚饭的时间,而当地农村一般都在一楼的厨房做饭,在一楼的堂屋吃饭。丽江地震的震中距县城的距离为20km,且震级较大,P波初动震动较大,具有明显的预警作用,从P波初动到最大地面运动加速度到达的时间约4s,行动敏捷的年青人可以逃出屋外,因此该年龄段的被砸死率较低。

丽江地震造成的直接死亡人员的年龄分布与海城地震十分相似,主要呈低龄(小于 10岁)与高龄(大于60岁)的双高峰分布。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是这2次地震的发震时间相似,海城地震也是发生在19时36分;其次是2次地震的灾区其房屋类型相似;最后是这2次地震的灾区其人口年龄结构也相似。由此可见,这可能是我国农村、乡镇地区地震造成直接死亡人员年龄分布的基本特征。

3 丽江地震因伤病医治无效致死(简称病亡)人员的年龄分布特征

除直接死亡外,在丽江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是病亡人员,有25人,占死亡人数的8.5%。丽江地震造成的重伤员人数为4070人,其中,丽江县重伤3984人,重伤死亡率为0.63%。而在因伤致死的25人中,主要集中在60—80岁的老人段,共21人,占因伤致死人数的84%;10岁以下的儿童及幼儿死亡人数占8%,如表4及图2所示。年轻人身体比较强壮,适应能力强,受伤死亡率较低。

表4 丽江地震因病致死人员情况Table 4 Statistics of people died indirectly by the Lijiang earthquake

图2 丽江地震病亡人员数(人)及其病亡率(人/万人)随年龄段变化Fig. 2 Number of people in different age brackets died from injuries and the death rate by the Lijiang earthquake

丽江地震造成的病亡人员年龄分布与海城地震十分相似(贾燕,2004),主要集中在 60岁以上的年龄段。海城地震造成病亡52人,其中,42人是60岁以上的老人,占81%;其次是10岁以下儿童及幼儿为10人,占12%。这可能也是所有地震造成病亡的共同特征。

4 丽江地震死亡人员的学历特征

为了研究丽江地震人员死亡的学历结构,同时考虑1—18岁学龄人数对结果的影响,笔者将死亡人员中1—18岁的人员扣除,算出成年人的死亡数量及不同学历的人口基数及万人死亡率,如表5及图3所示。随着学历的降低,人员死亡数量及死亡率显著增加,文盲与小学文化的成年人死亡人数占成年人死亡人数的94%,这可能与当地落后的文化教育有关,当地文盲与小学学历人员占成人总人口的57%。从不同学历的万人死亡率来看,尽管文盲人口的绝对数量在4类人口中是最低的,但是死亡人数却是最高的,因此其万人死亡率远远高于其他学历结构的人员。这也是云南落后农村地区地震死亡的一个显著特征。文盲与小学学历人员主要分布在丽江农村地区,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好,房屋的抗震性能也差。丽江地震没有前震、也没有短临预报,对被砸死人员占多数的丽江地震来说,弱抗震群体的高死亡率是不难理解的。

表5 丽江地震人员死亡的学历结构Table 5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casualties by the Lijiang earthquake

5 丽江地震死亡人员的职业特征

丽江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员的成分复杂,大体可分为农民、儿童(1—6岁)、学生、城镇无业人员等10种,其中丽江地震造成的农民死亡人数最多,如表6所示。据1995年对丽江人口的统计(丽江统计局.1996),农业人口为153433人,占总数74.5%,因此丽江地震之所以造成农民死亡人数多与该地区较高的农业人口数量有关。除了农民和儿童外,学生的死亡人数也明显高于其它职业的人员。8名被砸死的犯人是丽江大研劳改农场的在押犯人,姓名、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不明。8名被砸死的民工是在丽江正义福慧村务工的四川农民工,姓名、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不明。其他13名被砸死的是外来人员,分别来自湖南、四川、湖北、大理等地,这些人有姓名、性别、死因和死亡地点,但没有年龄、文化、职业记录。

表6 丽江地震死亡人员职业结构Table 6 Occupations of the casualties by the Lijiang earthquake

6 丽江地震死亡人员的性别特征

有性别记录的丽江地震人员死亡人数为278人,其中,男性117人,女性161人,男女比例为100:138。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丽江县男女比例为100:93。丽江女性人口比例低于男性3%,但是死亡人数明显高于男性,约高出38%。

7 初步认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丽江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成因类型和社会属性特征形成了以下初步认识:

建筑物倒塌是造成丽江地震人员死亡的第一因素,占死亡人数的82%;因地震病亡也是人员致死的重要因素,占死亡人数的8.5%。由上述2个因素造成的人员死亡特征可能是内陆地震人员死亡的共性;丽江地震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不多。由于地震、环境、社会的不同及其耦合关系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的差异特征。

丽江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具有典型的社会学特征,幼儿、老人、妇女、农民、文盲等人群是地震人员死亡的主体。从年龄上看,幼儿和少儿(小于 10岁)及老年人(60岁以上)是地震灾害生命损失的主要群体;从文化与职业看,农民及文盲等是地震伤亡的主要群体,这在云南广大农村地区尤其突出;从性别上看,女性在地震中的死亡比例高于男性。

贾燕,高建国,2004. 辽宁海城7.3级地震死亡人数-年龄分布分析. 中国地震,4(20):394—398.

云南省地震局,1988.云南省地震资料汇编.北京:地震出版社,7—539,424—427.

云南省地震局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1998.一九九六年丽江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29—32.

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1990.云南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8—1988年).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56—94.

Sociological Feature of the Casualties by 1996 Lijiang MS7.0 Earthquake, Yunnan Province

Li Yongqiang1), Yang Jieying1)and Yang Dongsheng2)
1)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224, China
2)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Lijiang City, Lijiang 674100, China

A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people died from Lijiang MS7.0 earthquake in 1996. The factors include age, gend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ccupation, cause of death, death place, etc.. We found that even though the death caused by the Lijiang earthquake had some common features as the others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s in other places of China, but it also showed some specific features because of the multiracial and economically-underdeveloped situation of Lijiang area. The results given in the paper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studying the features of casualties by strong-earthquake events in Yunnan in the future, as well as for the delicate and human-oriented emergency treatment.

李永强,杨杰英,杨东生,2011. 1996年云南丽江7.0级地震人员死亡的社会学特征. 震灾防御技术,6(3):284—290.

2011年度地震行业科研专项“西南地震应急对策新模式与关键技术研究(201108013)”、“宁洱6.4级地震现场综合考察和研究(200808061)”资助

2011-05-13

李永强,男,生于 1963年。理学博士,正研级高工。现在云南省地震局从事地震灾害研究与应急救援工作。E-mail: lyqcy176@sohu.com

Κew words: Earthquake-caused death; Sociological feature; Emergency treatment; Lijiang earthquake

猜你喜欢

丽江云南省死亡率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丽江三朵节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丽江的荒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叫一声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