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临时委婉语的生成机制*
2011-01-04周彦每
周彦每
(新乡学院公共外语部,河南 新乡 453000)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临时委婉语的生成机制*
周彦每
(新乡学院公共外语部,河南 新乡 453000)
临时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存在自身的逻辑规律。自主性成分依托沟通语境的客观需要,彰显不同交流层次的寓意。在常规关系的牵引下,沟通主体双方利用心理距离长短,决定语境表达委婉度的强弱。委婉度的传达诱致信息缓冲度的渗透,在相邻/相似的牵引下,到达识别“婉底”的旨意。依存性成分“婉底”,作为说话意向性的表征,回归到沟通主体意向的自主性,完成了临时委婉语的生成。
临时委婉语;“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委婉度
引 言
委婉语是指对话双方采用间接方式谈论不便直接表达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学界运用合成空间理论、范畴理论阐释英语委婉语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英语委婉语的研究提升到认知语言思维方式的视角,如对英语委婉语中的隐喻机制的研究、对英语委婉语心理机制的研究等,为委婉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动态。例如,邵军航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了委婉语的机制是转移注意焦点和中断听者理解进程[1]20-25。这种解释立足于词汇层面,对固定委婉语生成机制的阐释是合理的。但是,在研究视域上,忽略了委婉话语也是委婉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范畴划分上,对委婉语缺少细致有效的分类,也未照顾到委婉语中委婉度和生成机制的关系。部分学者比较了委婉语内质的不同,如束定芳把委婉语分为狭义委婉语与广义委婉语,同时区别了广义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异同[2]28-34。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汉英临时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力图搭建起委婉度与语用推理的关系理据,揭示临时委婉语生成机制的动态流程和规律。
一、“自主—依存框架”的理论阐释
临时委婉语是说话双方在语言交际中临时建构,根据语言情境灵活控制,在不影响话语意向性的情况下对表达方式的一种策略性调整。这种性质的委婉语以委婉度为依托,以句子和篇章为实体,泛化存在语言中,最终达到对直白的话语进行柔化、润滑、遮蔽的效果。与此定义相对应的是固定委婉语,指的是一段时间内为广大的语言社区受众广泛接受的词或词组。如maid或hire girl(女仆,女佣人)被美化为domestic helper(家政助理);老人(old people)用senior citizen或the longer-lived来代替;死亡用 to go to one’s own place(回老家)、happy land(乐土)、to have fallen asleep(入睡了)、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来代替等。固定委婉语是局限在词汇层面上的一种传统意义的委婉语,是语义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长期积淀的结果,具有规约性。如果固定委婉语是通过词语的语义直接等值替换来实现交流中的避重就轻、避丑就美,那么,临时委婉语则是通过在大脑中与已知信息的数次语义对接来实现语言的礼貌行为、避直就曲。列文森的“信息原则”(Information-principle)指出,人大脑中“所谈对象和事件之间具有常规关系”,这种“常规关系”具有不点自明、不言而知的特点,以“说话尽量少,扩展说话人话语信息内容的方式”[3]89达到对话语的理解。“常规关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是含意本体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新格赖斯语用机制的列文森三原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何兆熊指出:“常规关系是客观世界中的一种现实关系,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旦被固定在人们意识之中,就成为常规关系。”[4]170徐盛桓曾多次对常规关系做出定义并进行深入研究。他指出,常规关系在人的大脑中是作为小型知识集分布的,分布为类层级的支系统和分系统,由相邻/或相似关系把它们交错地连通在一起:这就是“相邻+”、“相似+”可以作为审视常规关系的两个维度。话语表达的显性表述是从大脑中要表达的相对完备的意思推衍出来的;相对完备的意思就是隐性表述。在一次具体的表达中,从显性表述同隐性表述的关系来说,大脑中要表述的相对完备的意思是自主的,据此推衍出来的显性表述是依附于它的,二者构成了自主成分—依存成分的联结。自主成分在交际意向性制约下和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推衍出依存成分[5]34-40。“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如下(如图1所示)。
图1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
二、临时委婉语中的生成机制
(一)临时委婉语的委婉结构
临时委婉语中寓意分别为所引事物和所指事物,也即指称字面意义(primary meaning)和比喻意义(figurative meaning)。字面意义(primary meaning)是显性表述部分,在临时委婉语中有修饰遮掩的作用,又称“婉体”。“婉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词汇手段、语法手段、修辞手法、语义手段等。比喻意义(figurative meaning)是隐性表述部分,是说话人主观意图的直观表达,又称“婉底”。“婉体”遮蔽“婉底”,即隐性表述和显性表述两者属于临时委婉语的表述范畴(presentation category)。在表达同一意义的“婉底”时,由于认知语境的控制,在表述范畴里多次使用“婉体”进行柔化、遮蔽“婉底”,因此形成了局部的临时性委婉语。正是因为临时委婉语的生产结构才使得在整个语言传达机制下“婉体”相互交织在话轮转换过程之中,起到了对直言的润滑作用。
分析临时委婉语内部结构,总结特征为:首先,交际意图的多层次性。这个特征是指临时委婉语意义结构具有委婉结构中的“婉体”和“婉底”两个组件,而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有交际意图的多层次要求,来表达不同程度委婉的话语,差异性委婉度反映交际意图的多层次性。其次,“婉体”遮蔽“婉底”特征是指说话人使用语法、修辞、语义、词汇、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语音模拟等各种手段,形成各自范围中的“婉体”,“婉体”在句子和篇章中相互编织成“婉链”,起到遮盖或柔化“婉底”的效果。再次,差异性心理距离特征是指“婉体”数量的多少、“婉链”的长短和人们对其熟悉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越不熟悉的事物在人们心理上造成信息阻隔的程度越深,形成了差异性心理距离。
(二)自主—依存框架和临时委婉语的生成机制
1.“婉链”的形成。话语在运作时通常表现为双重表述,其一是自主性,其二是依存性。在这两重表述中,交际者想要表达的意向是自主的。在自主交际意图的制约下,通过字面做出的表达是依存于这一意图,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传递出想要表达的原意,区分出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因此,话语的表达方式是说话者意向表达的反映,说话人传递表达意向时会将所需要的表达方式考虑在内。这种交际的意向性促成了临时委婉语的生成。徐盛桓的“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认为,话语交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说话人向受话人表达意向。传递这一意向的是显性表述。意向是自主的,传递意向的表述是从意向推衍(derive)出来的,是依存于它的。所谓“推衍”,就是作为隐性表述的自主成分通过常规关系将自己的“意向”拈连到作为显性表述的依存成分的过程[6]2-9。人们最初使用临时委婉语表达方式的过程是:说话人想要表达话语的意向性是不雅的直言,而这种意向性是不同层次的,但不方便用别的方式表达时,在语境控制下利用大脑中的经验中能遮蔽或柔化的相关成分进行绕避,以适应不同层次上遮蔽直言的目的。这就促使临时委婉语中委婉度表现方式的生成。
在临时委婉语中,“婉底”作为说话人表达意向是一种相对完备的表述,但对于这种表述,说话人不便直接表达出来。因此,借助另外一种表达形式——“婉体”即显性表述来传递。然而,“婉底”和“婉体”之间并非毫无关联,而是靠常规关系进行推衍。关于相邻/相似关系关系对人们感知客体的影响,可以根据格式塔理论概括出相邻/相似的规律,如传递律:在话语A中出现x,如果在过去某一语境中x曾同y相邻/相似(即提到x就可能内在的蕴涵y,下同),而在过去某一语境中y又曾同z相邻/相似,则可能A:x(→A:y)→A:z,即 x 同 z 相邻/相似7]33-41。充分体现了临时性委婉语是如何利用相邻/相似将“婉底”和“婉体”之间进行联结,为形成“婉链”奠定基础。
在曹禺剧本《日出》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方达生:竹均,怎么你现在会变成这样——
陈白露:这样什么?
方达生:呃 呃,这样地好客,——呃,我说,这样地爽快。
陈白露:我原来不是很爽快么?
方达生:哦,我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你好像比以前大方得……
陈白露:我从前也并不小气呀!哦,得了,你不要拿这样好听的话跟我说。我知道你心里是不是说我有点太随便,太不在乎。你大概有点疑心我很放荡,是不是?”
对话中方达生说的“好客”、“爽快”、“大方”,陈白露说的“太随便”、“不在乎”,都是在委婉地指“放荡”。但在其他语境中,这些词语与“放荡”并不相关。这些词语并不能作为“放荡”的委婉语,委婉语词典也无法将其收入,其他词典也不会把“暗指‘放荡’”列为这些词语的义项。而在此对话中的“婉体”——“好客”、“爽快”、“大方”与“婉底”——“放荡”之间通过相临/相似关系在篇章中进行联结。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大方”有关的词条如下:
A.古时认为天圆地方,故以“大方”指大地:履大方。
B.大道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亦泛指见识广博的学者专家:贻笑大方。
C.气量大,对财物等不计较:出手大方。
D.举止自然,不拘谨,不做作:落落大方。
E.式样颜色不俗气、不土气:款式大方。
以上对“大方”的释义中并不包括“放荡”的意义,但正是因为语词之间的相邻/相似关系,使“大方”一词中包含的“放荡”的语义渐渐占据主导。具体的语义生成过程如下,例如,在上述A~E“大方”的词义中,A、B和E词条在此认知语境中的相邻/相似关系作用较弱。而C和D词条意义属于凸显的强势语义。C词条中“出手大方”的“大方”偏重于“不计较”,D词条中“落落大方”的“大方”偏重于“不拘谨”。“不计较”与“不拘谨”中已经包含了“放荡”词义的类似义素,即“不在乎、随便”。在相邻/相似关系强势牵引下,“放荡”语义的边缘意义和概念意义在此认知语境的控制和表述范畴中才得到了转换,即“大方”具有了“放荡”之义。刘辰诞认为,不同的词典在一个多义词项下可能会罗列不同的意义单位,因为意义边界的确定实际上存在于语言实际应用时的识解过程[8]116。上述对话中,如“好客”、“爽快”等词汇在篇章中进行反复编织,形成一条临时委婉语的“婉链”,即“大方”具有“放荡”之义,这条“婉链”使听话人理解到说话人所想表达的真正交际意图是在说她行为作风的不检点,从而完成了“婉链”的生成,为后来产生差异性委婉度奠定了基础。
2.“心理距离”与差异性委婉度的形成。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也同样适合解释这一语言现象。语言的象似观认为:“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语符距离近了,则其所表示的概念距离也就近了。”[9]240心理空间是人类的语言在大脑中幕后认知的工具。Fauconnier(福柯涅尔)提出,心理空间可以描述人类思维和语言形式背后的各种语义和语境认知及各种文化信息相互作用的集合形式[10]14。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常以自己的利益和经验划定心理所属空间范围。交际双方都希望具有自主决定的自由,而不被他人干涉。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对方心理空间的侵犯。因此,说话人在编码临时委婉语时,就需要考虑到对方的心理空间以及裁定双方的心理距离。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熟悉度和经验判断采用的“婉体”。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即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于身体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而有意义[11]106。“婉体”承载不熟悉的信息越多,造成与听话人的心理距离越长,话语就越委婉,心理距离的长短决定了委婉度的高低。以下的例子可以看出心理距离和委婉度的关系:
A.Don’t smoke.
B.Please don’t smoke.
C.Smoking causes cancer.
D.Teach your kids about tobacco before they teach you.
以上四个语料A到D的四句话的基本句义都是请勿抽烟。也就是说,说话人都是想表达劝导人们请勿吸烟的意思。但话语的依存性表现形式和委婉意味各不相同,其委婉度从A到D呈递减趋势,即A→B→C→D,其中D的委婉度最高。其原因在于,人类的认知是以常规关系为牵引力的,它可以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认知行为,对语言交际具有导向作用。在编码临时委婉语时,人们就会以常规关系中最集约的方式去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要理解D的句义,“they”的语义指向可以是您的孩子,也可以指烟草会带来的种种恶果。这句话中有两个“teach”,第一个指“告诉”(tell)之义,第二个指“教训”(punish)之义。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两种意义,一是在香烟酿成恶果让您得到教训之前,您应该提前告诉孩子什么是香烟,请勿抽烟。二是在您的孩子告诉您他已会抽烟之前,您应该让他了解抽烟带来的危害,请勿抽烟。因此,说话人在构建委婉意义时,预设了听话人的心理空间的可接受性,造成了程度最高的信息阻隔度。在D中,说话人能够让听话人在指称的层次上把信息分割输入于不同场景相关联的概念里。尽管不同的空间能够包含相同成分的不同信息,但每一个空间都应该包含一个在逻辑上连贯的表征。说话人利用“婉体”的所属空间,故意造成与听话人心理的“婉底”空间不同的距离。在常规关系和相邻/相似的作用下,差异性委婉度的高低决定了信息阻隔度,达到了柔化“婉底”的效果。于是,作为多意向性态度的表征回归到说话人说话意向的自主性,起到了委婉的意味和劝导的作用。
结 语
临时委婉语中的生成机制是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说话人根据语境的需要,使用不同层级的话语表达不同层次的意向性,即自主性成分。其次,在常规关系的牵引下,说话人利用与听话人的心理距离长短,以达到委婉度的高低。而委婉度的高低造成了信息缓冲度的不同,在相邻/相似的牵引下,识解“婉底”的意义。再次,依存性成分“婉底”,作为说话意向性的表征,回归到说话人意向的自主性,完成了临时委婉语的生成。
在话语双方的话语交涉中,说话人受交际意图的意向性牵引,利用常规关系将“婉体”和“婉底”进行联结,将语法、修辞、语义、词汇、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并用,形成各自范围中的独立的“婉体”,各自的“婉体”在句子和篇章中相互编织成“婉链”。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经历的“婉体”越多,“婉链”越长,心理距离越远,导致委婉度就高;反之委婉度就越低。在说话人意向性的多层次性的牵引作用和常规关系应用规则的制约下,级差性委婉度决定了临时委婉语显性表述的信息缓冲度和听话人的心理可接受性。在一次话轮中,说话人呈现多层次性信息缓冲度作为临时委婉语的表达形式,生成的委婉度越高的话语,听话人在常规关系的制约下推衍理解“婉底”越困难。在临时委婉语中,说话人经过几次话轮交涉,多次使用信息缓冲度进行信息补充并且利用常规关系对“婉底”进行联结,弱化了“婉底”的直言性,直至被听话人识解和接受,从而完成沟通主体对客体的含蓄表达。
[1]邵军航,樊葳葳.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外语研究,2004(4):20-25.
[2]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1989(3):28 -34.
[3]LEVINSON S.C.Pragma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89.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70.
[5]徐盛桓.自主和依存——语言表达形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J].外语学刊,2007(3):34-40.
[6]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3):2 -9.
[7]徐盛桓.相邻和相似——汉语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二[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3):33-41.
[8]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16.
[9]王 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40.
[10]GILLS FAUCONNIER.Mental Space: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14.
[11]F.UNGERERH,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06.
A Cognitive Research of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emporary Euphemism under the Autonomy-dependency Analysis Framework
Zhou Yanmei
(Department of Publ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Xinxiang University,Xinxiang Henan 453000,China)
Temporary euphemism has its logic order generated from speaker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expression of intent under the control of context.The speaker’s inten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communicative force of intentionality.The speaker makes use of stereotypical relationship to connect“euphemistic form”with“euphemistic base”.The longer“euphemistic chains”results in the higher degree of temporary euphemism.Under the control of intentionality and the stereotypical relation,the hierarchical degrees of euphemism decide the buffer information of explicit expression.The intention of the speaker shows the multi-buffer of information.The directness of“euphemistic base”is weakened several times,continually to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by the listener.
temporary euphemism;Autonomy-dependency Analysis Framework;degree of euphemism
H313
A
1672-7991(2011)03-0071-04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概念本体论与习语生成的句法语义研究(2006-GH-119)。
2011-05-12;
2011-06-03
周彦每(1982-),女,河南省信阳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