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义组合看中国高校校名的英文翻译

2011-01-04王银泉

中国科技术语 2011年6期
关键词:校名英译类别

王银泉 崔 燕

(1.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2.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外语系,安徽芜湖 214000)

从语义组合看中国高校校名的英文翻译

王银泉1崔 燕2

(1.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2.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外语系,安徽芜湖 214000)

文章结合近年来中国高校校名英译问题的研究,从中国高校校名语义结构组合类型出发,就高校名称英文翻译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分析和比较了已有研究的共识和分歧,归纳提炼了既兼顾翻译策略,又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校名翻译原则。

高校校名,英译,语义组合,国际惯例

引言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的高校(港澳台高校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加快了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其中的一个鲜明例证就是各高校都拥有了自己的英文校名。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尺度,高校名称的英文翻译存在着比较混乱的现象,影响了各高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从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来看,要求规范高校校名翻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一 相关研究回顾

从20世纪末至今,国内有关学术刊物陆续发表了一些专家学者对于中国高校校名英译研究的文献。依据“中国高校校名翻译”和“中国大学校名英译”等关键词,笔者依托中国期刊网、维普资讯网、Google学术搜索的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至2011年6月,共找到31篇相关文章[1-31](见表1)。

表1 1995—2006高校校名英译研究方面的文章统计

这些文章按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综述性的,对高校校名英文翻译过程中所应注意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二种则重点讨论校名英译中的某些细节的处理,属于微观层面。

可以看出,从2002年开始,此类文章的发表在数量和频率上,都明显见长,且相关研究开始上升到了宏观层面,其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综述性文章的发表。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研究总量相对偏小;第二,研究内容有重复;第三,总体研究水平相对偏低;第四,得出的结论明显说法不一。

二 中国高校校名的语义组合类型

因为目前中国内地普通高等学校共有1778所[7],不可能一一讨论,因此归纳出这些高校名称的语义结构的组合规律就十分重要。根据近年来的相关研究[3,16-17],中国高校中文校名中,超过70%的校名采用“地区名+学科名+学校性质类别”结构,如“北京林业大学”;10%~15%的校名采用“地区名+学校性质类别”的结构,如“北京大学”;还有一些校名极具特色,可归纳为“特色名+学校性质类别”结构,如“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

综上所述,中国80%以上的高校校名的语义结构组合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1)地区名/特色名+学校性质类别,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2)地区名+学科名+学校性质类别,如:北京师范大学。

三 中国高校校名英译

1.“学校性质类别”的翻译

(1)“大学”的翻译

当前中国校名中含“大学”的高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技术、理工农医等多学科的能够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综合性大学,这类校名中往往不带学科名,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另一类是以某一学科为优势或特色学科,同时发展工农文理等多个学科的具有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资格的专科性大学,如师范大学、农业大学、理工大学等,即校名中含有某一学科名的大学。

人们通常把“大学”译为“university”,但有人认为,university意为综合性大学,因此在翻译“地区名+学科名+‘大学’”类型的校名时就不应使用“university”,而应首先考虑“institute”一词[7]。也就是说,上文提到的第二类带有学科名的“大学”是否能译成university呢?

笔者查阅了美国出版的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32]和英国出版的 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33]中 university的释义。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P.1291)对university的释义为:an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providing faciliti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authorized to grant academic degrees;specifically,one made up of an undergraduate division which con-fers bachelor's degrees and a graduate division which comprise a graduate school and professional schools each of which may confer master's degrees and doctorates。

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P.1584)对university的释义为:an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ving authority to award bachelors'and higher degrees,usually having research facilities。

不难看出,英语中university的含义为:一个提供教学与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授予各层次的学位,通常包括能够授予学士学位的本科生教学层次以及能够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以及数个专业学院。

中国内地1778所高校中,有326所是以“大学”命名的,其中240所是以“地区名+学科名+大学”形式出现的,占74%,如“北京林业大学”[7]。如果占大学总数多达四分之三的含学科名的“大学”不能用“university”来翻译,那么中国高校能被称为“university”的就所剩无几了。

有关先期研究也许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这些含有学科名称的“大学”有其历史原因。然而,随着过去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这些校名中的学科名说明这所高校前身可能是某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或是现在仍以这一学科为最强最有优势最具特色的学科,但学校的办学规模已经成为一个多科综合协调发展的高校。这种情形在美国也有例证,众所周知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对照英语中university的定义,中国校名中带有学科名的“大学”不论在办学规模上,还是在授予学位的资格上,都完全具备了被称为university的资格或条件。

另外,即使是在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许多university的完整校名也是包含学科名的,如Texas Tech University(得克萨斯理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得克萨斯农工大学)、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得克萨斯天主教会大学)、North Carolina Agricultur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北卡罗莱纳农业技术大学)等等。

综上所述,一方面,中国被称为“大学”的名字中含“学科名”的高校完全符合英语中university的特征;另一方面,美国诸多的含有学科名的university可以作为佐证,因此,完全可以放心地将中国那些带有学科名的被称为“大学”的高校校名用“university”来翻译。

(2)“学院”的翻译

相对于“大学”,“学院”则有不少对应的词汇可选择,如 college、institute、academy、seminary、conservatory等。一般而言,“学院”多译为college或institute。但是,从国际惯例来看,前者多指综合性的学院,而后者多用于科技和理工之类的院校。在美国高等学校的校名中用到institute时多为institute of technology,例如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和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工学院)。不过institute也有用于其他类别的院校的时候,如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蒙特雷国际关系学院),这种情况可视为遵从历史沿革。除了上述情况外,另外几个表示“学院”的英文单词的适用范围比较明确,其中academy常用于军事院校和体育院校,如United States Air Force Academy(美国空军学院)、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美国军事学院,即西点军校)、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美国体育学院)。Seminary通常用于神学院,如美国的Luther Seminary(路德神学院)。Conservatory常指音乐学院,如San Francisco Conservatory of Music(旧金山音乐学院)。

2.“地区名/特色名+学校性质类别”结构类型的校名翻译

在中国高等学校校名组合类型中,“地区名/特色名+学校性质类别”又可以细分为:(1)特色名+学校性质类别;(2)地区名+学校性质类别。它们在翻译成英语时所应遵循的相关翻译原则也有所不同。

(1)特色名+学校性质类别

这一类型的高校名称的翻译比较简单,并不存在太大的分歧。一般采用“特色名 +University/ College”结构,按照中文直接对应翻译,翻译时不需要调整英文词序。其中“特色名”可以是纪念性的名称,如“中山大学”译为Sun Yat-sen University,也可以是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名字,像“复旦大学”就译为Fudan University,“同济大学”译为Tongji University。

英美国家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学校名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如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Liberty University(自由大学)等。

一些学校不具备“大学”实力,中文校名明明是“学院”,却非要将英文校名定为university,例如某民办院校“××学院”的英文名使用university。

(2)地区名+学校性质类别

从英美国家高校的名称来看,强调地域属性时,有的采用“University of+地区名”语义组合结构,如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芝加哥大学)等;有的采用“地区名+University”结构,如New York University(纽约大学),Boston University(波士顿大学)等。须注意的是,上述两种结构的细微差异有时候可能意味着它们并不是同一所大学,如University of Miami和Miami University,前者是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大学”,而后者是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因此,两种表达方式不能简单地以正式与否来对待,它们不仅是形式上的不同,有时甚至是本质的不同。

据统计,美国共有532所大学是以university命名的,其中127所校名的命名形式为“University of+地区名”[7],而“地区名+University”形式的校名相对较少。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地区名+学校性质类别”结构类型的校名时,宜采用“University of+地区名”结构。这不仅强调了地区属性,还可以避免汉语中地名和特色名拼音雷同的情况,如“济南大学”和“暨南大学”,前者可以翻译为University of Jinan,后者可以翻译为Jinan University或Jina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4]。不过,如果是表示地理位置,如中国的“西北大学”“东北大学”,可将表方位的名词或形容词放在university之前。为避免与美国的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冲突,翻译时最好不要去掉China。

大学的名字就是一种无形资产,有的大学甚至将校名进行注册,所以,我们在为中国的高校翻译校名时应注意到宣传对象是外国人,要告知外国人这是中国的大学,这样不仅避免重复带来不必要的误解,还可以避免侵权。

3.“地区名+学科名+学校性质类别”结构类型的校名翻译

考察美国相似结构高校的校名,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种组合类型:

(1)地区名 +学科名 +university/college/ seminary/academy,如Texas Tech University(得克萨斯理工大学)、Oregon Health Sciences University (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美国军事学院)等;

(2)学科名+university of/college of+地区名,如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New York(纽约工艺大学)、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Medical College of Ohio(俄亥俄医学院)等;

(3)地区名 +institute of/college of/+学科名,如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贝勒医学院)等。

可以看出,“institute of”后面一般跟“学科名”,“university of”后面一般跟“地区名”,几乎找不到“地区名+university of+学科名”这一组合形式。由此不难理解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广东工业大学)会被外国人理解为同一所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下的两个不同院系了[4]。这是因为,英语中习惯用“university of+地区名”,其中的“of”意为“……的”,指该地区的大学。

另外,如果是从未听说过广东省的外国人,有可能将“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中的“Guangdong”理解为表示地理位置的地区名,也有可能理解为这是一个人名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名字。为此,不妨按照国际惯例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为Guangdo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或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f Guangdong,将“广东工业大学”翻译为Guangdo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或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f Guangdong。

综上所述,中国高校“地区名+学科名+学校性质类别”结构类型的校名的英译可以考虑遵循以上总结出的三种方法进行翻译,尽量避免翻译为“地区名+university of+学科名”这一组合类型。

4.“理工”“工业”和“科技”大学/学院的英译

这类大学数量较多,其翻译也更为混乱。如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南京理工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北京理工大学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哈尔滨工业大学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西北工业大学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武汉科技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在这些译名中,“北京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英文校名比较符合国际惯例,其他则存在两大问题:第一,“理工”“工业”“科技”的翻译混乱;第二,使用了容易令外国人误解的“地区名+ university of+学科名”结构。

中国“理工”和“工业”大学的专业设置有很大相似性,都可以用“technological/technology”和“polytechnic”来翻译,“科技”大学应为“Science&Technology”。这里的“大学”翻为“university”或“institute”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institute”并不比“university”差,世界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并没有因为是institute而被人小看。但是,为了避免“地区名+university of+学科名”结构可能带来的误解,中国“理工”和“工业”大学的校名可以根据上文总结出的美国此类高校校名的三种语义结构组合做出改动。

如“南京理工大学”可译为Nanjing Technological/Polytechnic University或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Nanjing或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大连理工大学”的英文校名与此类似。“北京工业大学”可译为Beijing Technological/Polytechnic University或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Beijing。根据前文提到的关于“方位名”的翻译原则,“西北工业大学”可译为Northwest China Polytechnic University,这是因为更多时候我们将表示方位的名词置于China之前,而不是使用表示方位的形容词,比如说,中国中央电视台9套和《中国日报》在介绍某省会城市时都会这样行文(随机以兰州市为例): Lanzhou,capital city of northwest China's Gansu Province。“武汉科技大学”可改为Wu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总而言之,对这一类“学院”,可考虑根据情况选择“地区名+学科名+college”“学科名+college of+地区名”或“地区名+institute of/college of/ school of+学科名”的结构。

四 结语

随着中国高校在学术、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用英语宣传中国高校的机会大大增多。一所高校应当谨慎地选择符合语言基本规则的、适合本校特点的英文名称。目前中国高校校名的英译混乱到出现汉语拼音拼写错误、同一类高校的校名翻译相差甚远、类型相同的高校译名混乱不一等问题。这些亟待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中国高校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做好的就是要选定一个既符合本校办学特色,又符合语言规律和翻译原则,同时也对应国际惯例的英文校名,其次还应当注意培养和保护中英校名的无形价值。

[1]马俊波.论中国高校校名英译的标准化[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3(3):8-12.

[2]陈国崇.大学校名英译漫谈[J].College English,2004 (7):49-50.

[3]耿殿磊.中国大学校名英译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4):15-20.

[4]何自然,麦胜文.中国高等院校英文校名刍议[J].外语教学,2005,26(3):7-9.

[5]韦建华.重视高校译名问题[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1):129-133.

[6]韦建华.再谈高校名称英译问题[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2):30-35.

[7]毛发生,胡莉萍.我国普通高校名称英译情况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27(2):89-94.

[8]刘正兵.我国高等院校校名英译探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2):47-50.

[9]王宏远.师专与师范院校音译名应有所区别[J].中国翻译,1995(4):51.

[10]章石如.各类高等专科学校校名的英译小议[J].南昌高专学报,1996(1,2):46-48.

[11]姜同.水利系统单位名称英译刍议:兼谈我校新校名的译法[J].黄河水利教育,1998(2):27-29.

[12]韦建华.也谈我国高校译名中university与college的混用问题[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2):64-67.

[13]李德荣.小议翻译的可接受性:从校名翻译谈起[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25-27.

[14]于应机.兼谈理工类大学的校名英译问题[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18(1):59-62.

[15]戈玉和.英汉互译“零翻译”研究——兼谈“政法职业学院”校名英译[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6 (1):66-69.

[16]于思湘.中国高校校名语义结构特征探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2,11(4):15-18.

[17]孙力平,宋予佳.中国大学校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6):62-67.

[18]朱明炬.普通高校校名英译中的混乱与规范[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02):19-21.

[19]梁钢,高艳艳.农业高校校名翻译方法和艺术[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2):312.

[20]邵斌,黎昌抱.中国理工科高校校名英译的实证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3):29-32.

[21]龙翔.也论中国多科性专业院校英文校名问题——与何自然教授商榷[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05):130-137.

[22]王栋,李屏.我国高校校名英译问题探析——以江苏省本科院校为例[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9 (01):30-33,39.

[23]蔡向麟,张建龙.探讨中国高校英文校名翻译现状[J].科技信息,2009(15):200-245.

[24]侯志红.山西省高校校名英文翻译实证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0(03):54-57.

[25]蒋剑锋,张国利.从国际化角度论我校的英文校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3):454-455.

[26]李健.中国大陆普通高等院校校名英译:问题与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36-40.

[27]郭虹宇.“师范”英译追根溯源[J].中国科技术语,2010(05):46-49.

[28]陈顺意.中国大学校名英译中的几个问题[J].凯里学院学报,2011(02):164-167.

[29]王显志,黄亚楠.我国理工科大学校名英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55-159.

[30]万永坤.玉溪师范学院机构名称的英译情况探究[J].海外英语,2011(07):196-197.

[31]谢苑苑.关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校名英译的商榷[J].海外英语,2011(09):239-240.

[32]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C].Merriam-Webster Inc.,Springfield,Massachusetts,USA,1984.

[33]Sinclair J.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C].Collins,London&Glasgow,1979.

Translating the Name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Name Combinations

WANG Yinquan CUI Yan

Based on the past research,the article attempts to come up with a realistic and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erms of semantic structures,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name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translation,semantic structure,international practices

N04;H159

A

1673-8578(2011)06-0025-06

2011-09-27

王银泉(1963—),男,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南京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汉英新闻翻译与对外传播等。通信方式:yinquan88@ 163.com。

猜你喜欢

校名英译类别
《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理事会(按校名音序排名)
《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理事会(按校名音序排名)
本刊荣获“广西高校名刊”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服务类别
论类别股东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更改英文刊名的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