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的民族魂
——鲁迅墓迁移前前后后

2011-01-04文/马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民族魂灵柩万国

文/马 婕

永远的民族魂
——鲁迅墓迁移前前后后

文/马 婕

鲁迅先生离世已经74年了,每当我们来到坐落在上海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墓前,凭吊这位中国文豪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位长期安卧在这里的伟人,当年逝世和葬礼,及以后移墓的情形又一幕幕出现在我们面前。2006年,记者有幸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观看了当时举办的“鲁迅丧仪文物史料展”。日前为撰写此文,记者又专程访问了张岚和陈醇两位专家,再次聆听他们讲述所了解的当年往事。

张岚

研究员,原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现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近年来注重对文物的研究,曾主编出版多本《上海鲁迅研究》。200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策划并主持《永远的民族魂——鲁迅丧仪文物史料展》。这是关于鲁迅丧仪较为完整的一次展览,展品不少属国家一二级文物。从讣告唁电到到吊唁签到簿,从挽联挽幛到盛大出殡,大量的馆藏珍贵文物和资料,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鲁迅丧仪的情形。

陈醇

播音艺术家,退休前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高级播音指导。1951年8月 参加播音工作,曾参加多次重大实况转播,担任多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有多部音像作品出版。现任中国播音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委员会主任。1956年担任鲁迅墓迁移上海虹口公园实况转播的现场播音。就在迁移仪式举行的前一天,他亲临万国公墓,目睹了鲁迅棺柩起吊出穴的那一刻。

迁移仪式上巴金讲话(1956年)

巨星陨落万人同悲

上海山阴路132弄(原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鲁迅在上海的最后的寓所。在二楼卧室的窗边壁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挂着的日历:民国25年(1936年)10月19日;而西面镜台上的闹钟指针停在了凌晨5时25分。74年前,鲁迅先生就在这个时刻永远离开了我们。

当久病中的鲁迅慢慢闭上了双眼,儿子周海婴和夫人许广平及其他亲朋好友围着鲁迅床前沉浸在无限悲痛中。忽听楼梯登登响,一个大汉飞步进门,看到躺着的鲁迅,马上跪下扑向先生,嚎啕哭声,悲天恸地。他就是鲁迅的学生、著名作家肖军。据周海婴回忆,这东北汉子悲痛欲绝的哭声让大家震惊。他当时虽只有7岁,可至今记忆犹深。

许广平在与冯雪峰、宋庆龄、周建人等人商量后,决定建立由蔡元培、马相伯、宋庆龄、毛泽东、内山完造、A·史沫特莱、沈钧儒、茅盾、萧三等9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并决定鲁迅先生的出殡事宜由上海万国殡仪馆承办。

当天下午3时,万国殡仪馆来车运走了鲁迅的遗体。经化妆后的鲁迅被安放至殡仪馆二楼,第二天移至大厅。灵堂设在厅之西端,门首缀以鲜花和布额,法电工人读书班所献的松柏牌坊,上书“失我良师”四个大字。灵堂里灯光黝黯,气氛肃穆,正面是鲁迅遗像,四周堆满花篮,中间安放着蔡元培、何香凝等各界人士献的花圈。灵桌上另置一张小照,还有木刻家力群所作的木刻《鲁迅像》,这是鲁迅生前满意的作品。旁边还放着稿纸、钢笔、墨水等文具。

鲁迅遗体身着咖啡色绸袍,覆盖深色绵绸被,两颊瘦削,神采如生,望过去就像酣睡的样子。

灵堂四壁悬挂着各界人士所赠送的挽联、挽词。郭沫若的挽词为:“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双星”指高尔基和鲁迅两位文坛伟人,先后去世仅隔4个月)蔡元培的挽联为:“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翻译家、剧作家姚克与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合写的挽联引人瞩目:

鲁迅先生不死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姚莘农

EDGAR SNOW敬挽

鲁迅灵堂 (1936年10月)

鲁迅遗容 (1936年10月19日)

送瓶花及花圈的还有各界人士。当天闻讯前来吊唁、瞻仰遗容的人群络绎不绝。

10月21日下午3时至4时为鲁迅举行小殓,即把鲁迅的遗体安入到灵柩里,此后只能从那棺罩的玻璃外面瞻仰半身遗容。由姚克任司仪,许广平、周海婴、周建人夫妇、宋庆龄、胡愈文、内山完造、郑振铎及治丧职员30多人参加了仪式。殡仪馆职员为鲁迅更衣后,许广平、周海婴扶首,周建人及女儿扶足,将鲁迅遗体放进了一口西式深红色的楠木棺柩内。据当年《大晚报》载:灵柩的代价,据说是九百元,为宋庆龄所送。

22日是安葬鲁迅的日子。下午1时50分,万国殡仪馆为鲁迅先生举行“启灵祭”。鲁迅的亲友及治丧委员会成员肃立棺前,默哀行三鞠躬礼。殡仪馆职员将灵柩扶出礼堂,移置柩车,送殡正式开始。

萧军是行列的总指挥,手执着两块硬纸板做成的话筒,在人丛中穿来穿去,蓬乱的头发被汗水吸在额上,神情极为亢奋。作家蒋牧良、欧阳山执掌着由张天翼手书的额题“鲁迅先生殡仪”,走在送殡的队伍最前面。队伍中,著名画家司徒乔亲笔画的一幅布底鲁迅遗像被人高举着,画像后是鲁迅两侄女恭扶的先生遗照,再后是灵车。送殡的队伍原计划经过上海的繁华市区,因租界当局和国民党上海市政府的阻挠,只好改为较冷清的地区,其线路为胶州路、极思菲尔路、地丰路、大西路、虹桥路。

送葬队伍所经之处,无数市民伫立街头迎候,悄然默哀。下午4时30分,送葬队伍到达万国公墓。蔡元培在礼堂前主持追悼会,沈钧儒致悼词,宋庆龄、内山完造、胡愈之等发表演讲,最后,萧军代表“治丧办事处”和鲁迅晚年比较关心的《译文》等4个杂志社同仁作简短致词。这时挽歌声起,全国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将一面白底黑字的“民族魂”的挽幛(“民族魂”三字为沈钧儒手书)覆盖于棺上。灵柩被移往墓地,徐徐安置穴中,顿时,无数人的痛哭声和断断续续的《安息歌》歌声在万国公墓上空响起。

简从的万国鲁迅墓

位于上海西郊的万国公墓,是当时沪上最有名、也是规模较大的公墓之一,上海一些著名人士死后大多葬于此地,所以,当时选择将鲁迅安葬在万国公墓。沈钧儒帮助联系墓地,他考虑到墓地四周须留有空地,以便千秋后代来悼念。为此,他对公墓负责人讲,死者是位了不起的伟人,不讲迷信求风水。结果墓地选定在宋氏墓区的东首F区,编号为406—413穴位。

对于鲁迅逝世,其家属事先没有准备。由于鲁迅一生清贫,积蓄很少,另又遵其遗嘱,家属拒不收礼,所以当时的鲁迅墓设置很简单。一座小小的土堆,墓穴后面立了一块梯形的水泥墓碑,碑的上端,镶着高38厘米,宽25厘米的磁制“鲁迅遗像”,遗像下方则是幼稚而工整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字,这是当时年仅7岁的周海婴手笔。墓的左侧,许广平亲手种下了一株桧柏。墓的右侧那株桧柏据说是1946年,周恩来瞻仰鲁迅墓后栽下的。这两株桧柏连同墓旁的10多棵龙柏和一株木槿,1956年迁移时,已全部移栽到了虹口公园鲁迅新墓。据冯雪峰后在文章中写道,对于当时鲁迅先生的墓如此简从,他曾安慰许广平并表示,待将来革命胜利后,一定要为周先生举行一次隆重的国葬。

抗战胜利后,鲁迅的几位友人从重庆回到上海,给许广平带来一笔重庆书店出版鲁迅先生作品的版税。1947年9月,许广平决定用这笔钱扩建鲁迅墓。新墓占地64平方米,选用苏州金山花岗石建成。鲁迅先生之弟周建人为此重新书写了墓碑,在横写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下,还有两行阴文小字:“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生于绍兴”、“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卒于上海”。

送殡情景

万国殡仪馆门口

姚克、斯诺联名题写的挽联

中央和国务院为鲁迅建新墓

1956年,在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同时为鲁迅筹建新墓和纪念馆。墓址和纪念馆位于上海虹口公园内,此处离鲁迅在上海的故居较近,是鲁迅生前经常散步的地方。上海成立了由市长陈毅任主任委员的鲁迅先生坟墓迁建委员会。6月初,中央批准了由建筑家陈植主持的工程设计,并拨款90万元。新墓于当年7月19日开工,10月9日完工。为体现鲁迅朴实、刚毅、坚强的性格,墓地设计全部采用花岗石,而且大部分用了平石。墓地四周的龙柏、樱花和腊梅,郁郁葱葱,墓后土山,植有常青树,南端土丘山上置有石柱纪念亭,与墓遥遥相对。

鲁迅新墓面积达1600平方米,进至墓前大道,拾级而上,便是墓前广场,这里可容纳五百人谒墓。靠近墓栏,有两棵高大挺拔的广玉兰,平台左右,为石栏花廊,种有紫藤,长得枝叶茂盛。墓栏之内,是安放鲁迅灵柩的墓椁,外用光洁的花岗石铺筑,并镶缝密封,墓穴后面是照壁式大墓碑,用斩光花岗石砌成,高5.38米,宽10.2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手书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金字,灿烂夺目,气魄非凡。

1956年10月14日,鲁迅棺柩迁葬仪式在此举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决定现场实况转播。当年曾是现场播音员的陈醇告诉记者,当他接到这个任务时,十分激动,他除了急于准备资料外,还特地到万国公墓鲁迅旧墓处实地看一看,以有个对现场和全面的了解,这才有了他亲眼目睹鲁迅棺木起吊的那一幕。10月13日,当他来到万国公墓时,正逢工人们起吊鲁迅的棺柩。这口棺柩完好无损,惊奇的是,20年前覆盖在上面的那幅挽幛虽已经腐烂,然而由沈钧儒先生书写的“民族魂”三字却印在了棺木上,依稀可见。

10月14日上午,7时50分,茅盾、周扬、许广平、金仲华、巴金、陈虞孙、许钦文、孔罗荪等人来到万国公墓。鲁迅灵柩迁葬仪式在万国公墓礼堂举行。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和作家巴金将一面“民族魂”挽幛覆盖在鲁迅先生的灵柩上,挽幛是仿制20年前当时鲁迅丧仪时的样子做的。随后鲁迅先生的灵柩被装上了灵车,即向虹口公园驶去。

上午9时,落葬仪式开始。乐队奏起了《葬礼进行曲》,伴随着庄重、哀惋的节奏,陈醇克制着激动的情绪开始播音:“……现在,由宋庆龄、茅盾、柯庆施、周扬、许广平、金仲华、钟民、李琦涛、巴金等11人扶着灵柩,从虹口公园门口向墓地走来……灵柩被放到了墓台上的落葬架上……灵柩被慢慢落入墓穴中……”

墓地上放满了各界人士送来的鲜花和花圈,墓碑前安放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宋庆龄等人献的5个大花圈。中共中央献的花圈挽联上写着“鲁迅先生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在场的人肃立致哀。许广平看到鲁迅先生的灵柩落入墓穴时,泪珠滚出了眼眶,一旁的宋庆龄挽着她的胳膊,默默地安慰着。

上海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筹委会主任巴金在墓前报告筹备迁葬的经过时说:“从此先生的遗体得到永久的安息;景慕先生的人们也有瞻仰和学习的机会;先生留下的丰富的文化思想遗产将广泛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先生的智慧和光芒将更普遍地照亮中国青年的心灵……”

茅盾和许广平在墓前也讲了话。茅盾说:“今天在场的同志们中间有不少是参加过二十年前的葬仪的。二十年前,我们许多人,都希望把鲁迅坟墓改建得和他的崇高人格相称,现在这希望成为事实了。”许广平表示要发扬鲁迅的精神,来建设新中国。

9时40分,鲁迅先生灵柩迁葬仪式在封墓后结束。接着,参加仪式的各界人士来到墓前的草坪上。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为鲁迅先生雕像揭幕。雕像高2.1米,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萧传玖创作。鲁迅坐于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扶手上,目光深邃,神采慈祥,亲切,坚毅不拔。望着先生塑像,大家虽然没有话语,但已默默感到,鲁迅先生“垂老不变的青年的热情,到死不屈战士的精神,将和他的精湛的著作永留人间”。

1961年,原白水泥的鲁迅塑像改铸为铜像。同年3月,国务院公布鲁迅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上海鲁迅纪念馆(包括鲁迅墓、鲁迅故居)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虹口鲁迅墓

猜你喜欢

民族魂灵柩万国
海归李钢:“红杉人”民族魂“侨联”中国心
成都第八届《民族魂杯》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守护我们的民族魂
咏月
万国鹏:跟着梦想的方向去
民族魂礼赞——评关守中电影文学剧本《芝加哥旋风》
全球最致命火灾令巴西悲伤
眼开眼闭查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