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挑战
——大学生科学宗教观的构建
2011-01-03陈雪洁张洪兵耿文茹
陈雪洁,吴 虹,张洪兵,耿文茹,李 晗
(沈阳工业大学a.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b.宣传统战部,c.党政办公室,沈阳 11087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挑战
——大学生科学宗教观的构建
陈雪洁a,吴 虹b,张洪兵c,耿文茹b,李 晗b
(沈阳工业大学a.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b.宣传统战部,c.党政办公室,沈阳 110870)
大学生理想信仰与科学宗教观的迷失不仅是当下社会已然的事实,也是不可回避并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产生不仅是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产物,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位使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更是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理想信仰;宗教观;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说它普遍,是指信奉宗教的人们普遍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一种非主观、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绝对权威地主宰着自然的进化,乃至决定着社会中人的命运。说它特殊,是指尽管我国没有产生本土的宗教,但是在全球化浪潮加快、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交融的过程中,宗教却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定的“热”的趋势,甚至在高校中也或多或少地呈现出蔓延之势。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发展不仅检验着人们各自不同的宗教观,更为重要的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理想信仰与科学宗教观迷失的现状
所谓宗教观,就是人们对于宗教问题的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宗教这种文化现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对宗教的理解与认知不同,也就决定了其宗教观的不同。通过相对比较与实践检验,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最为科学的。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大学生不仅在理想与信仰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迷失,也缺乏科学宗教观的认知与构建。
2010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本文课题组对辽宁省内的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音乐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22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与了解。在调查中主要采用问卷形式,共发出问卷2000份,回收1902份,回收率达到95.1%。在调研过程中,运用座谈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及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进行多角度的调研与了解,调查中得到的几组数据值得深思(见表1)。从表1中的问卷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多数青年大学生意识到了理想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更加注重实际,人生价值的追求与努力奋斗的理由也更多地凸显为社会中更加务实的要素;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入党动机等方面,也更多地增添了自我因素。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笔者明显发现,尽管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理想与信仰迷失的倾向。当问到“您觉得理想、信仰重要吗?”的问题时,83.70%的学生认为重要;当问到“您是否在小时候就拥有强烈的理想追求”时,72.50%的同学给予了肯定回答。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思考信仰及相关内容,能够认识到信仰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但是,却有15.76%的学生认为理想信仰不重要,一些学生对个人未来的生活、职业有设想,却没有远大的理想。特别是在问到“您对宗教信仰的看法”时,25.52%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有好处,40.80%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有好处也有坏处。在被调查者当中,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占93.77%,这表明在对信仰宗教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中,有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这些数据表明,赞同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当问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37.69%的同学选择没有必要划分界限,21.57%的人认为两者必然会殊途同归。这说明,一些学生对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不清,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有可能被强大的资本主义所同化,因而产生困惑与信仰迷茫。
表1 问卷调查部分问题的答案分布情况 %
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3月23日接见乌干达共和国总统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时曾说:“我们在十年中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发展不够。”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场所,对于大学生理想信仰与科学宗教观迷失的现象,不仅要认真反思其产生与蔓延的原因,更要认识到它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二、大学生理想信仰与科学宗教观迷失的主要成因
袁贵仁在第十八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曾明确地指出:“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高校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课题,也使得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高校大学生理想信仰与科学宗教观迷失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外界的客观原因,也不乏自身内在的主观原因,然而,我们更多地需要的是自身的反思与警醒:如何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与开放度日高的国际社会,如何面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交融活动的密切开展,特别是如何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力量的日益强化。刘昀献教授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当代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多重价值效应。”[1]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不仅认识不到位,而且对策及相关措施明显滞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听之任之、随波逐流的趋向:
第一,缺乏马克思主义科学宗教观的教育与宣传。由调查问卷所获得的信息来看,有80.83%的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宗教信仰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与宣传;有80.26%的被调查者认为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无冲突;有60.72%的人认为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大部分可以并存,局部对立;只有8.2%的学生表示两者尖锐对立。
第二,缺乏对青年大学生必要的人文关怀与基本了解。有44.32%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精神寄托,有3.68%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真理。在大学生接受宗教信仰的原因中,有61.04%的人受“家庭影响”,源于“感情受挫”、“经济困难”和“学习压力”的比例相当,约占20%。在信教学生中,有24.34%的人“经常参加宗教活动”,其中有40.6%的人选择在“正式宗教场所参加宗教活动”,其他的则选择“家庭聚会”和“交友聚会”等方式。对于参加宗教活动的目的,选择“寻求精神寄托”的占56.95%,选择“表达信仰”的占34.33%,“学习宗教知识”的占23.71%,“求神保佑”的占16.89%。
第三,高校“大思政”格局意识淡薄、效能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努力构建一个以学校党委为核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主线的,全方位、多角度、无死角的,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大思政”格局。贾凤姿认为:“思政课的社会功能就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取向,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2]但是,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高校党委重视并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不断完善了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但是人人参与的“大思政”格局尚未形成,仍有诸多不足与问题,这可以从对调查问卷相关问题的回答中看出(见表2)。
表2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战斗力不足。“高校是人民和社会寄予厚望的人才摇篮,面向经济社会建设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建设需要,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3]但是,从对辽宁省内部分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战斗力存在一定问题。被调查者中对现从事工作岗位感到满意的占32.77%,较满意的占57.98%,不满意的占8.96%;对目前的待遇感到满意的占14.85%,基本满意的占52.10%,不太满意的占22.69%,很不满意的占9.52%;对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的态度为积极参加的占62.46%,偶尔参加的占28.57%,不想参加的占7.84%;认为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的占49.30%,有可能实现的占33.05%,只是理想不可能实现的占13.17%。
综上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许不是造成高校部分大学生理想信仰迷失的主要成因,但也确实没有成为使高校大学生科学世界观得以有效确立、理想信仰得以正确引导的思想导师和得力帮手。上述几个方面仅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些主要成因,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其他很多有形无形的因素,或明或暗地诱发着一些青年大学生理想信仰与科学宗教观的迷失。如果听任这种状况的存在或发展,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的。教育部早在2004年《关于印发〈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大学生理想信仰确立与科学宗教观构建的时代意义
左鹏曾撰文提出:“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4]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战略号召,并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5]由此可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大学生理想信仰的确立与科学宗教观的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的需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阶段。……理想信念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一个共同理想,在这样一个国情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适应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新变化的迫切需要。”[7]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我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本身,无论是从主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理论渊源(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来看,还是从理论基石(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看,都与马克思主义密不可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地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依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过程本身,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2.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刘云山在第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讲话中曾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是高校党组织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现在,大学生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特征日益明显,人才培养面临着许多新课题。特别应当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他们把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目标,与我争夺青年、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激烈。”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切思想文化阵地,我们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占领。”由此可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发展最新成果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青年大学生,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与迫切。
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需要
宗教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几乎是人人都有的,只是存在科学与否的区别而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无神论的宗教观。所有那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无论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毫无例外地都是反科学的,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运动发展规律的体系性学说,其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普遍适用的,而且马克思主义所致力于的全人类彻底解放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取向,更具有对象的普适性。”[8]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时曾经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9]54-61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校青年大学生而言,无论是科学理想信仰的树立还是科学宗教观的构建,都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引导,而其中最为直接有效的就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的,它是扎根实践、面向时代的科学理论。”[10]
四、结 语
寇爱林等人曾提出:“正确引导大学生精神信仰是当下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11]在全球化浪潮高涨、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日增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绝对不能忽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仰与科学宗教观迷失这一现实,必须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契机,牢固树立一种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制定可行对策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刘昀献.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10(5):25-26.
[2]贾凤姿.上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五个结合[J].求是,2010(10):55-56.
[3]杜汇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意识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0(5):30-32.
[4]左鹏.高度重视并审慎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J].科学与无神论,2006(1):21-22.
[5]人民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09-27].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1428158.htm.
[6]卞言.共产党员在多样化环境中要坚定共同理想[J].党建研究,2010(2):24-26.
[7]李爽.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党建研究,2010(2):40-42.
[8]丁春福,单义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动力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75-378.
[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C]//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任海泉.在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10(13):16-18.
[11]寇爱林,王刚.当代大学生的宗教观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基于广州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调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10-12.
A new challenge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ligious concept for undergraduates
CHEN Xue-jiea,WU Hongb,ZHANG Hong-bingc,GENG Wen-rub,LI Hanb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b. Department of Propaganda &United Front Affairs,c. University Office of CPC & Administration Affairs,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
The losing of ideals and beliefs as well as scientific religious concepts of undergraduates is an inevitable fac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which cannot be dodged or neglected. The appearance of it is not only a result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form and opening,but also a result of the ab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persist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ng qualified constructo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but also the need of constructing Marxism religious concepts of undergraduates.
Marxism; undergraduate; ideal and belief; religious concept;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811
A
1674-0823(2011)01-0078-05
2010-10-15
2010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
陈雪洁(1952-),女,辽宁辽阳人,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和党建等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