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2011-01-02任勇安磊郑宏伟
任勇,安磊,郑宏伟
(哈尔滨理工大学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为适应不断增加的学生能够更广泛的参与体育活动,许多新的高校体育场馆应运而生。体育场馆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主要设施,对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和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国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于1995年6月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动员全社会积极投身体育运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使高校体育场馆成为实施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体育场馆资源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数量是严重短缺的,尤其是在传统观念束缚下对体育场馆实行的行政型管理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场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量现有场馆的闲置状况屡见不鲜。“资源短缺现象,在任何国家及不同时期都是存在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源短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短缺和浪费并存”[1]。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须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作保障,高校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往往也是学校的主要标志性建筑物,往往代表一个学校的形象。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使用寿命,也关系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家的投资无法大幅度增加,社会集资也不会迅速占据主导地位,体育场馆资源不可能立即增加的情况下,对现有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有效管理就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数量情况
为使调查更加清晰、数据更加直观,在计算室内体育馆数量时把室内体育馆定义为室内的体育场地,以室外独立建筑为单位,其它主要用途的建筑中含有一间或几间体育教室的按一个室内体育馆计算;在计算室内体育场地时,以室内单片/块场地为单位,如有一片场地多种项目的,计算室内外场地总数时不累计,计算室内各项目场地数量时可重复计算。在计算室内外体育场地总体数量时,综合室内外体育场馆个数不参加总体场地个数累计,综合室内外体育场馆内的单片/块场地的个数参加室内外场地总数的计算。文章把室内体育场地的建筑称之为体育馆,室外体育场地的占地称之为体育场,体育场馆是室内外体育馆和场的总称,每个独立的、完整的能进行一项体育运动的场地称为1片(块)体育场地。根据问卷的填答和实地的调研,文章所调查的20所高校,共拥有734片单项体育场地,其中室内单项体育场地336片(块)、室外单项体育场地398片(块)。室内综合体育馆23座,包括室内综合馆18座,在23座室内体育馆中带观众坐席的体育馆有5座;室外综合体育场5个、带观众坐席的体育场地11块(见表1、2)。
表1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数量情况
表2 黑龙江省高校综合场馆资源数量情况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的举办,很多高校为此都建设比较现代化并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很多高校在合校之后设有多个校区,还有的高校在远离市区建设了新校区,老校区的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基本上都处在闲置状态。而新校区由于远离市区,人员往来稀少,也造成极为严重的浪费现象。这里面既有客观因素,而更多的则是管理方面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营机制的情况,从表3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体育部门管理模式、学校专门机构管理模式、校内各单位协作模式、集体或个人承包模式、租赁模式及全物业管理模式等,其中以体育部门、学校专门机构和校内各单位协作管理的形式最为多见,占到总数的85%,采用了公司化或半公司化的管理手段只占到总数的15%。目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仍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所实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等缺点。这些都不利于场馆资源的利用和效益的提高。
表3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营机制统计
2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存的问题
2.1 体制上的局限性
高校大多属于事业单位,大部分经费都来源于国家教育经费,在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校有限的经费大多投放在高校这座金字塔的塔尖部分。高校体育部属于公共基础课,是塔基部分,场馆经费严重不足。场馆管理人员大多缺乏场馆管理专业知识,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敬业精神。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多数是自行制定管理办法,缺乏统一和规范管理。行政型的管理模式经费主要由国家统一下拨,管理人员的收入主要是靠工资,这样就容易造成管理人员的懈怠情绪和不良风气,不利于场馆的有效利用和延长使用寿命。
2.2 管理上的缺失
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馆在组织管理上还比较薄弱。如体育场馆的服务活动与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不配套,以及体育部门与学校有关领导、部门间的协调关系不畅,与学校体育工作诸多环节在时间安排上调节不当。以下从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的两个方面入手,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2.2.1 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是实施管理活动的最具体的依据,直接影响着管理的效率和效益[2]。目前管理办法主要是高校自行制定的,并以书面形式明文列出,但管理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等并没有在实际运行中体现出来,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不明显[3]。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方法上缺乏统一和规范的管理,更缺乏政府和法规的支持和保护,整体的管理处于一种自发的低水平和低效率的运行状态。
2.2.2 管理模式调查显示,目前黑龙江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大多以行政型管理模式为主。除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外,场馆的有偿服务较少。主要原因是高校对体育场馆的行政管理不够灵活,造成场馆的利用效率低下,使得管理人员除固定工资外无其他额外激励收入,因此场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经费来源单一,造成设施缺乏、器材陈旧。宣传不够也是体育场馆利用率低下的另一重要原因。
3 建立完善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体育场馆管理部门必须实行“自主经营,以馆养馆”才能缓解高校体育场馆昂贵的自然耗损和维护费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在以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可实行体育场馆市场化经营模式。所谓体育场馆市场化并非是指将体育场馆完全脱离学校的管理放于社会,更主要的是将市场化的观念运用到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与经营中,以更大效益的利用体育场馆,使其更好地适应高校体育教学需要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功能,在创收的同时也满足社会人员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3]。另外,高校部分体育场馆设施实行有偿服务,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负担,增加体育场馆设施的维修投人;而且通过收费,还可以利用价格杠杆来调节某些体育服务中的供求关系;其次通过交纳有限的费用,有助于增强参与者健康投资的意识。这样做既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也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3.1 高校体育部门结合成熟的物业管理(模式之一)
成熟物业管理与体育部门相配合是比较理想的管理模式,两者分工明确,协调工作,物业部门负责维修、卫生、安全保卫和后勤保障工作等,体育部教师属专业技术人才,负责举办各种类型的训练班,承接校外大型比赛,并且设置专门财务管理人员,按劳取酬,从而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合理运用学校场馆资源,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经营平台。体育部门与物业公司进行积极的配合,制定一定的目标,在细分目标的基础上,将各种不同职责分配到各责任人名下,力争做到权责明确。这种管理模式往往能够提高效率,避免官僚体制影响,能够完全独立地以市场为导向,向顾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最终减少或消除经营赤字,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
要经营好体育场馆,应采用适当的宣传方式,以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体育消费者,营销方式己是目前商界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市场营销观念的表现,最主要的是要以顾客为中心,创造、产出和递送顾客所需要和认为有价值的产品,并且这些产品的条件和价格比竞争对手更具有吸引力。
3.2 租赁承包制模式(模式之二)
这种模式是学校在不影响正常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情况下,将体育场馆租赁给某个人或私营机构经营管理,租赁承包人要负责体育场馆的日常经营和管理,还要对体育场馆及其内部设施进行维护,但是在一些重大设施维修及更替等问题上,租赁人需要与学校协商才能付诸实施。美国已在过去20多年的实践中证明,体育场馆的管理将走向“私人化”的模式。在1975年,美国的Louisiana Superdome体育馆开始由私人承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Kansas.State Expo Center,从1987年私人承包以来,实现了每年赢利突破1亿美元的良好业绩。The West Palm Beach Auditorium原是美国政府经营的场馆,常处于亏损状态,实行私人化管理之后,在第一年财政赤字就减少531878美元[4]。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和私人化管理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目前,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场馆预定的信息化是解决诸如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等分歧问题比较好的方式。承包租赁人利用计算机系统使场馆可以对任何人开放,并且实行网上预订。但对学校的体育部门和其他单位实行VIP管理,可以提前一到两个月内预定。而其他人则只可以在网上预订一周内的场地,并且在当天使用场馆前的3个小时进行确认。这样就实现计划内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训练、比赛和有偿开放场馆的同步发展。实施信息化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其开放时间的合理化,充分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让社会上更多体育消费者能够了解场馆对外开放的时间、要求、教学内容、消费价格以及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的教学力量,从而使高校体育场馆在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真正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增加体育场馆的创收。
3.3 全物业化的管理模式(模式之三)
高校体育场馆的专业化管理,从设备、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以及环境维护来看,属物业管理的范畴,而物业管理虽然在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尚属朝阳产业,无论是管理理论、管理实践还是法律法规都还有待完善。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物业机构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物业公司的管理体制为公司经理负责制或股份制,物业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谋求最大的利润。物业公司对除正常教学、训练和赛事外的一切活动收取费用,面向一切群体进行服务。物业公司所获利润除进行必要的维护费用外,按比例和学校分红,使学校的体育馆获得最大的使用效率。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使专门的管理人员不仅起到一个值班人员的作用,而且能够维护体育场馆,维修体育器材,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来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责。通过以物业管理体系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设备维护、场馆服务、环境维护等实行系统管理,以实现场馆的保值增值。其中包括依法行使物业管理职责,制定场馆管理条例,制定可量化岗位职责,公布服务承诺,专业人员培训等[5]。
物业公司对高校体育场馆进行管理可以引入平衡计分卡管理模式。高校体育馆使用平衡计分卡的宗旨是帮助物业的管理者就体育馆的使命、远景、长、中、短期目标及战略行动达成一致,并以此作为一个沟通工具,使各个职能部门及其管理人员更加明确自己在高校体育馆经营发展战略中的权责,确保目标得以实施。
4 结语
影响黑龙江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因素包括领导的思想意识、高校本身的条件、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时间等。黑龙江高校的学校管理者要真正转变传统的、封闭的教育管理观念,为全民健身提供更多的场馆服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开放形式,合理安排开放时间、收费标准;积极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本校体育场馆的宣传;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学校部门的主导作用,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理解;要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强化场地设施的安全;努力争取多渠道对社会开放。
[1]雷厉.谈我国体育场馆资源的短缺与浪费[J].内蒙古体育科技, 1999 (3): 10.
[2]韩海军,徐玖平.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8 (2):53-56.
[3]顾亮.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07, 29 (5): 73-75.
[4]伯尼·帕克豪斯.体育管理学—基础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蒋立新.体育院校物资管理工作管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6 (3): 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