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储蓄业务:挑战与对策

2011-01-01费伦苏

银行家 2011年3期

  储蓄业务历来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之一。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内居民的储蓄传统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储蓄业务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同时,传统的储蓄业务发展思维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理念不断碰撞,货币流动性收缩与各商业银行储蓄发展指标逐年调增日益冲突,直接导致“高息揽储”、“违规揽储”、“吸储大战”等问题接踵而至。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监管机构将逐步把存款定价权转移到商业银行手中。但历史数据缺乏、定价经验不足、定价原则不成熟等问题将使商业银行存款业务陷入“定价困境”。虽然我国城乡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依然强烈,但商业银行储蓄业务未来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储蓄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服务定价机制缺失导致储蓄产品营销处境两难。严格意义上讲,储蓄产品与储蓄服务是两种不同的商业银行业务。储蓄产品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资金交易,而储蓄服务则是客户资金办理储蓄后的其他金融需求,如柜台取款、现金支票、ATM提现、资金使用情况查询、POS刷卡等。但我国公众当前普遍没有认识到“储蓄机构办理储蓄业务,必须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导致国内商业银行办理储蓄业务时存在与客户间的权利义务不平等(客户可随时取款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不利)。而且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储蓄利率只与期限挂钩,且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既提供储蓄产品,又提供大量免费储蓄服务,导致储蓄服务定价机制缺失(储蓄产品与储蓄服务事实上是打包定价),不仅无法体现出客户的差异性,还因此一再引发公众对银行收费的不满。而以手续费、协储代办费、吸储奖、有奖储蓄、介绍费、赠送实物等名目违规吸储的营销行为则会招致监管部门的严厉问责。缺乏科学服务定价的储蓄营销面临十分尴尬的处境。
  居民理财需求要求银行转变储蓄营销思路。我国居民的储蓄观念由来已久。但金融脱媒、通货膨胀、消费理念转变、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促使近年来国内居民的储蓄意愿不断下滑。人民银行2010年四季度的调查显示,国内45.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投资”,37.6%的倾向于“更多储蓄”,17.3%的倾向于“更多消费”。“更多投资”取代“更多储蓄”成为居民第一选择。新一代金融消费群体更倾向于利用各项金融资产保障未来生活,理财产品作为介于股票等风险类和储蓄等无风险类之间的固定收益产品,其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居民理财需求增强、资产配置思路转变正导致各类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对储蓄产品的替代效应逐步显现。这一点可以从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规模逐年大幅增长(据统计,2008年境内银行理财产品销售3.87万亿元,2009年银行理财发行规模超过5万亿元,2010年境内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到7万亿元)、我国A股市场流通市值变动显著负向影响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长率等现象得到直接验证。而且,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