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转变”突破经济发展中的“三角”难题

2011-01-01陈四清

银行家 2011年3期

  在当前世界经济的嬗变中,中国如何革故鼎新,既决定了自身的发展,也将决定中国在世界舞台的位置。如果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那么危机后变革的期间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复杂的时期。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中自然减速与主动调控将始终交织,我们只有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和主动权,在发展中寻求转变,在转变中寻求突破,才能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立足现实:价格上涨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并存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股市因流通市值迅速增大而上涨乏力,近期政府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使前期处于楼市的大量投机资金转移方向,快速涌向了农产品以及日用消费品等涉及国计民生的产品领域,造成国内物价上涨。内部资产价格和物价面临上涨压力,外部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这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
  第一,资产价格上涨。首先是房价,1998年中国启动了住房制度改革,200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对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重大调整,使得商品房成为住房供应主体,自此以后,中国房价步入了快速上升的轨道。针对房价上涨过快,投机性购房活跃,房价远远超过人民群众购买能力的现状,从2010年起政府启动了针对房价的调控措施,尤其是2011年“国八条”的出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然而目前,房价并未出现整体的下调态势。2010年9月以来的三个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重现升势,12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环比上涨0.3%,其中,十大重点城市平均房价同比上涨27.7%。其次是股价,当年以“摸着石头过河”姿态出现的中国股市,20年来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超过2000家上市公司,市值为全球第二大的资本市场。从近年股市的行情来看,自2005年上证综指跌破1000点的重要心理底线后,市场开始了一轮基于价值回归的反转行情,至2007年10月上证综指达到最高点位6124点。之后中国股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下跌,2009年至今,上证综指基本在2500~3500点的区间徘徊。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中国股市流通市值已从2007年10月时的接近7万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10年12月的超过19万亿元人民币。虽然近年股指涨幅有限,但流通市值已扩大两倍以上,股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流动性吸纳场所。
  第二,物价水平上涨。2010年8月以来实体经济增速的反弹缓解了我国对于宏观经济硬着陆的担忧,然而通胀风险却开始显现。自然灾害诱发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美元贬值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流动性过剩造成的投机炒作、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的资本流入增加和通胀预期上升等一系列物价上行因素,促使1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6%,这一涨幅已经超过了全年宏观调控的目标水平。众所周知,通货膨胀不仅会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扰乱国民经济的相对价格结构,导致社会财富的逆向再分配效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针对目前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我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临时干预措施。
  第三,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从2010年年初起,不仅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甚至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都开始向人民币汇率施压。作为内部基本面改善与应对外部压力的结果,我国央行在2010年6月19日宣布重新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但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压力并未减小。2010年9月29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此法案可以说是为中国量身定做,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在2010年10月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秋季年会上,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焦点话题,一时间,人民币陷入了国际汇率政策冲突的漩涡中。自2010年6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幅度约3%,升值速度显著加快,前期美国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更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把握关键:内部价格稳定与外部汇率稳定的冲突
  
  以上严峻现实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近年我国的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当前的汇率体制下,我国对内物价及资产价格稳定和对外人民币汇率稳定之间存在内在冲突,维持汇率稳定造成了我国近年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流动性过剩助推了资产价格和物价的上涨。
  综观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经济货币化成为一个显著的现象。从1978年到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约90倍,而广义货币数量增长约530倍。广义货币的增长率在多数年份高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之和。货币化过程初始阶段,被经济体系吸收的货币满足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正常货币需要,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但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我国的货币化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已经达到顶点,随之而来的是货币化收益由递增到递减。近年来越来越高的M2/GDP比率(2010年中国M2/GDP达到182%)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货币化过程已经出现了过度货币化趋势。
  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过度货币化和我国汇率稳定的政策偏好以及面临的外部流动性压力有关。面对近年全球流动性过剩以及我国巨额的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顺差,为了维持稳定的汇率中国事实上在被动增加货币投放。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面对美元供给上升的局面,若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就需要增加人民币供给,由此造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2009年我国广义货币增加量几乎相当于GDP的40%。截至2010年10月,中国的广义货币已经接近11万亿美元,同期美国的广义货币为8.8万亿美元,GDP总量仅为美国1/3的中国,却拥有超过美国20%的货币。
  然而,是否保持人民币供给持续上升就能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近20年来,中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远高于美国,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将升值。事实上,来自外部的政治压力也使得人民币难以保持汇率稳定,这就造成了目前人民币“内贬外升”的不利局面。这对于我国的广大出口制造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内贬意味着生产成本上升,外升意味着出口利润下降,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也会造成后果严重的失业问题,从而影响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标本兼治:寻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
  
  要解决当前我国对内物价及资产价格稳定和对外人民币汇率稳定之间冲突的问题,缓解内外价格上涨的压力,应该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明确货币政策目标,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只有明确货币政策目标,才能保持流动性适度合理增长,也只有明确货币政策目标,才能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宏观经济学理论指出,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即稳定物价、保持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然而,很少有政府会将这四个目标同时列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这是因为这四个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同时实现,这就造成理论上的多目标定位与实践中的单一目标导向的偏差。例如,我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货币政策更多地强调了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在后危机时代,应该让货币政策回归币值稳定目标。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可喜的是,在201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已经明确提出“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流动性这个闸门。”
  
  正如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当中所提出的,币值稳定可以区分为内部稳定和外部稳定,前者是稳定的价格水平,后者是稳定的汇率水平。开放宏观经济学中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指出,在资本流动的条件下,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缺乏效率,不能持续影响产出和就业。在此基础上,学界提出了不可能的三角定理,即在资本流动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可以实现某个内部目标,如稳定的价格水平,或者实现某个外部目标,如稳定的汇率水平,但无法同时实现内外两个目标。既然货币政策要回归到稳定价格总水平这一目标上来,那么进一步改革汇率制度就不能避免。
  第二,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下,为保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我国倾向于汇率稳定。稳定的汇率换来了一段时期内稳定的经济增长,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但是,稳定的汇率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它导致国际社会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它也使中国难以有效管理流动性,造成了流动性过剩带来的系列问题。后危机时代,我国将由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向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将是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有利时机。短期内,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长期内,我们应调宽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区间,缓解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这样既符合全球汇率制度的演进路径,也有助于未来形成更强劲的人民币。从长远来看,一个强劲的人民币可能比一个疲弱的人民币更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更有利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也更有利于拓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空间。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宏观经济基础。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将会引发贸易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迁移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刘易斯拐点、资源环境和社会硬约束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和系统性问题,这更加凸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前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和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始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强烈碰撞,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201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宏观调控、结构调整、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战略性部署,以上政策措施可扩大内部需求,优化需求结构,减少对出口市场的依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宏观经济基础,缓解和吸收人民币汇率变化带来结构性问题的负面影响。
  总之,我国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经济发展的正常状态转变的过程,充满了复杂的问题和较大的不确定性,增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我们只有把握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找准突破口,才能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作者系中国银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