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松波和他“没有红绿灯的城市”

2011-01-01沈亚欣

时尚北京 2011年3期


  如果是几年前和周松波相见,我们谈论的也许仅仅是汽车、商业,以及如何创业等等那些近乎有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话题。德籍华人的身份,让百得利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成功的作为了北京乃至中国当时少有的几个“吃螃蟹”的企业,他们所引进的汽车无一不是德国数一数二的大品牌,奥迪、保时捷、奔驰、兰博基尼等都尽收囊下。在汽车业,几乎无人不知百得利,而在商界,也少有人不知周松波。可如今,他却有了另一个身份——策展人。这听起来有些新奇,毕竟大多数人想到他,脑海中所浮现出的依旧是一个儒商形象。这不是他与艺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但的确是我们与周松波的第一次面对面的对话,说他,说艺术,说对生活的美好规划。
  
  方圆之道 中西碰撞
  提到周松波,有几个关键字是我们不可能忽略的,有些诉说了他的过去,有些讲述了他的现在,也有些描绘了他的未来。
  德国成长的经历,带给了他许多,那些已经承载在他过去的点点滴滴当中。人生前面的二十几年,他属于德国,而从他来到北京求学的那天开始,他对中国的理解便又多了几层。他有这样一本书,叫做《方圆之探:解码中西文化》。在书里,他说:“东方是圆脑袋,西方是方脑袋。”其中对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以及为人处世都有着他的理解。他认为,东方文化就是灵性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理性主义文化。中国文化以情为基础,以理为本,以法为末;而在西方的“方脑袋”文化中则是以理为本、以法为用、以情为末。中西文化就在这种碰撞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着,进而在各个领域之中逐渐融合,共同发展。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周松波来说,《孙子兵法》便是这样一本书。1991年的他,刚刚从德国归国不久,偶然间在北大校刊上读到一篇文章关于孙子兵法作为管理的教科书,当时他便充满了疑惑“现代管理学不过150几年的历史,孙子在几千年前就懂得了?”由于一直在德国成长,那时他的中文不足以让他完全明白这篇文章的内容,于是反复阅读了几遍未解之后他又向教授讨教了起来,他与《孙子兵法》之间的缘分就此也便结了下来。在此后的很多年中,《孙子兵法》确实就成为了他管理上的“教科书”,每当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都能准确地为他指引出一个方向。
  百得利 艺术俱乐部
  百得利艺术俱乐部是周松波一手创建的,而百得利这个名字对于不少德国汽车发烧友来说早就熟稔于心。初次看到百得利的英文名字“Better Life”的时候,我便想它一定有许多对生活的美好期许,而赋予它这个名字的人也一定格外热爱生活。周博士提倡的理念:“‘变化中求发展,动态中求平衡’,人生一定要现实,不要把目标设的太大,小步快跑,在不断实现新目标的过程中求内心平衡体会幸福感。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挑战的过程,我希望人们要不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对我而言,也是对我的员工以及我身边的人,还有对这个社会的期许。人永远不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终点,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最开始知道百得利是因为它在汽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直至今日,提到百得利,你想到的不应仅仅是汽车,更有艺术,更代表了一种生活品质。
  “你多接触艺术本身,就可以提升你的修养,并且通过欣赏这些艺术品,你可以找到一种快乐感,丰富你的思想。我个人对好的东西都会喜欢,不想限制在某个小领域。所以无论国画、油画、当代艺术、雕塑……我都收藏。我不会去单一追求某一派系,只是看它有没有艺术价值,能否给我带来快乐,让我一眼看上就喜欢的就会去收藏。收藏艺术要有价值,有而不是纯粹占有,更多的应该是对艺术品的欣赏。”
  第十八届美学大会,百得利艺术俱乐部作为承办方之一邀请了约60多个国家的近800位学者,在北京大学及百得利艺术俱乐部,呈现出了20位风格迥异的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艺术家的艺术精品。而这些都不过是一个开始。
  当日历翻过了2010年,来到2011年的时候,周松波不仅仅作为承办方出现在了展厅中央,更认可了他的另外一个身份----策展人。
  “现在的中国总体经济实力很强,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一个提升。但是社会如何被国外得到更多的认同,就像有些国内的有钱人很多,但是不是每一个都会得到你的认同。让人们认可中国,首先就是要让他们认识‘中国’,就像人们一提到德国,就会想到他们出事很认真严谨,因此有时候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比经济实力可能更重要。这两年我就在思考怎么能更好的体现中国人的形象,体现中国的软实力。好的艺术是跨国界的,所以我一只喜欢关注音乐、绘画,希望通过这些来体现出中国的软实力。中国的当代艺术基础很好,于是从去年的中国美学大会开始,我通过说服他们的委员会,让他们来关注中国新一代艺术家。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状态,确实也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
  没有红绿灯的城市
  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周松波这次担任策展人的展览叫做《没有红绿灯的城市—百得利雕塑提名展》,主办场地定在了宝马---盈之宝,并且百得利起初也是以汽车为源做起的事业,一切听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矛盾。
  艺术和现实,偶尔似乎是有些矛盾,不过我一直相信艺术来自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现实也可以虚幻。周松波想通过这样的展览去表达一种时代的碰撞,新旧的碰撞,概念的碰撞以及精神的碰撞,我想他做到了。做商人他很成功,做策展人他也起步良好。
  这次展览邀请了从圆明园走出的四位当代艺术家,刘彦、魏野、任思鸿和庞永杰。在1990年到1995年之中,圆明园就是当代艺术的摇篮。尽管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整的艺术市场,那些隐居在圆明园当中的艺术家也极尽拮据地在为自己的艺术梦想埋单,但是如果没有那时的一群人,就没有后来所诞生的许多。圆明园曾经是一个比798听起来更让人向往的艺术天地。
  走进展厅,你仿佛看得到每一个艺术家背后的故事,那些作品与他们相结合,你甚至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上看到艺术家的灵魂,而这也恰恰就是周松波所说的“有意思”的地方。四位艺术家风格不一,有人带着些许玩世不恭的意味,有人看起来有些“痞气”,有人似乎深沉,有人似乎喜欢大而化小。当然这不过是我的想法,想必你对他们更有所感悟。
  2011年的北京依旧喧闹依旧拥堵,可是在艺术的世界,你却可以让心情短暂的放空,安静的阅读聆听,感受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城市,仔细想来的确奇妙。
  “立体的人生更精彩;平衡的人生更美好”
  有些人一辈子庸庸碌碌不知道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但是一路走来,周松波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的却是清清楚楚。
  “我对人生做了好多总结,有这样几种分法。一种是求‘真善美’,就是30岁以前求真,追求真理,感知世界,汲取知识;30到60岁的时候求美;而60到90岁的时候求善。还有一种是分为45岁之前和45岁之后。45岁之前尽量追求人生的精彩,去累积经验,更多的是感受人生;到了45岁之后求的就是感觉,追求一种美好的感觉。如果再细分一点就是20岁的时候追求感知,认为真实的人生更可贵。30岁的时候我觉得学习的过程结束了,于是开始感受立体的世界,认为立体的人生更精彩,方方面面的大面积去比较才会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内心追求的是什么。到了40岁的时候,感受就转为了感觉,认为平衡的人生更美好,因为那时候你已经沉淀下来,静下心来的时候你会特别珍惜一些美好的感觉。50岁的时候我会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认为知足的人生更幸福,感谢社会所带给我的这一切。而到60、70、80我也有了不同的规划……”
  已入不惑的周松波如今已经进入了他所说的感觉阶段,于是这几年他已经不再单单是一个商人,而是将时间放在了更多其它的事情上,他希望可以好好的感觉这个世界中的美好。他有很多金句值得珍藏,比如“变化中求发展,动态中求平衡”,比如“人生尊贵化、生活艺术化、爱好多元化、思想国际化”等等,但是我想比起学会那些话,更重要的是他的人生态度,不紧不慢却有条不紊。随着周松波的脚步,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life will be better。
  
  百得利艺术俱乐部是一家以车会友、以画交友的会员制艺术俱乐部,倡导人生尊贵化、生活艺术化、爱好多元化、思想国际化的理念,通过举办各类艺术、文体活动,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打造一个高端平台,使中国制造的艺术更加国际化、价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