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天路 大美青藏
2011-01-01罗四翎
西藏人文地理 2011年4期
这是一条孕育了无数生灵的朝圣之路,这是一条汇集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寻根之路。她的苍茫、辽阔、壮美和高远让她成为中国最美的铁路。青藏铁路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作为一个牵引者,带领我们走入神秘的雪域高原,让我们一睹青藏高原独有的奇山和异水。
在那遥远的地方
过了日月山,又是一重天。
站在回望石旁,东西环顾,风景迥异,只见一边千里平畴、烟雨蒙蒙,一派塞上江南风景;回首再向西,却是另一番景象:点点毡房,牛羊悠然,草原起伏,直到天尽头,那是青藏高原和美丽的青海湖。
日月山
无论在丝绸之路,还是在唐蕃古道中,日月山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站。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正是在西宁以西的日月山垭口向东眺望,挥泪告别了自己的故乡,跟随前来迎亲的吐蕃使者进入西藏的。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县西部,属祁连山脉,古时为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要冲,形势险峻,早在汉代,就已成为我国“丝绸辅道”的一大驿站。唐代时更成为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
而如今,这里是青藏铁路的起点。它的左边是黄河支流的湟水河,中间是青藏铁路西格段,右侧的柏油马路与唐蕃古道重合。在自然地理上,日月山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它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分界线,也是青海省内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
与青藏高原上动辄五六千米高的雪山相比,驻守在青藏高原门户之上的日月山不算高,海拔仅3000多米。再加上高原上的山,总有着似山还似原的味道,这让日月山看上去像两个大山丘。《山海经》说:“其下有弱水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弱水指的便是今天日月山下的倒淌河,“炎火之山”正是今天的日月山。日月山西头数十里,土石皆为赤红色,垒垒岩石如火,所以古时多称其为“炎山”或是“赤岭”。
日月山高不及昆仑,险不如积石,既无苍翠的森林,又无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苍茫。山顶有一块刻有“日月山”三字的大石碑,两个山头日亭月亭遥相互应。日亭中的壁画主要讲述了藏王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赴唐都长安请婚的轶事,月亭中的壁画主要表现了文成公主入藏后,从中原带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传播情况,涉及了纺织、酿酒、音乐、舞蹈、天文、地理以及佛教等很多主题。
可以这样说,这里是汉藏两个文明融合与碰撞的交汇点。
青海湖
青海湖是青藏铁路向西途经的第一个高原湖泊。翻过日月山,列车在青海湖边蜿蜒而去。
青海湖的美离不开身边4座高山的环抱:北面的大通山,东面的日月山,南面的青海南山,西面的橡皮山,这4座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的大山,犹如4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
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的大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目前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近几十年来,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近50年来,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78米,水面面积减少了362.3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杭州西湖。青海湖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有专家预测,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不断萎缩,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将在200年后完全消失。为了保护青海湖,青海省在2008年正式启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计划在10年内最大程度恢复青海湖原生态。
任何时候来青海湖,都不会是错。一年四季,每日晨昏,青海湖的景色各不相同,却都美到极致。伫立湖边举目环顾,群山环绕,碧波荡漾,虽然没有夏季浓烈绮丽般的绿与冬日冰封玉砌般的白,蔚蓝的青海湖却显示出一种最斑斓的高贵与静谧。极目眺望处,正是让人心动不已的海心山。“一片绿波浮白雪,无人知是海心山”,海心山境地幽绝,自古以来便有僧人在岛上修行。海心山上有一座古城可以游览,但其实这里最大的看点还是可在海心山的高处,远眺青海湖的全景。
海心山是神秘而圣洁的,而鸟岛则是神奇而灵动的。鸟岛东头大,西头窄长,远远望去活似一只蝌蚪,不过,这只小蝌蚪却名列我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栖憩禽鸟的总数在16万只以上。每年三四月,雁、鸭、鹤、鸥等候鸟陆续从南方来到这里开始营巢;到五六月份,在鸟岛0.11平方公里竟有着数以万计的鸟巢,鸟蛋遍地、幼鸟成群,鸣啼之声此起彼伏,传扬数里;到七八月间,群鸟翱翔于蓝天、游弋于湖面;九月之后,这些候鸟们才携儿带女渐渐南迁。而到了十月份之后,又有数千只大天鹅陆续从俄罗斯的北部、西西伯利亚以及我国新疆和静县的巴音布鲁克等地迁来。
7月,是青海湖看油菜花的最佳季节。青藏铁路从西宁去青海湖的路上,油菜花就没有停过。日月山以东地区,这里的油菜花沿着山地的梯田分层,层次感丰富;而在日月山以西地区,油菜花则是平铺在青海湖岸,一眼望不到边际。即使在夏天,这里的平均气温也不过18℃,完全没有盛夏的焦躁。,湖畔地势平坦的高原草坝上,一垄一垄的油菜花在大地上蜿蜒起伏,直到天边,线条简单而不失悠闲美丽。
青海的另一处油菜花海,要从西宁坐5个小时长途车才能到达的门源县,西起青石嘴,东到玉隆滩,北到与甘肃交界的冷龙岭,南到大坂山,这片区域的油菜花绵延几十公里,宛如金黄的大海。由于田地多向着河道方向倾斜,所以站在河岸上向两边看,铺天盖地的都是金黄色,大通河在中间流淌,这种景色就像镶了两道金边的银丝带蜿蜒飘舞,与祁连山遥相辉映。
门源油菜花时比青海湖的油菜花期要早,一般7月中旬为盛期,到月底就有点开败了。而青海湖的到月底还盛开着,所以,来青海看油菜花最好的时间是7月中下旬前后。
并驾齐驱的 “万丈盐桥”
在田野般平坦的盐壳下50公分处,是五彩缤纷的盐的世界,色彩各异的盐田风光对映着远方出现的海市蜃楼,构成高原湖泊之绝景,这里就是号称中国“盐湖之王”的察尔汗盐湖。
察尔汗盐湖
浩瀚的察尔汗盐湖如一颗洁白晶莹的巨大宝石静静地躺在柴达木盆地的心脏位置。青藏铁路和敦格(敦煌至格尔木)公路,犹如两条巨龙,横跨在察尔汗盐湖的南北两侧。
察尔汗盐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盐湖之一,它的富足令人惊讶——盐湖东西长160多公里,南北宽40公里,盐层最厚处有20米,据称湖中储藏着500亿吨以上的氯化钠,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1000年。
察尔汗盐湖距格尔木只有66公里,几千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地壳运动使青藏高原这块地面抬起,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结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察尔汗盐湖就是其中的一个。
察尔汗是蒙古语“盐的世界”之意。由于盐湖地处戈壁瀚海,这里气候炎热干燥,日照时间长,年降雨量不及蒸发量的百分之一,一切绿色植物均难以生长。长期风吹日晒,湖内形成了高浓度的卤水,逐渐结晶成了盐粒,湖面板结成了厚厚的盐盖,异常坚硬。
这里的盐形状奇特,超乎普通人知识范畴内的想象,它们有的像珍珠和宝石花,也有的像宝塔、星斗,除了白色,还有红、青、蓝、黑。由此不同,所以它们的名字也多成珍珠盐、玻璃盐、珊瑚盐、水井盐、雪花盐、粉条盐、蘑菇盐等等。这些神奇的盐花,是盐湖中盐结晶时形成的美丽形状的结晶体称谓,是卤水在结晶过程中因浓度不同,时间长短不一,成份差异等原因而形成的。
举世闻名的“万丈盐桥”建造在盐湖之上。所谓桥,其实是用盐在察尔汗盐湖湖面上铺成的一条长32公里的公路。虽然外国专家曾得出“盐含量超过40%的地区不能修筑公路”的结论,但是干旱的气候让万丈盐桥成为了真实的存在。从格尔木至敦煌公路的一段和青藏铁路的一段,均由此经过。湖面上车水马龙,湖面下碧波荡漾,公路路面平整光滑,与柏油马路无两样,即使路面出现坑凹,用卤水一浇,随后凝结即可填平。只要不下雨,盐路的维护成本,显然更具优势。
青藏铁路也是从这里,穿越察尔汗盐湖呼啸而过的。铁路“盐桥”,与“万丈盐桥”相互辉映,并驾齐驱,颇为壮观。盐湖铁路桥比公路“盐桥”更长,并且这座铁路“盐桥”也许更具备了“桥”的特征——拥有两座“桥头堡”:达布逊火车站和察尔汗火车站,两边蜿蜒而去的路轨自然形成了“引桥”。
如今,在宽阔平坦的万丈盐桥上不但可以欣赏到两边的湖光山色相映、倒影婆娑的美景,领略盐桥的独特魅力,还能一睹公路铁路并行的壮观场面。
从昆仑山到三江源
“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这是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游历中国》一书中所断言的。如今青藏铁路通车已经第五个年头了,不仅让保罗的断言落空,也向世界不断地见证着这条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天路。
可以这样说,昆仑山是青藏线上的一个分水岭。火车沿着青藏铁路离开格尔木翻过昆仑山口,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走入青藏高原。一进入昆仑山地区,就能感受到明显的变化:坡度不断加大,海拔迅速升高,空气开始稀薄,南北两边是连绵起伏的昆仑山主脉,雪山突兀林立,高寒草甸广袤无边……青藏线上的风景是沧桑、壮阔而厚重的,正是这极端的高原环境,成就了独特的美景。
昆仑山自古以来称为是中华龙脉的发源地,在历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昆元派(昆仑派)的道场所在地。相传昆仑山的仙主是西王母,与玉皇大帝约会的瑶池,也在这座大山里。这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
作为青海省重要的自然区划界线,昆仑山把青海一分为二,一半是柴达木盆地荒漠般的干旱区,另一半就是巍峨壮阔青藏高原。
纳赤台
赤纳台作为进入昆仑山的第一站,其“昆仑第一泉”位于格尔木西南约90公里处的青藏公路边,与青藏铁路隔河相望。泉池的四周,由精美的花岗岩石板堆砌而成,中央一股清泉从池底喷涌而出,像一朵盛开的莲花。由于泉水位于海拔3540米的高寒地带,常年冰天雪地,水温较低,但却从不会封冻,故成称为不冻泉。昆仑泉是昆仑山中最大的不冻泉,水温常年恒定为20℃。这里的泉水冷洌甘甜,取之不尽,因而被视为昆仑奇景。传说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一行人路过此地,精疲力竭,却发现附近无水,人畜之好忍住干渴过夜。当次日早上醒来时,人们发现供放佛像的地方竟然冒出了一眼晶莹的泉水,原来是释迦摩尼佛把山中泉水压了出来,以普度众生。
青藏铁路就是从这里穿越昆仑山一路南去。
玉珠峰
过了赤纳台就是玉珠峰站,这也是青藏铁路第一个观光车站。在这里,青藏铁路沿着“玉珠峰”和“玉虚峰”在内的1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自东向西的延伸开来。沿线是终年不化的冰川和积雪,远眺犹如一条腾飞的洁白的巨龙。在站台就可以看见被称为“可可赛极门”峰的玉珠峰——“可可赛极门”是蒙语,意为“美丽而危险的少女”。 玉珠峰主峰海拔6178米,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与玉珠峰相距仅20多公里就是海拔6500多米的道家圣地“玉虚峰”。途经这里,车外是一片辽阔、广袤的高地草原,在座座晶莹耀眼的冰峰之下,草甸中静卧着块块如白色湖泊的不化积雪,昆仑六月雪,正是描写的这里。毛泽东在《念奴娇•昆仑》里就留有一句著名诗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玉珠峰的南北坡均有现代冰川发育,地形特点南坡缓北坡陡,其中南坡冰川末端海拔约5100米,北坡比降较大,冰川延伸至4400米。由于高度适中,坡度平缓,使它成为世界高山探险旅游者的天堂。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这里的交通条件更加便利,吸引了更多的中外登山爱好者,也为玉珠峰的开放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火车翻过了昆仑山口,就进入了青藏高原的腹地——三江源。顾名思义,这里是我国最著名的三条大江——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从三江源流淌开去的,不止是这三条大江大河,更是中华大地5000年的灿烂文明之光。三江的源头,不仅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也孕育了恒河、印度河、湄公河等亚洲许多著名的河流,是亚欧大陆上大江大河发育最多的区域,起着各江河水文循环的初始作用。
在这片世界上最大的河源区,青藏铁路跨越了青藏线上的三条大河:楚玛尔河、沱沱河、尕尔曲,而青藏铁路的两座著名的高架桥就横跨在楚玛尔河与沱沱河的上方。
楚玛尔河
楚玛尔河位于长江源的北源,发源于可可西里深处的可可西里湖,是长江源头的一个分支,最终汇入通天河。青藏铁路的楚玛尔河站地处藏羚羊在昆仑山东西迁徙通道的核心区,这里地势平坦,河流曲折。在楚玛尔河站可以看见楚玛尔河和专为藏羚羊迁徙而建成的楚玛尔河大桥,桥长2565米,大桥有78个桥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自由通过,是青藏铁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楚玛尔河的两岸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每年6、7、8月间,可见成群结队的临产藏羚羊长途跋涉由昆仑山东部经过此地向西进入可可西里腹地。
沱沱河
长江的源头是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西南侧姜根迪如冰川,藏语意为“狼山”,冰川融水汇聚,形成沱沱河最初的源流。这里有庞大的雪山群,海拔六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共有20座,永久雪线高达5800米 ,群峰上有40条现代冰川和许多冰斗。它的最上源有东西两支,东支发源于格拉丹冬雪山群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下的冰川;西支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的西侧,两河受冰川融水补给,成为长江的最初水源。东西两支汇合后称纳欣曲,下行24公里与右岸的切美曲汇合后才称沱沱河。
青藏铁路的第二座高架桥飞架在沱沱河沿的河滩上,这里也是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桥。
通天河沿
从沱沱河沿向南40多公里,青藏铁路再次跨越了青藏线上的一条大河,当地人称这里为通天河沿,很多人也习惯地称这条大河为通天河,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准确地说,这条大河是长江南源当曲上游的一条二级支流尕尔曲。尕尔曲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山群东侧,流经此处后汇入布曲,成为当曲的一级支流。布曲汇入当曲后在下游一个叫囊极巴陇的地方,长江南源当曲与正源沱沱河汇合,这里才始称通天河。
从昆仑山到三江源,这无疑是一处极为重要的区域,也是青藏线的精华所在。当青藏铁路越过三江源地区,就渐渐走近了唐古拉山脉,我们又将进入到另一处美妙的高原地域。
那曲--藏北高原
天边的羌塘
藏北高原的下午,在寂寥无人的旷野中,一群乌鸦从“羌塘自然保护区”的牌子上惊起,铺天盖地在天空盘旋着,一分钟前天空中还是白花花的大太阳,顷刻乌云压顶,冰雹夹杂在小雨中铺天盖地而至。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然而,她却养育着世界上游牧生活保留最完整的藏族牧民和成千上万的高原独有野生动植物。这里就是被称为“世界上除了月亮背面之外最神秘的地方”的藏北高原,在藏语中被称为“羌塘”。
羌塘高原位于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及冈底斯山脉的环抱之中,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包括了几乎整个那曲地区以及部分阿里地区。青藏铁路正好在这片广袤的羌塘草原上穿越而过。
海拔5068米唐古拉山车站是青藏铁路、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车站,这里仅比青藏铁路的最高点——唐古拉山垭口低了4米。翻过唐古拉山垭口,青藏铁路就从青海进入了西藏。列车一路向下疾驰,很快就进入了一望无际的羌塘草原。
羌塘北部的大片地区一直被视为“无人区”或“生命禁区”,因为这里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人类无法适应这里的生存环境。然而,人类的生命禁区却为大量的野生动物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乐园。远离人类的骚扰,野生动物真正成了这里的“主人”。经过数百万年的自然选择,他们完全适应了这里为他们提供的生存空间。生活在羌塘的动物大多是青藏高原独有的濒危野生动物,其中包括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西藏棕熊、黑颈鹤、雪豹、藏羚羊等。这些动物大都只在青藏高原被发现,是青藏高原带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错那湖
每年的6-9月是这片高原的黄金旅游季节,这里既有神山圣湖,又有浩瀚的草原和冰川。每到牧草丰美、牛羊成群的时节,乘坐青藏列车穿行于此,就如同穿行在一幅绝美的高原风景画中。
羌塘高原最大的景观特色是湖泊众多,湖泊面积达2.14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1/4,湖泊分布的海拔高度也列于世界首位。
当你乘坐青藏列车进入安多境内时,一定会被窗外那如蓝宝石般的湖水所迷醉,这就是美丽的错那湖,4800米的海拔高度也让它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错那湖是青藏铁路沿线距离最近的湖泊,列车绕湖而行,最近处仅仅几十米,湖水仿佛触手可及。这个位于西藏那曲地区羌塘自然保护区腹心地带的湖泊,有着碧绿的湖水,肥美的水产,众多的鸟类,岸边肥沃的草场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在一望无垠的草原和蓝天下,错那湖显得格外美丽。列车汽笛声打破了错那湖千年的沉寂,也让每一个刚刚踏上西藏这片神奇土地的人们都惊叹不已。
那曲
列车从错那湖再往前行进90多公里,就到达那曲镇了。那曲的意思是“黑河”,是藏北草原的中心城市。
由于高寒多风和冻土地质,那曲是全国唯一一座不长树的城市,但这里却有着辽阔的高寒草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处处可见高原游牧民族的栖息之所——帐篷。牧民在这里创造了梦幻迷离、色彩斑斓的游牧文化。这里不仅有远古岩画和古国遗址,英雄格萨尔王的足迹和故事更是遍布草原。
那曲是一片富饶的土地,物产非常丰富。那曲地区11个县区有6个县产虫草,这里是整个青藏高原虫草品质最好的出产地。
在美丽的羌塘草原,至今还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歌谣:“辽阔的羌塘草原啊,在你不熟悉它的时候,它是如此那般的荒凉,当你熟悉了它的时候,它就变成你可爱的家乡。”
念青唐古拉山
念青唐古拉山下的“蓝海”和“热海”
在西藏古老的神话里,在苯教或藏传佛教的万神殿中,在当地牧羊人和狩猎者的民歌和传说里,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措不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圣湖,而且是生死相依的情人,念青唐古拉山因纳木措湖的衬托而显得更加英俊挺拔,纳木措湖因为念青唐古拉山的倒映而愈加绮丽动人。
念青唐拉山在藏传佛教中是全藏著名的护法神山,也是北部草原众神山的主神。 “念青”在藏语中意为“次于”,就是说此山脉的规模仅次于唐古拉山脉。它西接冈底斯山脉,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同时将西藏划分成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区域。
念青唐古拉主峰海拔7111米,高耸的山峰发育了海洋性冰川,也孕育了西藏最著名的两条大江——山北高原流淌着怒江,山南宽谷发育了雅鲁藏布江。由于念青唐古拉山处在峡谷与高原、半湿润与半干旱、森林与草原的过渡与转换地带,也被视为南北分明的界山。
念青唐古拉山北面气候寒冷但比较湿润,对耐寒植物和草本植物而言,是最适合生长繁殖的地域,所以这里高山杜鹃、山柳、龙胆等高寒草甸植被竞相争艳。每年的7、8月是各种植物的花果期,五颜六色的花草点缀草原,使这片土地成为高原上难得一见的一道风景。
念青唐古拉山南的景观与山北高原完全不同,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流淌,拉萨河谷就坐落在雅鲁藏布江北侧,河谷中是大片大片的农田。
当雄
当雄素有“拉萨北大门”之称,到了当雄县,千万别忘了去看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措。纳木措,藏语意为“天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也是藏传佛教圣地。湖面海拔4178米,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192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措与青海湖是我国两个最大的咸水湖,而它们也像两颗巨大的蓝色宝石分别镶嵌在青藏铁路的两头。
站在纳木措湖边,仿佛置身于一个蓝色的世界。高原的气候瞬息万变,时而狂风大作,时面乌云密布,时而又阳光明媚,湖面随着天气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风韵:淡蓝、浅蓝、灰蓝、宝蓝、深蓝以及深邃如墨一样的蓝黑,这由浅而深的蓝色,似乎包容了世界上一切的蓝色。
纳木措的形状像静卧的金刚度母,湖的南面有乌龟梁、孔雀梁等18道梁,湖的北面有黄鸭岛、鹏鸟岛等18个岛,湖的四面建有4座寺庙,象征着佛教上所说的愠、怒、权、势。这些寺庙的墙壁上有许多自然形成的佛像,据传纳木措是帝释之女,念青唐拉之母,被善男信女视为必去的神圣之地,从古到今香客不断。
湖中五个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佛教徒们传说他们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诚顶礼膜拜。此外还有五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扎西半岛居五个半岛之冠,岛上纷杂林立着无数石柱和奇异的石峰,还有许多幽静的岩洞。扎西半岛是纳木措最主要的旅游点,也是观看念青唐古拉和纳木措相依相伴的最好地点,特别是在夕阳西下或者朝阳初升的时候,平静而绚烂的纳木措映衬着雄伟的念青唐古拉,那是让你永远无法忘怀的绝美影像。
公元十二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曾到纳木措修习密宗要法,并始创羊年环绕纳木灵湖之举。信徒传说,每到羊年,诸佛、菩萨、护法神集会在纳木湖设坛大兴法会,如人此时前往朝拜,转湖念经一次,胜过平时朝礼转湖念经十万次,其福无量。所以每到藏历羊年僧俗信徒不惜长途跋涉,前往转湖。这一活动在四月十五达到高潮。
去纳木措游览,除了观赏纳木措湖之外,另一大特色是一望无际的纳木措草原,让人感受至深的是藏北那种人迹罕至的壮阔雄浑。草原上动作敏捷的土拨鼠、悄然凝望的黄羊、活泼可爱的野兔,都让人感到一种大自然的亲切。此外,湖面很厚的冰至翌年5月开始融化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声传数里,亦是一自然的奇景。
羊八井
列车经过羊八井,在车窗里就能看到白雪皑皑的群山环抱之中蒸汽田的丝丝热流,这一完美的契合,构成了世界屋脊上引人入胜的天然奇观。过去,这里只是一块绿草如茵的牧场,从地下汩汩冒出的热水奔流不息、热汽日夜蒸腾。现在,这里不仅建有中国最大的地热电站,还在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盆地上,建起了一座全新的地热城,并开发出了价廉物美的地热温泉。
羊八井最美的时候是每天的清晨,由于空气还比较冷,羊八井地热田一带总弥漫着白色雾气,地热田产生的巨大蒸汽团从湖面冒起,如人间仙境。如果运气好,碰上热水井喷发,更可一睹沸腾的温泉由泉眼直冲云霄的场面,十分壮丽美观。这里的温泉水含大量硫化氢,对多种慢性疾病都有治疗作用。温泉洗浴最好的选择是露天游池,尤其在冬天,跳进温泉里看漫天飞雪,还有远处的雪山,这样的经历绝非寻常。
拉萨河谷
幸福绿洲拉萨河
拉萨河大桥桥下的河水在高原的阳光下闪闪发光,耀目的云层低垂在桥的上方,拉萨如同这高原天空的云,仿佛伸手可及了。
列车经过世界最高的地热温泉羊八井之后,圣城拉萨就在前方不远处了。从堆龙德庆开始,随着河谷越来越宽阔,堆龙河汇入了拉萨河,列车也进入了拉萨河谷地区。猛然间,一座通体洁白、宛如一条飘扬的哈达般横跨在拉萨河之上的大桥出现在眼前,这就是著名的拉萨河大桥。全长928.85米的拉萨河大桥是青藏铁路的标志性工程,过了拉萨河大桥,青藏铁路的终点站——拉萨火车站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拉萨河
拉萨河在拉萨的南部蜿蜒而过,拉萨人视她为母亲河,每到周未或节假日,成群结队的拉萨人或开车或步行到拉萨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帐篷,或钓鱼、或戏水、或沐浴,喝着酥油茶,尽情享受拉萨的灿烂阳光与闲情逸致。
站在拉萨河畔,河水缓缓地仿佛像一条飘带,轻盈地流淌。河的南岸是沙地和不多的草木,再远处光秃秃的石山。山的远方依然是山,连绵向远方伸展。河对面山上的云雾,荡荡漾漾地一会儿在山间,一会儿在河面缭绕。水量不大的季节里,站在河边,你几乎听不到流水声,只有清澈的河水静静流淌,倒映着四周的山峰和天空的颜色。
拉萨河,藏语称吉曲,意为“快乐河”、“幸福河”,是雅鲁藏布江五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沿途流经墨竹工卡县、达孜县,最后经过拉萨市,在拉萨市南郊汇入雅鲁藏布江。
虽然拉萨河流域面积仅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2.7%,但是流域内的人口、耕地却约占全自治区的15%,是西藏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公元633年,吐蕃君主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部落后,迁都拉萨河谷,拉萨河流域随之发展,逐步成为西藏高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宗教的中心区域。
在拉萨河的河床上躺一会,是很多来往拉萨游客们的保留节目。身下的鹅卵石被太阳晒得暖暖的,细细的沙子干净而温暖,天空依旧是高原的蓝。正是拉萨河,给了日新月异的拉萨城这份原始的清净与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