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陈州(创作谈)

2011-01-01孙方友

红豆 2011年4期

  我的家乡河南淮阳,古称宛丘和陈州,相传已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三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四千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厚重的历史为淮阳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给这片古老的大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和传说。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曾发生在这里。孔子厄于陈蔡,陈胜举旗建都,刘邦、项羽固陵决战,岳飞派兵三复淮宁府,包拯陈州粜米等重大历史事件史不绝书。
  1975年我搞曲艺创作时,就常被抽到县文化馆编写相声和山东快书。一天补助9毛钱,其中含4毛钱工分款。钱虽不多,但对—个农民业余作者来说已是很“宝贵”了。尤其是能享受到一个“准干部”的待遇,更不是能用金钱所衡量的。那时候县文化馆还在太昊陵内,高高的^祖墓陵前有一排宿舍,杨复俊馆长对我格外照顾,特为我腾出一间创作室。那些天里,我每天早晨爬上大坟背唐诗,很是心潮澎湃。记得当时陵顶是一片平台,台中有一石桌,竟是明朝一位知府为伏羲献的赞美碑,连下面垫碑的砖头也全是汉砖。文化馆的食堂就安在二殿右侧的“岳飞观”里,贴墙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着岳飞的狂草“出师表”。那时候,人祖伏羲和岳元帅的塑像早已被砸烂,伏羲塑像的巨大内撑——一根又粗又大的红松木就堆在岳飞观的旮旯里,虽说常年被雨水冲刷,但上面的明代老漆还隐约可见!……那一年,刚刚“解放”出来的侯宝林先生从曹河“五七干校”来参观太吴陵,他拾砖拣瓦,感慨万分地说:“淮阳到处是宝呀!”
  淮阳不但地灵,“人杰”也不少。当时在文化馆搭伙的不少老师都应该称为“天才”级人物,霍进善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读马列,能背颂《反杜林论》却又精通八卦研究。就是他,在2000年朱镕基同志参观太吴陵时,能将不善言笑的朱总理说得笑声不断,当场为太吴陵批款修复显仁殿。还有身怀绝技的王月会师傅,也是个人物。他是城西王花园人,祖上多是宫中花匠。他的父亲曾在南京总统府修花养草。王师傅本人创作的松柏剪枝,堪称国内—绝。记得还有后来的淮阳县志主编王守德先生,更是一个淮阳通。就包括太昊陵公园里那个喂猴的,也是一位犯了男女关系错误来改造的豫剧名伶……那些日子里,我每天都和他们生活在—起,颇受他们的影响。那时候县级干部多是—头沉,每天晚上,我便和诸位老师坐在大殿前的平台上,听他+CiCZzQTXszsD9zyjbLt5dI2Vht0v9FrWD9yecPDAfw=们谈古论今。我几乎整天浸润在这些传统文化之中,无形中为后来创作“陈州笔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必须张大毛孔吸收各种知识。好在我的经历较复杂,在乡间当过18年农民,在县公路段修过3年柏油路,1972年还“盲流”到新疆一回,还在公社剧团里演过样板戏,后来又干了6年乡文化专干,接触了许多鼓书艺人和杂技演员。转干之后,在县委工作8年,直到45岁才进城,淮阳的每—个乡镇和陈州城里的每—条街道都留下过我的足迹。我曾去城东湖的芦苇荡中摸过鸟蛋,也曾去城南弦歌台前的湖中采过莲花,小北关的画卦台上,也曾是我当文化专干时每月必光顾的地方,那棵古老的歪柏树上,有我多次手抚的痕迹,千年一显的那只白龟,也曾吃过我捞的寄生物。我吃过城南段家的小笼包子就大蒜,喝过朱麻子家的胡辣汤,吃过方布袋家的烧鸡、卤豆腐,也啃过西街的名吃羊头肉,还喜欢东城湖水上餐厅的鲫鱼汤……这些,后来都成了《陈州笔记》中的传奇人物,是他们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和具像。你从小吃家乡的粮,喝家乡的水,在那片土地上吸吮着各种滋养,血液里流淌的是过滤过的传统文化精华,它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溢于你的笔端。因为有了这些,你写出的作品才可能扎实有底气。唯有这种真实做后盾,你才能走遍天下都不怕。当然,为创作这个系列,我花了20多年的功夫,确实也去失了不少。但我不后悔。能为生我养我的家乡贡献一点儿微薄之力,这是我的职责。陈州,已成了找创作生命的一部分,在我所识的诸多汉字中,使我感到最亲切最高贵的就是“陈州”二字,为她,我将付出毕生精力,歌颂她,赞美她,让地球人都知道,我有个可爱的家乡——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