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鱼种放养成活率五措施
2011-01-01杨文元
农村百事通 2011年6期
1.加强拉网密集锻炼:为了使鱼种适应密集的环境,在操作和搬运中经得起考验,在培育鱼种时,必须经过多次拉网锻炼才能出塘。一般每20~30天拉网锻炼一次。鱼种运输前几天也要进行2~3次拉网锻炼,长途运输锻炼次数须相应增加。拉网锻炼不仅可除去网内野杂鱼,消灭水生昆虫,估计鱼种数量,还可促使鱼体肌肉结实,增强鱼体体质,提高出池和运输成活率。
2.实行暂养:(1)暂养。在装运前2~3小时,将鱼种在清水中用网箱暂养,在流水中冲鱼锻炼,这样暂养不仅可使鱼排尽体内的粪便和黏液,减少运输时水质污染,增加耐氧力,而且可剔除野杂鱼,挑选逆水性强、游动活泼的鱼种。(2)调节水温。鱼种运输到达目的地后,不要急着入池,首先要将帆布袋或钢制水箱运输的鱼种通过给水箱直接缓慢倒入池塘水,调节到池塘水与运输用水的温差基本一致时,方可放入鱼池。如采用尼龙袋运输时,可将整个袋子放入鱼池中,经过15分钟左右水温逐渐接近后,再打开袋口,将鱼种缓慢放入池塘。
3.密度适宜:(1)制订周密运输计划。要根据水温高低,装运容器的体积,鱼的种类、规格和数量,起运时间和到达时间,合理地确定装运鱼种密度。如采用尼龙袋运输,规格70厘米×40厘米,全袋装水一般约10公斤,水温25℃左右时,每袋可装鱼苗5万~10万尾;可装夏花(指春季孵化的鱼苗经过20~30天饲养后在夏季出池的鱼种)2000~4000尾;可装冬片(指夏花鱼种经过3~5个月的饲养,体长达9~15厘米,当年冬季出塘的鱼种)300~400尾。(2)用水和换水。运输鱼种的水以选择江、湖、水库无污染的水为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3)补救措施。在运输途中,应随时检查鱼种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水、补氧、换水等措施,以提高鱼种运输和放养的存活率。
4.严禁放养有病及受伤的鱼种:(1)出塘。培育鱼种的池塘发生病害,应首先用药物治愈后,鱼种方可出塘。(2)避免鱼体受伤。进行拉网等操作时要特别细心,装鱼容器的内壁要光滑、柔软,尽量避免鱼体受伤。若鱼体受伤,可在运输容器内按每立方米水含400万~800万国际单位投入兽用青霉素或链霉素,防止伤口发炎。(3)选择健康鱼种。运输鱼种应选择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康的鱼种。(4)掌握水温变化。池养或收集在暂养池中的活鱼,应避免炎夏和寒冬。水温过低,鱼种易冻伤,易得长霉病而死亡;水温过高,鱼种特别活泼,耗氧量大又容易碰撞受伤而死亡。还应避免在炎热的中午起捕。
5.严格消毒:(1)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2~3周,清除池塘内和池边的杂草,将池底整平,曝晒数日,在进排水口处设置密眼网,每667平方米(1亩)用生石灰50~70公斤干法消毒,或在下苗前15天灌水10厘米,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5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2)鱼种消毒。放养鱼种时一定要先进行鱼体消毒,经5%食盐水浸泡洗10分钟后方可放养。(3)工具消毒。池塘中使用的工具要经常进行严格消毒,或放在阳光下曝晒干后再用,工具消毒可放在较高浓度的漂白粉、硫酸铜或生石灰等溶液中浸5~10分钟。(4)食场消毒。一般应每10~15天泼洒漂白粉溶液消毒一次,确保鱼种放养后正常生长。
(江西省新余市农业局水产站 杨文元 邮编:3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