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服抗过敏药也过敏?

2011-01-01

祝您健康 2011年3期

  为何服抗过敏药也过敏?
  
  上周末,我去公园游玩后,面部颈部及四肢即出现密密麻麻的红色小疹子,奇痒难忍。买了扑尔敏口服后症状非但未减,胸背、腹部皮肤又出现小水疱。医生说是服用扑尔敏所致。请问为何服抗过敏药还会引起过敏呢?
  四川 卢 强卢强读者:
  首先建议你立即停用扑尔敏,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改用其他抗过敏药。
  扑尔敏是一种抗过敏药,适用于过敏性疾病如接触性皮炎、荨麻疹、湿疹、药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日光性皮炎等,亦可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等。
  但抗过敏药也可引起过敏。究其原因,是由于抗过敏药虽能阻止过敏反应中化学介质的释放,或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重要环节,但不能阻断这一反应中的全过程,所以仍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表现为药物性皮炎、水疱、支气管哮喘等。
  除扑尔敏以外,可引起过敏反应的抗过敏药还有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因此,凡患了皮炎、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而服用扑尔敏时,一旦发现服药后症状不但未减轻反而加重,应想到抗过敏药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庸立即停服。一般而言,由抗过敏药所致的过敏反应,在停药数小时后即可逐渐消失。若过敏症状严重,应去医院诊治。
  
  脸上“桃花癣”要治吗?
  
  我是位大三女生。这几年只要一到春天,我的脸上就长出许多斑块,上面还有米糠样皮屑,自觉瘙痒。管宿舍的阿姨说这是“桃花癣”。请问脸上长“桃花癣”要治吗?
  安徽王亚琼王亚琼读者:
  不少人和你一样,每年一进入春季,面部皮肤就出现不少圆形或椭圆形腼块。开始局部潮红,伴有微小红色丘疹,继而覆有灰白包糠状细碎鳞屑,有干燥不适或瘙痒感。因发生在桃花盛开的春季,故民间俗称为“桃花癣”。
  其实,桃花癣并非癣,而是一种季节性皮炎,医学上叫“单纯糠疹”或“白色糠疹”。多见于20~40岁的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其发生原因,一般认为与花粉过敏、营养不足、维生素缺乏有关:日光照射也是诱因之一。春季气候转暖,日光照射增强,人们户外活动增多,皮肤干燥或特异体质的人经日光照射更易罹患。以往有人认为与肠道寄生虫有关,称为“虫斑”。但大量对照研究,行未发现与肠道寄生虫感染有明显相关性。
  单纯糠疹随季节转换,病变可不治自愈,也不留后遗性皮肤损害,但次年春季又会复发。药物治疗主要是保持皮肤和缓润泽,可内服维生素B,(核黄素)及复合维生素B片,外涂3%~5%硫磺霜、2%水杨酸霜或5%尿素霜等。皮损严重者可外涂肤轻松软膏、氟美松霜等激素药,但使用时间不宜超过1周,以免遗留色素沉着,影响美容。
  预防“桃花癣”,要保持面部皮肤清洁,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洗脸;皮肤干燥的人可适当涂些滋润性质的护肤霜。注意避免颜面皮肤受过多日光暴晒,外出最好戴遮阳帽、撑遮阳伞或涂防晒霜。体质过敏者存季最好不要去林水茂密或鲜花盛开的地方。另外,加强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也有益处。
  
  眼睛“翼状胬肉”是什么病?
  
  4年前,我左眼内侧角处长出一块淤肉。因不痛也不痒,故未在意,退休这几年觉左眼视力逐渐下降。医生说是“翼状胬肉”。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吉林沈清沈清读者:
  正常人的角膜(黑眼珠)与球结膜(白眼珠)界限分明。“翼状胬肉”就是在眼角球结膜上长出的一块三角形肉样组织,内有丰富血管,生长缓慢,逐渐向前跨越,最后侵入角膜甚至到达瞳孔。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翅膀,故称“翼状胬肉”,民间俗称“攀眼筋”。
  翼状胬肉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一般认为,是因长期在室外工作,风沙、灰尘、日光等刺激,致使球结膜变性、增厚。此外,还与结膜慢性炎症、眼球营养不良、泪液分泌不足、过敏等因素有关。
  过去认为胬肉若未遮盖瞳孔就不会影响视力,其实不然。趴在角膜上的胬肉,犹如条索状树枝,对角膜产生机械性压迫和牵拉作用,致使角膜压出一条“浅沟”。光线通过变形的角膜进入眼内,在视网膜上形成的不是一点而是一条线。这样一来,患眼视物就变得模糊不清,造成散光,视力下降。
  因此,当眼睛长了胬肉,出现视力下降时,即使未达瞳孔也应及时就医检查,看看有无散光远视。小而静止的胬肉,一般不需治疗。影响视力的胬肉,应手术切除。为阻止胬肉复发和血管再生,术后应佩戴遮光眼镜、照射B射线或激光治疗,同时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丝裂霉素、噻替哌等药。
  平时可从以下几方面预防翼状胬肉:①避免眼睛长期受日光、灰尘、风沙等外界因素刺激,必要时戴防护眼镜或墨镜。②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肾、牛奶、鸡蛋等,不饮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③生活规律,睡眠充足。④及时治疗结膜急慢性炎症。
  
  胆结石病人术后为何常腹泻?
  
  我患有胆结石,4个月前做了胆囊切除手术。但不知何故,术后常有大便不成形,甚至腹泻的情况。如果吃了脂肪性食物,症状更严重。请问这是什么原因,怎样调理?
  内蒙古曹雅琴
  胆囊切除术后出现的腹泻,医学上叫“脂肪性腹泻”。因为胆汁是曲。肝脏分泌的,肝脏每天分泌800~1000毫升的胆汁。胆汁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与食物混合,帮助消化食物尤其是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消化吸收。同时,胆囊还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
  胆结石病人胆囊切除后,由肝脏分泌的胆汁就直接流入胆总管,进入小肠。肠道缺乏高浓度的胆汁来帮助脂肪的消化吸收,消化能力特别是消化脂肪的能力明显降低。这样一来,就有一部分乳化不全的脂肪性食物随粪便排出体外,这时就会出现脂肪性腹泻。
  另外,胆囊切除后,肝脏所分泌的大量胆汁未经胆囊储存、浓缩,就直接源源不断地进入肠道,这对空无食物的肠道也是一种刺激,也会引起腹泻或大便不成形的情况。
  胆囊切除后,身体为适应消化需要会逐渐出现一些代偿性改变。在代偿阶段,消化吸收脂肪的功能会暂时受到影响。为了适应这种改变,患者应进食低脂饮食,不要一次吃人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如肥肉、猪蹄躙、奶油等)。植物油也应适当限制。因为无论是植物性还是动物性脂肪,肠道的消化吸收都必须要有胆汁参与。若植物油吃得过多,也会引起脂肪性腹泻。术后调理3~6个月,之后再酌情适当进食一些脂肪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