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有多冷
2011-01-01黄磊
百科知识 2011年5期
低温冲击波
刚刚进入2011年,我国西南地区东部的贵州、湖南等地和江南地区就出现了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夜里的最低气温普遍下降到0℃以下;贵州、湖南等地还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冰冻天气,地面结冰严重,公路交通运输受到严重影响,广西境内通往贵州方向的车辆滞留约15千米。这也是今年入冬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首次出现的较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受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在2011年新年开始的第一周里,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北部等地的气温较常年同期普遍偏低了4~7℃。
到2011年1月中旬,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1月16日早晨有十几个-监测站出现了达极端事件监测标准的日最低气温;东北、华北、黄淮、江淮地区的12个省会级城市的日最低气温也创下入冬以来新低,如沈阳最低气温降到-30.6℃、北京为-11.6℃、济南为-11.6℃,长江以南的上海为-4.7℃、杭州为-4.9℃。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的气温也持续偏低,从1月8日起牙克石市最低气温连续8天都在40℃以下,图里河1月14日出现了-47.4℃的今年入冬以来最低温。受冷空气影响,我国南方地区也经历了长达5天的新一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直到1月21日南方各地的雨雪才逐渐停止;1月21日08时的监测显示,南方部分地区积雪深度在5~15厘米之间,其中湖南中部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达25~30厘米。
从全球来看,今年入冬以来北半球的许多地区也出现了低温雨雪天气,如2010年11月下旬欧洲出现大范围强降雪天气,欧洲西部和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6℃,局部地区偏低8℃以上;英国出现了自1993年以来11月最大范围的降雪,丹麦日德兰半岛北部11月27日的日间气温仅-3.8℃,创下了120年来11月日间气温最低纪录。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去年被媒体热炒的“千年极寒”言论,虽然世界气象组织已对此进行了澄清,但人们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我国今年冬天会是冷冬吗?如果今年冬天不算冷,那历史上的寒冬会有多冷?不是说全球变暖么,为什么仍然会出现这些低温事件?
今年是冷冬吗
暖冬和冷冬都是气候学概念,一般来说,如果冬季(从前一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2月)平均气温比常年明显偏高,我们就称其为暖冬,反之就称为冷冬。目前,我国对暖冬的定义已经制定了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国家标准:GB/T21983-2008,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2008年发布),但对冷冬的定义还没有国家标准可查;我国冷冬等级的第一个地方标准——《湖北省冷冬等级》才刚刚于2010年12月通过专家鉴定。根据湖北省冷冬等级的地方标准,冬季平均气温如果低于或等于常年平均值0.5℃称为冷冬,低于或等于1.0℃称为强冷冬。
今年冬季,从截止到目前(2011年2月上旬)的全国气温距平来看,这个冬天的全国平均气温会比常年同期偏低,但不同时段气温变化的幅度很大,其中1月份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冷,而2月上旬春节期间的全国平均气温又明显偏高。2010年12月,我国平均气温为-3.8℃,比常年同期(-3.9℃)偏高了0.1℃;2011年1月我国平均气温为-8.3℃,比常年同期(-5.9℃)偏低了2.4℃,是1977年1月份以来的最低值;而到了2月上旬的春节期间(2月2日到2月8日),全国平均气温为-1.2℃,较常年同期(-4.6℃)又偏高了3.4℃,其中青海大柴旦、五道梁、玛多等7个台站和四川石渠、甘肃夏河、西藏狮泉河的平均气温均创下历史最高值的记录。预测也显示,今年冬季(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我国气温总趋势是较常年-同期平均值略偏低,但冷暖变化幅度较大,也会出现区域性低温和阶段性强降温过程。因此,就全国范围来看,这个冬天并不能算是太冷,不能称为“寒冬”或“严冬”,虽然个别时段个别区域的气温确实很低,但这种严寒不是全国性的,也不会贯穿整个冬季。
历史上的寒冬有多冷
那么,历史上的“寒冬”或“严冬”究竟会有多冷呢?
我们首先以今年冬天出现零下四十几度低温的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为例来稍作分析。我国冬季最冷的地区就是东北北部地区,其中大兴安岭北部1月份的平均气温低达30℃,1969年2月13日漠河站出现了-52.3℃的最低气温,是我国冬季气温记录的最低值。今年1月份图里河站温度降至-47.4℃,但这个温度与历史极值还有一定的距离,附近地区的其他测站也都没有出现突破历史极值的低温。呼伦贝尔盟根河市在1961年的1月4日至1月19日曾经出现过连续16天日最低气温小于40℃的寒冷天气,而在198l~2010年的30年中,虽然几乎每年冬天也都会出现最低气温低于40℃的寒冷天气,但寒冷程度和持续时间尚不及历史上出现的严寒天气。
2008年的1月,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1月全国的平均气温(-6.6℃)虽然较常年同期(-5.9℃)偏低了0.7℃,是1986年1月以来的最低值,但这个气温仍然远高于1977年1月和1955年1月(1977年1月全国平均气温接近-9℃,1965年1月也低于8℃)。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期间,当时南方地区的日最低气温也没有降得太低;像1月份安徽省仅有5个市县的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最低的是砀山1月29日出现的12.2℃,其次是阜阳1月31日出现的-11.7℃。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一场寒潮袭来会使长江沿岸地区的最低气温普遍下降到10℃以下。如1969年1月,一场寒潮过后,武汉、长沙、南京、上海等地的最低气温分别降至-17.4℃、-9.5℃、-13℃和-7.2℃;从这些站点极端最低气温的历史记录来看,-武汉的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8.1℃,长沙可达-11.3℃,长江北岸合肥的极端最低气温更是可降至20.6℃。只是这样低的温度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就很难被观测到了。
如果说上述这些温度的观测数据还不足以说明当时的冬天有多冷,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自然现象来分析。1977年冬天,长江沿岸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几大湖封冻了7~10天,1955年冬天,洞庭湖也出现大范围冰冻,岳阳楼下最大冰厚达1米。而近些年来,即使是在2008年1月,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这些大湖也都没有出现封冻现象。如果把时间长度再拉长一些,我们就会发现,东部地区的这些大湖大河在历史上很多年份的冬天里都出现过封冻现象,如1893年上海及江浙一带遭遇严冬袭击,吴凇江和太湖都出现冰封,一度可以人行冰上;1862年黄浦江结冻也长达半个月。
如果再往前溯,我们还可以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发现一些关于严冬的例子。元朝时江西吉安人刘岳申的《申斋集》卷2《送萧太玉教授循州序》有这样的记载:“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冬十二月,江西大雪……明年(公元1329年)大雪加冻,大江有绝流者,小江可步……有自五岭来者,皆云连岁多雪。”这段文字中的“大江”可能是指赣江,“小江”是指吉安地区其他的河流,“五岭”就是南岭地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刘岳申的家乡江西吉安地区,公元1328年冬天下了大雪;公元1329年的冬天不仅出现了大雪,天气还十分寒冷,导致赣江中游的干、支流全部封冻、且支流冰厚得足以行人;南岭一带也连年下雪。
从现在的气候条件来看,地处北纬27°左右的江西省吉安地区在冬季是很难出现河流结冰现象的,更不要说出现赣江干支流全部封冻、且支流冰厚得足以行人的情况了;南岭大部分地区地处北纬25。附近,冬季在我国北纬25。等值线(昆明一桂林一厦门一台北一线)上也是很难看到雪的,更不要说出现像南岭一带连年下雪的情况了,由此我们可以大体估计出历史上冬季寒冷的时候会有多冷。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事件频发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不是说全球变暖么,为什么仍然会出现这么多低温事件?不错,全球气候确实是在变暖,这从气候变化的事实上可以明显看出来。2010年1月20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消息称,2010年是自人类有系统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最高的一年;世界气象组织总干事迈克尔·雅罗强调,截至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最高的10个年份都出现在1998年以后,说明全球变暖的趋势已无可争辩。中国气象局今年1月发布的《2010年中国气候公报》也显示,201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暖和的10个年份之一。但是,伴随着气候变暖,2010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在增多,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异常严重:2010年我国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因灾死亡4800多人,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年份。2010年也是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年份,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仅巴基斯坦破历史记录的洪水就造成2000多万人无家可归。
这些事实体现了全球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两个特征,一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二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2010年夏季我国高温日数和平均最高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最多,全国共有185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或达到历史极值,出现极端高温事件的范围仅次于2003年夏季,是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高值。此外,2010年我国还先后出现了西南地区历史罕见的秋冬春特大干旱、新疆北部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雪灾、东北和华北地区罕见的冬春持续低温、华南和江南遭受的14轮强暴雨袭击、甘肃舟曲等地因局地强降水引发的严重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等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进入2011年,我国华北和黄淮地区的干旱也日趋严重,从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1月15日,郑州降水量仅4.6毫米,济南降水量仅3.2毫米,均创历史同期最少纪录,山东、河南等地出现严重干旱;北京自2010年10月25日至2011年2月9日已经连续108天没有出现有效降水,创30年来春节前后最长时间无降水量纪录,与去年冬季的多雪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由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虽然从总体上看冬季寒潮等冷事件的出现频率是随着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呈现降低的趋势,这并不意味着冬季不会出现寒冬天气了,极端冷事件仍然有可能出现。这里我们可以打个比喻,如果把全球气候系统比喻成一个钟摆,其左右摆动的极点位置代表冷暖事件的程度,那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个钟摆的左右摆动幅度会加大,则极端热事件和极端冷事件都有出现的可能,只不过极端热事件出现的频率将更高,强度也将更大。未来十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仍将呈现增多增强的趋势,因此,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应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