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方言播报新闻的再思考

2011-01-01宋歌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中图分类号]G22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55 — 01
  
  近年来,随着南方一些省份率先提出的“保卫方言”的命题,在一些南方方言区诸如广东、福建、浙江、四川、湖南等省的地方电视台都出现了方言播报新闻的情形。其中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被本土受众推崇用杭州方言播报的新闻节目非常好听,而且风趣幽默;绍兴电视台的《师爷说新闻》,由绍兴说唱界知名人士担纲,用方言带给观众风趣、幽默的新闻信息;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的《家在天堂》,用方言情景剧的方式演绎新闻事件;扬州电视台的《新闻评话》采用当地传统曲艺的形式讲述新闻故事等等,不一而足。
  与此同时,在各地甚至全国的两会上还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亮出相关的提案,大有摆出方言与普通话同台对垒的气势。
  这股方言保卫战的浪潮虽然还只在南方蔓延,但对于北方方言区坚守普通话的立场来说也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些人在心底不免产生了对国家语言政策的疑问,放松了对自己语言面貌的职业要求,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有必要继续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正视听。
  一、收视率并非评判节目的唯一尺度
  赞许“方言新闻”者一个充分的理由就是收视率。确实,据媒体披露,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创造了“收视率神话”。杭州当地媒体称:根据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开播第一周,栏目的收视率为1.9%,两个月内蹿到榜首,其后可基本稳定在10%~12%。同样在这个休闲城市,一个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基本上只能保持在2%左右。该节目策划人之一、西湖明珠频道副总监张建民表示:《阿六头说新闻》的成功得益于对受众市场抢占先机的判别力、节目内容的贴近性乃至整体包装上的亲和力等多种因素,而且是方言放大了栏目的亲和力,显然,方言功不可没。扬州电视台《新闻评话》采用当地传统曲艺的形式讲述新闻故事,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稳定在7%~9%之间,最高时超过了10%。
  也有不少人质疑以收视率评判频道和栏目好坏的权威性:一方面是调查方法本身欠科学,实践操作欠公正。很简单的例子,每年的春晚之后央视给出的收视率调查结果与其他方面的调查结果相差甚远就很说明问题。此外一味追求收视率正是造成不少节目质量低劣的元凶。不说新闻节目,那些诸如选秀之类的娱乐节目各地方台大同小异,模仿克隆痕迹过重,一窝蜂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也大都是收视率惹的祸。说到底,节目的良莠高下并非是使用方言还是使用普通话那么简单,创下“收视率神话”的《阿六头说新闻》的主持人说得好:“单纯用方言不能提高新闻节目的水平,节目的卖点还在于新闻的选择上。”
  二、国外同行的做法经验可堪借鉴
  与汉语中有普通话也有方言一样,世界上其他形形色色的语言也大都存在内部分支——方言。以英语为例,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就有了英国英语、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等等,而它们的方言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赵丽蓉小品中那句经典的带有唐山味道的自诩为标准伦敦音的“Welcome to Kaoshantun”,引来捧腹大笑。其实英国也有方言,除了标准的伦敦音之外,还有威尔士英语、利物浦英语等。苏格兰英语不仅发音不一样,词汇也有所不同。法语也是如此,除了法国本土使用之外,比利时南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瑞士部分地区、海地、卢森堡,以及非洲的塞内加尔、马里、几内亚、扎伊尔、刚果、贝宁、布隆迪等也在使用法语,因地域、文化不同而产生的语音语汇区别那是必然的。
  国人动辄喜欢说“与国际接轨”,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国外电视媒体在语言使用方面的一些做法吧。据悉,在北美一些国家对于电视节目中使用方言是有严格的规范的。对于那些林林总总的方言,在国有电视台或非国有电视台的新闻专业频道中,都不允许出现。当然,为了避免“语言歧视”的指控,他们没有明令禁止播出方言类新闻节目,只是从正面加以强调要使用官方语言。加拿大CBC广播公司就规定,新闻和新闻杂志类栏目“必须用官方语言播出,且应注意发音的准确标准”,这等于宣布了不准用方言来播报新闻。
  温哥华举办冬奥会时,加拿大各大电视台和广播公司都设立了法语冬奥会专栏,被戏称为“方言串串烧”,不少明星运动员,包括退役运动员都来自使用法语的魁北克省的一些地方,他们的交谈,有时会让同样操法语却来自其他地区的听众嘉宾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看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使用官方标准音进行播报应该是一条共同遵守的准则。
  三、推广普通话要克服“方言优越感”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排斥方言,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一向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原则。据报载,广东汕头的归侨基本上是“与家乡人讲方言,与外地人讲普通话,与外国人讲英语”。一个现代人的文明素养首先是靠用普通话表达和交流被人认识的。在商品经济、市场化环境下,能够用不同语言与不同人群沟通,当然是立足社会、闯荡江湖的先决条件。但是在“与家乡人用方言”的同时切不可排斥普通话。如果不分场合与对象刻意保护方言,就可能在心态上形成一种“方言优越感”。特别是在国内一些有上百万流动人口的经济发达城市,如果以方言突出表现这种优越感,甚至故意捉弄不懂方言的外地人,也会导致交流对象的反感,不利于交流沟通。
  改革开放之初,据说在广东的一些服务场所不仅“看人下菜碟”更有“听音下菜碟”的,粤语为尊,沪语京腔次之,听到东北方言,往往会嗤之以鼻。时至今日,不是还有不少人嘲笑东北方言的代表“本山腔”是“吃大蒜的”比不上“喝咖啡”的沪语。这都是方言优越感的顽强表现。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与发达地区方言“大行其道”相反,中西部地区却对普通话表现出“情有独钟”。在西部一些地区,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弃方言而用普通话与八方来客畅谈。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将推广普通话作为首要任务,因为他们认识到,方言从某种角度来说,使他们无法紧跟时代步伐,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经济发展,影响到他们融入时代的大环境了。
  普通话是国家法定的公用语言。在正规场合说普通话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与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并不冲突。许多港澳同胞都在积极学说普通话,也没有妨碍他们在非正规场合使用方言。其实只有越规范的语言,自由度才越大,传播范围才越广。广电传媒在传播资讯的同时也承担着推广普通话的责任,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