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如何做好电视谈话类节目

2011-01-01张金玲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50 — 01
  
  以中央电视台1996年3月16日开播《实话实说》栏目为标志,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在中国的电视界出现并风靡,许多地方电视台纷纷上马此类节目。2009年9月26日,《实话实说》播出最后一期节目,而全国各地省、市台的谈话节目能笑到最后的却并没有预先希望的那么多。幸好,在这个问题上数量并不意味着一切,那些顽强生存下来,并不断向高峰攀登的谈话节目,已经渐显未来电视媒介支柱节目端倪。总结其中的一些共性:一个准确的节目定位、一个会倾听的主持人、一个关注细节的后台策划都关系着一档谈话节目的成功与失败。
  一、准确的节目定位
  1996年,央视推出国内第一档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其讲真话、参与性、话题性及风趣幽默的主持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同样以“热点话题为中心”的谈话类型的典型代表还有《对话》;第二类是“典型人物为中心”的谈话节目,即邀请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接受访谈,代表栏目是《艺术人生》、《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超级访问》等;第三类是以“新闻人物为中心”的访谈节目,典型代表是《面对面》;第四类是以“新闻事件为中心”的访谈节目,代表栏目是《锵锵三人行》;第五种是“专题策划为中心”的谈话节目,如《艺术人生》的年终盘点“温暖”系列;第六种则是以《一虎一席谈》为代表的“群口评议”类谈话节目。它开创了多人畅谈且抗辩性十足、控制性有度的公共话语空间,为谈话节目增添了新鲜血液。第七类是现在一些省市推出的政治类谈话节目。而若是从文化角度进行区分,可以分为三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三种文化形态相互整合的态势,这三种文化形态就是体现国家意识的主流文化,市民大众所趋同的大众文化和具有批判意识的精英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大众文化正全面勃兴,成为时代的强音。它广泛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普遍的社会需求。《实话实说》近几年正是以这种平民化的视角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而作为电视谈话节目的《对话》则是体现精英文化的代表。脱胎于上海的《财富论坛》的《对话》,自开播至今,《对话》具有了两个零的突破,一是突破了以往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在晚11点后收视率基本为零的状况;另一个就是突破了广告收入在这个时段为零的记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话》实现了电视分众化之后吸引尽可能多确定目标受众的目的。通过对《对话》的研究不难发现,它的成功首先在于定位的准确即它的精英情结。所以从两个节目的发展之路看去,一个节目在发展之初,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一定要找准定位,你的节目到底是办给谁看的。一个节目定位有了,这个节目的话题该怎样选择,话题的讨论形式该怎样选择,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一个会倾听的主持人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