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2011-01-01谭秀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摘要]近几年,高校加快发展学生党员的速度,使得学生预备党员自身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在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应加强学生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学生预备党员的素质。
  [关键词]预备党员;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107 — 02
  
  近几年,高校加快发展学生预备党员的速度和数量,在党员的发展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发展过快,使得一些学生预备党员自身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对学生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做好学生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关系到新党员今后的发展方向,对确保党员质量,提高党的战斗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校学生预备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预备党员相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学生预备党员在思想上更进步,工作能力更强,理论水平相对较高,基本符合党员的标准;相对于正式党员来讲学生预备党员还是预备的,他们在思想认识、理论水平等党性修养方面与正式党员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一个继续接受党组织教育、考察的过程。学生预备党员这个特殊的过程决定了他们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 。
  1.少数学生预备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入党的功利性较强。受浮躁、功利的社会大环境影响,少数学生预备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有的入党动机盲目,随大流,并没有深刻知道自己入党究竟是为什么;也有的为了给自己增加就业的砝码,入了党会比普通学生要先进一点;还有的入党是为了考公务员或今后从政需要等。他们由于受利益驱动的影响,急功近利,加入党组织时本身就带有不正确的目的和动机,把入党作为实现自己个人利益的途径。
  2.一些学生预备党员入党前严格要求自己,入党后放松要求。一些学生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后,为了入党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班上的各种活动,积极主动负责班上的事,热心为同学服务,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成为预备党员后就不积极了,认为反正已经入党,逐渐对自己放松要求。
  3.有些学生预备党员党员意识不强,党性观念淡薄,没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学生已经是预备党员了,但还没有树立自己是党员的意识,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与普通同学没有区别,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信念与眼前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价值的矛盾,没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没有发挥预备党员的表率作用。
  二、党组织在预备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预备党员的发展工作,忽视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高校在发展学生党员时,要经过辅导员推荐、团组织的推优、2个正式党员一年的考察期、上党校并取得结业证书、班级的民主评议、公示等程序。高校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前对发展对象进行重重考察和层层教育,形成了标准的发展教育程序。但发展后忽视了对预备党员的持续教育管理工作,使部分预备党员觉得发展为预备党员后,只要不犯严重的错误,转正是自然而然的事,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和普通同学差别不大,没有在学生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党组织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制度规范。高校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制度,但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制度。很多高校基本采取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同样的教育管理制度,没有考虑到预备党员入党时间短,接受党组织培养教育时间短,组织观念淡薄等先天的特点,没有制定针对预备党员自身特点的一些教育管理制度。
  三、加强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措施
  1.高校党组织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加强对预备党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预备党员是党员的预备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中的有些人的入党动机还不够端正,要使他们在思想上真正入党,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还需要对他们继续进行教育。在对预备党员的继续教育中要注意教育内容的更新和递进,要加深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形式不断丰富教育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渗透新的内容。
  ⑴继续加强预备党员的理论学习,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理论学习是预备党员的中心环节,加强预备党员的理论学习必须贯穿始终,可以采取上党课、学文件、举办讲座等形式,给他们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最新的党的理论以及理想信念等内容的教育;也可以通过谈话交流,批评与自我批评及反思等多种形式相融合,将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深化为预备党员的理论素养,使他们不断克服和纠正思想上存在的各种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⑵通过参观革命圣地,进行渗透式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在对预备党员进行直接灌输理论的同时,也要运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预备党员得到党性的教育。可以组织预备党员参观烈士陵园等革命圣地,并在革命圣地过组织生活,充分发挥革命圣地的教育氛围,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
  ⑶学习现实社会和身边优秀党员的事迹,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现实中身边优秀党员的事迹对预备党员的影响更是巨大。通过听讲座、看视频等学习现实社会中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特别要多学习本单位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通过身边的榜样熏陶大学生预备党员,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2.加强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使教育管理规范化。
  ⑴加强培养人继续联系制度。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每个入党积极分子都有2个正式党员作为培养人,联系、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成为预备党员后,培养人就基本很少联系预备党员了。高校应该在入党积极分子加入预备党员后继续加强培养人联系制度,了解预备党员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与预备党员谈话,分析原因,帮助改正;继续引导、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继续考察他们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党员。
  ⑵定期培训制度。发展党员前,各高校都会通过党校和各种形式的党课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但入党后各高校就不再重视对预备党员的培训了,一些高校根本没有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培训制度,甚至认为入了党思想境界就是高的,没必要培训。预备党员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预备期应继续接受党的理论教育,应定期对预备党员进行培训,继续给预备党员上党课、作专题讲座等,内容上要更深入,联系实际,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定期汇报思想制度。各高校在预备党员考察期应制定严格的汇报制度,规定汇报的程序、形式、时间等,了解预备党员的学习、思想状态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管理。
  ⑷定期过好组织生活制度。少数预备党员不重视组织生活,组织生活时经常请假、迟到等。现在各高校中党员发展的数量大,任务重,组织生活大部分用来讨论吸收新党员和预备党员的转正,没有很多时间来解决党员身上存在的问题和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削弱了组织生活的教育、引导功能。所以,对大学生预备党员要进行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教育,提高他们参加党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高校党组织要注重提高党组织生活的质量,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实现组织生活对预备党员教育、引导的作用。
  3.设立目标管理机制,制定细化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对预备党员进行目标管理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明确努力的目标,也有利于党组织对预备党员的考察和考核。各高校应结合学生预备党员学习、生活的特点,制定细化标准,实行量化考核。可以对预备党员设立学习成绩的目标和底线;开出阅读书目,规定阅读篇数和心得体会文章的篇数;规定预备党员要与班上的落后学生结对子的数量,落后学生的进步情况等作为考察预备党员的量化内容。
  4.加强对预备党员的监督,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对预备党员除了继续加强思想教育外,还应建立监督约束机制,让预备党员自觉接受党内外的的监督,促进预备党员健康成长。
  ⑴加强党内监督。加强党内监督,在党员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预备党员存在的问题明确地指出,让预备党员接受党员的监督,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改进;培养人要时刻关注自己培养的预备党员,多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预备党员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他们改正;高校辅导员也要监督所管的预备党员;在党内进行民主测评,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预备党员。
  ⑵发挥党外监督的作用。对预备党员进行党内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党外监督,实行预备党员挂牌制度,让周围的学生知道他们预备党员的身份,以党员的标准要求他们,监督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每半年让党外的同学对预备党员进行民主测评。
  5.积极开展实践锻炼,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高校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实践教育,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和工作,让大学生预备党员在行动中感受先进,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升华理论。
  ⑴给预备党员压担子,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高校党组织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锻炼预备党员,在工作中给他们压担子、给任务,一些艰苦的工作就要他们冲在前面;一些棘手的事情就要他们去做、去解决;安排预备党员担任主要学生干部,鼓励他们组织、参与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在具体工作中锻炼培养他们,提高他们的素质,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⑵鼓励学生预备党员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成长。鼓励预备党员积极参加助老扶残、支教助学、法律宣传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和特长,参加各类义工服务活动,提高他们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牟玉荣,马俊云.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中国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