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1-01-01李海峰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摘要]当思想观念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左右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受到与学校教育目标极不一致的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的时候,学校教育就难以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形成校外合力;受办学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的影响以及办学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队伍建设往往成为改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教职工的“打工心理”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教育、专业教育及学校管理工作相脱节,没有形成校内合力。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学校全体教师相结合、主阵地与多渠道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管理工作相结合,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097 — 03
  
  一、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形成校外合力
  由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又受到主观内部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当家庭、社区、各种群众组织和团体、各种信息传播媒介以不同的方式对受教育者发生的作用与社会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相一致时,才能形成合力,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否则,就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成果。而事实上,学校教育工作目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很难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主要表现在:
  (1)面对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力量显得非常微薄。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嬗变。例如:一方面,受各类选秀节目的影响,一些学生天真地期待甚至幻想着不经努力与奋斗一夜成为明星,于是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不高,觉得课堂离社会太远,知识无用,而在课堂之外的校园文化活动上有着公办高校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热情!另一方面,社会上一些人包括一些用人单位经常用“有色眼镜”来看待民办高校及其学生,使得原本就存在巨大的就业压力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轻视,他们要么更加关注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的提高,要么破罐子破摔,成天混日子,他们会把找不到好工作怪罪于学校,认为是学校害了他们,从而削弱学校教育应有的功效。
  (2)面对不大配合的家庭教育,教师势单力薄。一方面,有的家长的消极思想和行为对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可以抵消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孩子进了大学一切都交由学校来教育管理了,很少配合学校对学生的品德和日常行为进行规范与教育。还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小孩是迫于无奈才上民办高校,自身对民办高校就存在看法,因此对子女在学校发生的诸如旷课、考试作弊、说谎、酗酒打架、小偷小摸等行为都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矫正,有甚者还责怪学校管得太严。以上这些都对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十分不利。
  综上所述,当思想观念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左右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受到与学校教育目标极不一致的社会现实的影响的时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便被无声地消解。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方面,民办高校力度相对不足。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素质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目前,“思政课”专任教师在数量上真正达到教社科[2008]5号文件的规定的“师生1:350~400”的比例的民办高校并不多;而且教师队伍中年龄大的公办高校退休教师和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是主体,缺乏优秀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再者,这些青年教师出于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不得不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即使想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流动性大。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干部队伍专业化程度很低。而且这些工作岗位上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太多,成天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和“救火”,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过细的工作,针对性不强。而且由于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低,因此这支队伍的地位不高,一些优秀的辅导员想尽各种门路转为专职教师或行政干部,队伍的流动性非常大。
  综上所述,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数量配置和准入制度有明确的要求,但受办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影响以及办学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会有自己的人数计算办法和制度要求,掩盖了这支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致使队伍建设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瓶颈。
  3.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校内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主要是依靠周围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和日常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一起来开展,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全过程中去。然而,在民办高校,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见。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教育相脱节。在许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一提起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说到的便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是辅导员,似乎只有他们的任务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样只负责理论教学以及课程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教学,从事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及学生管理工作干部只管开展活动和管理,至于如何将理论教学中的而要求落实到日常教育与管理则难以考虑。教育目标与管理目标不尽一致,使得理论课教学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没能从学科的高度统一起来,成了“两张皮”。
  (2)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调查发现,尽管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有专业教育,但事实上,当学生进入常规状态后系统的专业教育基本上很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专业困惑,专业教育解决不了思想问题。于是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到底要学习什么,将来能从事些什么工作,不知道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有什么关系,于是,学习变得没有什么意义,能混一天是一天。
  (3)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管理工作相脱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校的管理工作本身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再加上一些管理干部只“对老板负责”的打工心理,往往忽视了育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导致管理目标与育人目标的不一致性。一些行政管理人员缺少必要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工作方式简单甚至粗暴,以“管”代“育”,使得学生对学校产生抱怨,从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有些人“打工”心理作怪,对学生的错误过于宽容、对学生的违纪现象听之任之,“不忍心”严加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制度流于形式,纵容了学生。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与其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使得教职工往往存在严重的“打工心理”,再加上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几乎完全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的任务,而这些教师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或行政工作,致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空对空”。
  二、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四个结合”
  
  针对上述问题,不难发现,要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是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为此,我们提出“四个结合”。
  1.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相结合,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但不是学校一部分人的工作,而应当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民办高校师资先天不足这是事实,在短时间内配备足够的教师也不符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既然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的职责,那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必然选择。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相结合就是指从全员育人的高度,既要建设一支在第一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还要建设一支在第二课堂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队伍,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形成专业化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能主动负起育人职责的非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相结合、在各自的“课堂”从事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相结合,实际上就是要强化师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育人意识,树立“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有育人的职责”的大德育观,克服雇佣思想,切实做到每一个岗位都育人,每一个人都育人,每一门课都育人,每一节课都育人,形成校内合力,营造一个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2.主阵地与多渠道相结合,营造全方位育人的氛围
  既然民办高校的校园活动异常丰富,那我们就完全有必要开发这些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因此,主阵地与多渠道相结合,就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全部的校园活动中去,不仅坚持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主课堂(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形势政策教育课堂、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及其他各门课程的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把各种校园活动(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公寓活动、班集体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等)都开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在各种校园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主阵地与多渠道的结合,实际上就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营造一个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3.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营造全过程育人的氛围
  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道德的唯一基础,人们更多地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实际越符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不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必败无疑。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就是指贴近学生的实际,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与教育等相结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线,通过解决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来实现育人的宗旨。一句话,就是要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抓住每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将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相结合,通过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管理工作相结合,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是服务于教育的手段与保证。只教不管,教育就难以落到实处,只管不教,就难以形成内驱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管理工作相结合,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校内的教学、党政、生活、后勤等各项管理工作以及校外的社会、家庭全方位形成教育合力,既要坚持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紧紧围绕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建立校内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为出发点,通过严肃、严谨、公平公正的工作作风,切实发挥管理育人的功效,还要建立学校与社会、家庭联合的综合管理机制,利用社会上有利的因素与校内教育相结合,抵制和消除校内外的消极影响,起到正面说教所起不到的作用,通过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理解,进行综合管理,多管齐下,有利于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校内外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管理工作相结合,实际上就是以教育为导向开展管理工作,通过科学、民主、公平、规范的管理,形成教育合力,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实现管理育人。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整个教育环境的问题,也有自身的不足,只有贴近社会生活、贴近民办高校的实际,贴近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加强自身建设、谋求校内校外各方面的支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