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农村消费现状及对策

2011-01-01张权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4.5%,扩大农村消费对于促进全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而言,黑龙江省农村消费不仅总量较小,而且消费结构也不尽合理,其主要原因是城乡发展差距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实现。因此,扩大黑龙江省农村消费需求,必须更新发展观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扩大农村消费。
  [关键词]统筹;农村消费;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076 — 02
  
  一、黑龙江省农村消费现状
  
  1980年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不断落实,全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有所提升。但受城乡发展差距大等因素的影响,全省城乡消费需求、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仍存在很大差距。
  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看,全省农村消费增长相对缓慢。1985-2008年,全省农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10.6%,城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11.1%,农村消费增长比城镇低0.5个百分点。由于农村消费水平增速缓慢,拉大了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3781元,比1985年增加了9.2倍,而同时期,全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却增加了10.3倍。城乡消费水平比也由1985年的2.33:1扩大到2008年的2.58:1。
  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看,1985-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1.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1.9%,增速低于城镇0.3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241元,比1985年增加了12.8倍,同时期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却增加了13.8倍。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由1985年的2.12:1扩大到2009年的2.27:1。
  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看,2009年在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住房、医疗、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1.4%、22.3%、10.2%、11.7%;与2005年相比,食品类占比下降了4.9个百分点,住房、医疗、文化教育娱乐占比分别提高了1.6、0.2、0.8个百分点,食品与住房消费在农村消费支出中仍占有绝大比重,而医疗与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占比小且提高缓慢。2009年,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住房消费仅占10.7%,低于农村11.6个百分点,可见,住房消费仍是农村消费的最大症结。
  
  二、城乡发展差距大是制约农村消费的重要因素
  
  1.城乡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2009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2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6元,城乡差距为7359元,与1985年相比,差距扩大了20.4倍。城乡差距比由1985年的1.86:1扩大到2009年的2.41: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成因:一是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放缓。近年来,虽然全省粮食产量不断提升,但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总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缓慢,如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总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比上年减少381元。二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偏低。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受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工作性质多属体力型,且工资待遇基本处于城镇最低水平。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1020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薪收入为8357元,城镇工资收入是农村工资收入的8.2倍,农村居民工资收入水平低是影响农村消费的重要因素。
  2.城乡就业差距
  就业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目前,黑龙江省城乡居民就业差距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就业渠道不同。农村居民就业渠道较窄,就业信息主要通过熟人介绍获得,而城镇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得,信息渠道宽,且时效性强。二是就业性质不同。受学历、工作经验、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工作多是体力型工作,而城镇居民技术型工作居多,且工资水平较高。三是就业保障不同。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工人的工资待遇、就业保障等方面均存有很大差距,农村居民不仅工资水平低,且医疗、养老等保障也都不及城镇居民。由于就业差距的存在,必将导致就业收入的差距,进而带来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
  3.城乡教育差距
  国民受教育程度是人自身素质的重要体现。目前,全省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主要缘于:一是教育机构较少。农村学校中,中、小学校居多,高等学校几乎没有,大学全部集中在城镇。二是教育资源不足。农村教育条件较差、教育设备不健全、且教师水平有限,而城镇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充足。三是教育支出较大。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育费用减免政策不断落实。但在相对较低的农村居民收入中,教育支出仍占很大比重,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而多数城镇家庭的教育支出在居民可承受范围内。
  4.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社保体系健全与否是居民生活质量好坏的重要保障。目前,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城镇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医疗保险不完善。农村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较窄,就医报销比例较低,如目前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仅为70%左右。二是失业、养老等保险体系建设在农村较为落后,而城镇养老保险等建设比较健全,老有所养逐渐实现,后顾之忧基本免除。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欲望。
  5.城乡公共品供给差距
  公共品供给是确保居民消费的基础保障。近年来,随着全省民生工程的全面实施,全省乡村公路、卫生等建设得到极大改善,但与城镇相比,还存有很大差距。一是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乡村公路建设通达率低、等级较低等,农村人畜饮水安全性不高,农村水电改造进程缓慢等。二是文化设施空缺。文化生活是刺激消费的又一重要因素,而目前全省农村文化生活较为匮乏,图书室、活动室、电影院等娱乐设施基本没有,未能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充足的文化消费空间。
  6.城乡消费环境差距
  消费环境是保证居民消费的重要客观环境。近年来,尽管全省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但与城镇相比仍存有不足。一是购买渠道窄。农村不仅销售网点少,且销售的产品种类有限,农民购买途径和可选择的产品受限。二是购买方式单一。目前,农村的购买方式基本是实地购买,而城镇除采取实地购买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实现在家购物。三是市场安全性差。农村消费市场充斥着大量的城市滞销产品和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利益。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会对农村消费起到抑制作用。
  7.城乡消费观念差距
  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导因素。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意识也有所提升,但与城镇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居民具有长期形成的勤俭节约、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且视野狭窄,消费意识不强,储蓄欲望大。同时,受预防心理影响,消费欲望较弱,更愿意存钱以备不时之用。而城镇居民思想开放、视野宽阔、消费心理较强,拿明天的钱用于今天的消费。观念差距也是阻碍农村消费的重要因素。
  
  三、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建议
  
  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内需已成为黑龙江省应对金融危机、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抑制全省农村消费的最大羁绊。因此,“十二五”期间,全省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着眼,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努力扩大农村消费,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资金保证。一是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在稳定基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等优势产业。二是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力度。应不断加大对农业的倾斜力度,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对特殊地区、特殊农作物的投入,确保农业生产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三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倡科学生产,推进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继续完善和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直补、良种补贴、综合生产资料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适当扩大良种补贴范围,考虑将农业、林业、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农机具补贴范围。
  2.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大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农村劳动力就业有了保障,收入水平就会有所提高,随之消费能力也会不断提升。一是加大就业信息宣传,扩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加快就业信息传播,使就业需求者能掌握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适当降低就业门槛,提供适合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就业岗位,同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根据岗位需要,定期开展适应性较强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使其更多地向技术型就业转变。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确保供需信息对称,适当为劳动者缴纳保险,为其子女就学提供保障,保护好劳动者权益。
  3.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农民教育负担
  一是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降低农村教学收费标准,继续减轻农村教育负担,保证农村孩子有学上,上得起学。二是加强教育设施建设。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师资力量,满足学生当地就学,减少外出就学成本。三是加大农村引进办学力度。针对目前农村基本无高等学府的现象,可适当将职业类院校引进条件优越的农村,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4.完善社保体系建设,降低农民后顾之忧
  一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民基本生活的“安全网”,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建立合理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二是继续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报销比例,确保农民就医保障,解决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三是建立灵活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农村VN8e74e4qVZ3dHh4GJx2nw==养老保险机制匮乏,基本靠自己解决养老问题。因此,应加强农村养老机制建设,采取个人、各级财政按比例缴费,设立个人账户,保证流动就业人员保险对接。
  5.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为农民消费提供保证
  一要加大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饮水工程、村村公路及村镇公路建设,加强农村电网改造,不断提高农村电视电话进户率。二要加强农村娱乐设施建设。要适当将城镇的连锁店、连锁商场等引进有条件的农村;在农村建立图书室、活动室、电影院等娱乐设施;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开拓农民视野、刺激农村消费提供保证。
  6.消费政策继续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民消费积极性
  一是继续扩大“农机购置补贴”消费政策的范围。由于农业生产的不断扩大,对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逐渐增强,因此就要逐渐扩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范围和种类,加大补贴力度。二是继续落实“家电下乡”的消费政策。针对“家电下乡”产品性能稳定、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特点,继续完善家电下乡政策,使家电下乡产品成为农民购买家电的首选。三是继续执行“汽车下乡”的消费政策。目前,全省“汽车下乡”产品中农用型汽车居多,因此,应不断向小型等经济适用型倾斜,适当增加“汽车下乡”的消费品种,让农民看到实惠JP36W0xonEa2eosm4ZoR9A==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消费积极性。
  7.优化消费环境,提供健康消费氛围
  一是建立销售网点,扩宽农民购买渠道。根据农民需求特点,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加强村镇销售网点链接,为农民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更好地开拓农村市场。二是促进农民购买形式多样化。打破农民实地购买的单一形式,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采取网络购物等方式。三是加强产品市场安全建设。加强产品质量监督,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严格查处假冒伪劣、过期腐烂、价格欺骗等不法行为,净化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提供安全保障。
  8.转变消费观念,增强居民消费意识
  思想决定意识,消费观念的提升,将会带来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一是千方百计改变农民保守的消费观念。要引导农民增强消费意识,逐步提高农民消费积极性,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二是加大消费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等媒介加大消费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产品质量和品牌的认知度,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消费,不断提高农民消费档次,逐渐引导农村消费与城镇消费接轨。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