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练习曲发展轨迹探究
2011-01-01李鸿姝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摘要]钢琴练习曲是钢琴音乐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梳理中国钢琴练习曲的发展演变历程,将其划分为1949年之前、1949年至1965年间、1966年至1978年、1979年至今四个阶段,并阐述了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以此为教学和演奏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钢琴练习曲;发展轨迹;探究
[中图分类号]J12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056 — 02
所谓练习曲一般是指为提高演奏者技巧水平为目的而创作的乐曲,用在钢琴音乐方面尤指只限改进一种细节技术的短曲。钢琴练习曲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目的性,即以提高演奏者技巧水平为目的;二是单一性,即只限改进一种细节技术。通过钢琴练习曲,演奏者能够由浅到深地掌握各种正确的演奏技法,并可将这些演奏技法灵活、熟练地运用到乐曲的艺术表现中去。本文通过阐述中国钢琴练习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以期能为教学和演奏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一、1949年之前
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练习曲作品最早见于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的萧友梅(1884~1940)编《新学制钢琴教科书》中,里面附有一首入门性的五声手指练习,这首练习曲不长,演奏技巧和创作手法都相当简单,没有产生多少社会影响力,但它是中国人第一次自己用五声调式创作的钢琴练习曲作品,具有极其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真正让中国钢琴练习曲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是美籍俄裔钢琴演奏家、作曲家齐尔品(1899~1977)。1934年齐尔品来到中国,征集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作品。在其后的几年中,齐尔品创作了多部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曲作品,其中钢琴练习曲占到了一定数量,例如《音乐会练习曲五首》、《五声音阶钢琴技巧练习》、《五声音阶的钢琴教本》等。虽然齐尔品本人并不是中国钢琴作曲家,但他创作的这些练习曲在艺术风格上已经具有中国风格的特征,比如运用了线性的乐段群结构、自由散体的陈述性结构、不对称的三步结构等,而且注意到了五声音调的音阶跑动、对戏曲锣鼓点音响效果和琵琶音色的模仿等。总体来说,齐尔品的钢琴练习曲对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中国钢琴练习曲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已经成为中国钢琴练习曲创作的先驱。
此外,贺渌汀在三十年代所创作的《小曲》也可称为不是练习曲的钢琴练习曲,该作品具有第一首五声调式“二部创意曲”的开创性意义,也是不可多得的初级复调钢琴教材。
总体而言,建国前中国钢琴练习曲在创作手法、创作水平和受关注程度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创作数量也不够多,但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创作意识还是在创作经验上,都为以后的钢琴练习曲创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1949年至1965年
1949年至1965年间,中国钢琴曲作品的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钢琴练习曲的创作拥有了一定创作群体,例如以黎英海为代表的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星海小组,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钢琴教研组,以杜鸣心为代表的钢琴作曲家等,他们创作了上百首不同类型的中国钢琴练习曲,形成了中国钢琴练习曲创作的一个小高潮。
这一时期典型意义上的钢琴练习曲作品数量最多,大多都是钢琴教师们为满足教学的需求而创作或改编的,采用旋律流畅清晰的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传统音乐曲调或五声音调,适用于入门、初级、中级等程度弹奏,并以教材汇编的形式出版,主要作品有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钢琴教研组编的《少年儿童钢琴初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星海小组编的《群众业余钢琴教材》,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研组编的《钢琴简易练习曲集》,马思琚编著的《业余钢琴练习曲》(上、下编)等,这些教材中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至今仍在使用。
由于这些作品从形式上已经摆脱了为训练手指独立性而设计的固定音型的织体形式,更为重视节奏的活跃欢快和旋律的流畅优美,并增加了情境和趣味性,因此受到钢琴教师和弹奏者的欢迎。但同时也具有一定不足,如作品虽然采用了五声性旋律音调或者民歌曲调,但在其他方面仍倾向于传统的西方艺术手法,如曲体结构使用二段体或三段体等、演奏手法过多采用双音、连音和跳音等。
与典型意义的钢琴练习曲相比,其他形式的钢琴练习曲虽然在数量上不足,但在创作水平上获得了较高评价,例如1955年杜鸣心留学时创作的钢琴练习曲,被誉为当前创作最为成功的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作品;1965年郭志鸿创作的《踩水车》和《庆丰收》两首练习曲,分别描绘轮子转动的情形以加强左手跑动练习和体现中国民间锣鼓节奏以加强快速跑动练习、轮指练习、双音练习及弦练习等;同年王羽创作的《八度练习曲》和储望华创作的《练习曲》也分别从锻炼双手八度技术和双手跑动的角度进行创作;此外,黎英海创作的《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不仅能够从音型、力度、节奏等方面根据需要和个人兴趣进行灵活变奏,还增加了散板的变速练习、模仿其他乐器的装饰音练习以及八度加花练习等,这些特有技术和创作风格为中国钢琴练习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和指法依据。
总体而言,这个时期钢琴练习曲创作群体得到了大幅度增加,作品数量和创作技术也向着百花齐放的态势发展,并产生了中国钢琴练习曲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钢琴练习曲大多适用于初级或中级程度弹奏者,而适用于高级程度的作品集中在1965年产生,这也反映出中国钢琴作曲家的逐渐成长过程。
三、1966年至1978年
1966年文革开始,由于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这一期间的钢琴练习曲在总体数量上明显少于上一时期,音调方面也以传统音乐和民间乐曲为主,在创作手法上有一定的进步。
这一时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典型意义的钢琴练习曲得以发行和出版,例如1973年到1975年间,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系在内部陆续发行了《钢琴初级教材》、《钢琴初级练习曲选》、《钢琴练习曲选集》(一)和《钢琴练习曲选集》(二);人民音乐出版社也先后出版了《钢琴初级教材》第一、二册,金爱平创作的锻炼双手交替的练习曲,钟慧改编的《山村新歌》等。
此外,倪洪进创作的钢琴练习曲《京剧曲牌练习曲四首》,分别采用京剧曲牌《小开门》、《柳青娘》、《石榴花》、《柳摇金》写成,其中第一、二、四首都重视双手的独立不倚,是锻炼双手独立性和手指颗粒性很好的练习曲,二、三、四首的右手中都运用了双声部的写法,同时锻炼了手指对音色、力度的控制能力。这部作品具有标志性意义,从此,作者单独创作一套练习曲的现象逐渐增加。
赵晓生创作的《音乐会练习曲六首》作品分别是《焊花闪闪》、《铁锤铮铮》、《银梭织锦》、《滇湖琴声》、《苗岭笙舞》、《冀北笛声》,这六首作品使用的素材广泛,织体、和声的运用贴切形象,技术难度大,体现了赵晓生先生深厚的艺术沉淀;调式之间转换频繁而又自如,体现了赵晓生先生扎实的理论水平和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练习曲在总体数量上要少于上一时期,在创作类型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在创作手法和受关注程度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大进步,如创作群体转移到以专业作曲家为主,个人创作一套钢琴练习曲的现状开始出现,由此带来钢琴练习曲整体水平逐渐提高,而且开始重视练习曲的创作和成体系化的发展。
四、1979年至今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种思想得到解放,很多在文革期间创作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得到发表,如倪洪进的《京剧曲牌练习曲四首》、赵晓生的《音乐会练习曲六首》等。除此之外,这一时期中国钢琴练习曲也得到了充足发展。
谢功成创作的《中国民歌儿童钢琴曲30首》主要取材于各地民族歌曲,其中有些可作为钢琴练习曲,如《看秧歌》用于双手旋律练习,《不怕大老虎》用于双调性变拍子练习,《小小叶子阿米哟》用于半音阶切分节奏练习等,难易程度适合于初级和中级程度使用。李重光编曲的《少年儿童钢琴曲选》是专为五声调式技术练习所作的一套练习曲,其中包括五声音阶双音练习、渐弱渐强练习、琶音、连音、大跳、复调、双音练习等多种弹奏技术,适合钢琴入门阶段使用。谢功成和李重光的这两套钢琴练习曲作品都是为初学者所创作的,能够让入门时就了解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增强认知和鉴赏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1987年沈阳音乐学院张守明教授创作的《练习曲》以东北民歌《东北风》为创作素材,运用了三全音的现代作曲手法。黎英海创作的《儿童形象练习曲》共计五首,分别为《玩球》、《转碟》、《走钢丝》、《踢毽》、《空竹》,适合中级程度弹奏者练习,在创作手法上注重主题音调的五声性,和声配置上的二四度叠置、替换音和弦等民族和声的运用。
2000年薛维恩创作的《中国五声音阶钢琴练习曲》共计十首,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这套钢琴练习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其中第三、七首是双音练习,而且第七首还是专门的黑键练习,第一、二、四、五、十首是跑动练习,第六首是轮指练习,第八首是和弦练习,第九首是双音练习,具有重要的练习价值。
此外,2002年黎英海的《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修订版)也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经过再次整理,新出版的《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增加了相关练习提示和练习目的,对于五声音调手指练习的推广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总体而言,1979年以来,中国钢琴练习曲从整体意识上有明显进步。其一,创作意识呈体系化,这一阶段以谢功成、李重光、薛维恩为代表、以整套练习曲集独立出版的现象逐渐增多。其二,这一阶段注重对中国钢琴练习曲教材的汇编,如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李菊红、黄佩莹编著的《成年人应用钢琴教程》,应诗真编著的《中国儿童钢琴教程》,周广仁、应诗真编著的《初级钢琴曲集》,卞萌、卞善仪编的《钢琴全面训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