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的理论

2011-01-01刘长玲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摘要]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其最主要的思想理论可以概括为:复合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全球治理。国际机制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流派包括基于权力(power-based)、基于利益(interest-based)、基于知识(knowledge)的研究。在对关于国际机制研究的20多年来,基欧汉对国际机制的研究是国际机制理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旨在梳理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的理论,特别注重对国际机制理论的经济学方法的分析,试评判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理论的贡献和缺失,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理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欧汉;国际机制;合作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2 — 0044 — 04
  
  罗伯特·基欧汉是国际关系主流理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是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担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曾在哈佛大学、杜克大学任教,担任过《国际组织》杂志主编和国际研究协会和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他在批评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和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在1972年主编的《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一书中,他强调了跨国关系的重要性,开始挑战现实主义的国家中心主义。1977年出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他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的概念,对国家在对外关系中追逐和积累权力,以武力为基础实施自助,国际关系注定是利益的冲突和权力的争夺这些现实主义的观点再一次提出严重挑战。1984年其代表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出版,1989年论文集《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出版。该文集反映了自70年代以来基欧汉理论的发展,并且逐渐接受和保留了现实主义的一些观点。《霸权之后》成为基欧汉最重要的著作,它的问世也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确立的标志。基欧汉关于机制的主要的观点都在本书中。
  
  一、国际机制的概念
  
  “机制”(regime)一词是由约翰·鲁杰引入国际关系领域的。至今为止关于这一词的概念还存在争议。国际关系领域内较为权威的定义是80年代初克拉斯纳给出的:在某一特定的国际关系领域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期望得以汇聚在一起的一系列明确的或者暗含的原则(principles)、规范(norms)、规则(rules)和决策程序(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但这一定义引起许多质疑,例如区分原则、规范、规则、决策程序的标准是什么;暗含的机制如何确定;关于期望得以汇聚、特定领域问题。基欧汉简单地把机制定义为“国家间达成关于国际关系特定系列问题的包含明确规则的安排〔1〕”。这样,复杂的原则、规范、规则、决策程序就被统一于一个简单明确的概念——“原则”。但是他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中,提到机制不一定要建立在正式的政府间协议的基础之上。在分析具体的机制时打破了以国家为中心的概念框架。
  在基欧汉的理论中还存在另外一个重要的词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