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社会维度
2011-01-01李蓉
理论观察 2011年2期
[摘要]对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说明是库恩的一个重大贡献。系统解读库恩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社会维度,展现库恩科学哲学思想中的文化社会维度,有助于拓宽当前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库恩;科学共同体;文化社会维度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1 — 0032 — 02
查尔默斯认为,强调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特征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库恩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1〕。“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最能体现库恩科学哲学的文化社会维度。
一、科学共同体的内涵
“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这一概念借用了社会学中的“共同体”(Community)概念。共同体源于德语Gemeinschaft,后译为英语,是指共同拥有一个确定的物质空间或地理区域的群体,具有共同的特质、归属感以及维持着形成社会实体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群体。1942年波兰尼在《科学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他认为,“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科学家按专业形成不同的集团,总和而为科学共同体。”〔2〕库恩发展了这一概念,赋予许多新的具休内容。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范式”和“科学共同体”两个概念常常出现循环定义:“一个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3〕拥有一个共同的范式的科学家组成一个科学共同体,或者说,一个科学共同体就是共有一个范式的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因科学成就而结成,科学成就以科学共同体的结成而成为范式。
库恩后来在《后记》(1969)中对于科学共同体的概念表述得较为明确。“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同一个科学专业领域中的工作者组成,在一种绝大多数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程度上,他们都经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钻研过同样的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取许多同样的教益。通常这种标准文献的范围标出了一个科学的学界,每个科学共同体一般有一个它自己的主题。”〔4〕这显然是一种社会学的定义,从一群社会成员的行为出发,对其加以归类和划分。
库恩在《再论范式》一文中也谈到,“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他们由他们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一起,他们自认为也被人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也包括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这种共同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同一共同体的成员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的教训。”〔5〕这些群体形成科学共同体,围绕特定的知识目标,控制研究设备,决定优先权和研究程序。而共同因素“一个范式或一组范式”使得科学共同体内部专业交流充分、专业见解一致。科学共同体成员在共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接受了共同的教育、训练和熏陶,他们具有共同的研究目标、学术观点、概念、术语、行话、交流方式、文献资料、教材和心理素质,所以他们之间可以顺利地讨论问题、交流业务,而在他们之外就比较困难,甚至难以进行。科学共同体有许多层次,最大的共同体是全体自然科学家组成的共同体,略低一个层次的是大学科专业群体组成的共同体,如物理学共同体等。从这个层次还可以分出一些重要的子集团,如高能物理学共同体等。整个科学事业就是由这样一些共同体所分别承担,并代代相传,不断奋斗,推向前进。
二、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社会维度
强调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特征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库恩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最能体现库恩科学哲学的文化社会学维度。
1.科学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科学共同体”本身是一个纯社会学的概念,库恩将其引入了科学哲学中并界定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和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