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德沃村得望果节

2011-01-01袁清湘

西藏人文地理 2011年1期


  传说为祈求丰收,公元一到二世纪时的布德贡杰赞普向当时的苯教巫师请教良方。巫师让苯教徒围绕田地转圈,举行祭祀仪式,从此,望果节就流传至今。“望”的藏语意思是田地,“果”是转圈,“望果”两个字加在一起就是“转田”。
  
  也许因为这里是吐蕃王朝最早的农业开垦区,并传说是望果节的最初发源地,曲德沃村望果节仪式传承的完整特色在当地一带是很著名的。
  
  曲德沃村属于山南地区乃东县亚堆乡。这是一个祥和、淡定的村庄,坐落在一小片峡谷之中。村子的南面,抬头可以望见雅拉香布神山,山上白雪皑皑,似身披铠甲的勇士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传说雅拉香布山神本来很凶猛,对当地百姓和牲畜经常不利,热若巴来到这里收服他后,让他保护当地百姓能风调雨顺,所以雅拉香布山神成为雅砻地区的保护神。
  将曲德沃村的人家集合在一起的是雅拉香布河。这是由雅拉香布山上的雪水融化而成,是雅砻河上游的一条支流。河的宽度不足10米,更像一条欢快的小溪。就是这条小溪,千百年来赋予这一带的村庄延续不断的生命力。河边是两车道宽的村级公路,村民的房屋或一层或两层错落有致面向公路而建,房前屋后绿树成荫。
  曲德沃村是一个纯农业村,没有牧业,在全乡8个村中算是较大的村子,共5个小组,235户,900多人口。村支书叫德庆曲珍,44岁,是全县唯一的女村支书,有19年党龄,在此村做支书6年了,以前是妇女主任。村长叫昂多,44岁,当村干部近20年,藏文不错,写得很漂亮。全村耕地1500多亩。田地在雅拉香布河流经地带,灌溉条件很好。
  据各藏文史籍记载,在公元1到2世纪布德贡杰赞普时期,吐蕃统治的雅砻地区开始大规模拓荒播种,作沟渠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传说种植谷物可追溯到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期。距曲德沃村6公里处,有一块被围起来的田地,看上去也就一亩左右,有石碑立在旁边,碑文上说,人们为了供奉第一位藏王,在雍布拉康南侧专门开垦了这块农田种植谷物,并取名为“协赛辛”,意即“国王御用田”。
  雅砻河谷一带的地理、气候比较特殊。每当夏季,印度洋暖湿气流沿着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雅鲁藏布江北上,随着海拔越来越高,暖湿气流最终被冈底斯山挡住,于是回头拐向山南谷地,这时它也到了末端,再没有力量继续前行了。暖湿气流与雅拉香布雪山的冷空气相遇。很容易出现雷雨、冰雹等自然现象,给农业的丰收造成灾害。传说为祈求丰收,布德贡杰赞普向当时的苯教巫师请教良方。巫师让苯教徒围绕田地转圈,举行祭祀仪式,从此,望果节就流传至今。
  佛教在藏区传播的过程中吸收了一些苯教的内容。据说莲花生大师看到“望果”仪式,认为很好,在保留它原来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佛教的内容,如举经幡、念经文等,同时加入一些娱乐活动,如赛马、射箭等。到了公元14世纪的宗喀巴创建格鲁派时期,在以往望果节仪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内容,如转田时要举佛像、背经书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娱神的作用,并且一直流传下来。
  
  曲德沃村保持有繁复、隆重和完整的望果节传统仪式,与拉多布杰翁则喇嘛本人有很大的关系。
  
  在雅砻河谷一带,望果节的仪式传统上是由喇嘛来主持的。曲德沃村望果节的主持人是拉多布杰翁则喇嘛。“翁则”是对喇嘛中的一种级别的尊称,是可以领诵经文的人。拉多布杰翁则74岁,出生在曲德沃村,10岁起就在达杰林寺出家,年轻的时候就参加过很多次本村的望果节。改革开放后,他已经连续为曲德沃村主持了18年的望果节仪式。
  达杰林寺全称为陀桑达杰林寺,有两处,在曲德沃村村委会旁边的一处是“冬宫”,现在平日里只有一个喇嘛常住;另一处在一公里外的曲德贡村,是“夏宫”。这两处寺院的喇嘛加起来有20多人。在举行望果节这样大型活动时,会从达杰林寺夏宫请来喇嘛协助举行仪式。曲德沃村现在没有人出家,民主改革前出家的人较多,但除拉多布杰翁则喇嘛外多已去世。
  2010年曲德沃村的望果节于8月3日举行,望果节主要的事情由村委会负责操办,主要的仪式也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完成。这天早晨不到8点,村民们便穿着节日盛装三三两两来到村委会。
  村委会的小院大约有400平米,地面是由不规整的石板铺成的,地上撤了一层绿油油的兰草。在望果节期间,这里每家每户都会在院子和家里铺上兰草,包括村委会和寺庙都是如此。这兰草的意义来源久远,人们已经不再认真地考察它的最初启示,只是简单地认为它预示洁净和吉祥。在小院靠北边中间位置安放着3张藏式荼桌和一排凳子,供仪式中念经的喇嘛们和赤烈旺堆算师就座。桌子前方临时栽有一根比较粗壮的白杨树枝,伸手可及的树杈上绑着一把青稞、冬小麦和豌豆三种农作物混在一起的绿苗;往上是一面国旗。另外还有白色哈达和在白杨树下面的煨桑。
  参加转田仪式的一共是108人,这是固定的数字,村民解释说这与佛教108颗佛珠有关,总之是一个吉利的数字。早晨8点半的时候仪式正式开始。所有参加转田仪式者进入小院,一边转圈一边清查人数,由村支书德庆曲珍询问各村小组负责人有关参加人员到达情况。每年都有人家不能参加仪式,其解决的办法是轮流。村长昂多说,这由村民家庭之间自己协商决定,村委会不进行干预。参加的人家,每户也只能派一个代表。参加仪式时的装备都是自家准备的,如服装、经书、经幡、马匹等。
  在服装上,同一组别的人要有比较统一的要求,如背经书的、或举幡的、骑手、武士等,大家都会做成同一样式和花色,就像统一制作的一样。一套毛料藏袍约需1000元左右。村长昂多说,参加望果节仪式,既是传承,也是一种义务。这个村子民风淳朴,大家都会积极要求参与,经协商解决后,不能参加的也不会有什么不高兴,因为总体上说是轮流的。
  
  在念经的同时开始煨桑,点燃桑枝,上面加糌粑,再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请求神灵保佑,一边用青稞酒把明火浇灭,为的是让浓浓的桑烟冒出,飘散香味,传遍山川,敬奉神灵。
  
  转田的人员全部到齐以后,喇嘛吹奏长号,接着是海螺、唢呐、鼓和钹都响起来,这是以乐器愉悦神灵。吹奏完毕后,4个喇嘛与翁则、天气师一起念经,首先念关于雅拉香布山神的经文,因为雅拉香布山神是雅砻地区的保护神,这一带农区的望果节上都会先念诵此经。之后念祭祀当地的各种神灵的经文,神灵包括山神、水神、土地神和家乡地祗等。在念经的同时开始煨桑敬神。
  接下来是10名青年武士拿着藏刀在圆圈队伍中间表演“百”。“百”是古代藏族士兵征战时的壮威歌,是一种说唱艺术。在望果节时表演的是“锄土时的说唱”。他们头戴贡梅郭霞,即国王卫队帽,身上佩刀。古时粮食即将丰收时还得防备敌人来抢夺,武士是用来保护庄稼的。据说过去每个武士都会佩枪,在仪式上会一起鸣枪祭告神灵。现在会有一个武士佩戴气枪,象征性鸣枪完成仪式。“喇嘛吹响长号,由翁则一边敲钹,一边指挥大家说唱和表演动作,其歌词是对村庄环境的赞美,借以表达勇士们保卫家园的决心:
  在村庄的尽头看到的是雪山,
  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中间是谁居住的地方呢?
  中间是人居住的地方。
  眼前这一大片土地用来做什么呢?
  那是种植粮食的地方。
  在下面是清澈的河水,
  如果没有清澈的河水,
  檀香树就长不出来。
  武士表演过后,108个人开始在院子里转圈,一边转一边调整队伍。转完一圈即出发去转田。其出发顺序是,翁则、天气师骑马与4个小喇嘛走在前面。队伍中彩旗飘扬,不同乐器的声音持续不断地响彻山谷。他们身后跟着4位年轻的喇嘛,再后面依次是背陶罐煨桑者、举经幡者、敲钹鼓者、吹唢呐者、举小旗者、巴波巴姆、5位仙女与她们的助手、背经书者、武士、骑手,规范师走在边上,随时监督队伍。转田时按照顺时针方向前行,按照顺序,要把全村每一个人家的每一块田地都转遍。队伍走得不快不慢,很是从容。各种角色使这支队伍既富有色彩又富有生命的气息。
  每个村民小组都在自己的田地中设一个祭祀点,摆好香案、桑棱,一些人手里捧着哈达,另一些人手里端着青稞酒壶,在那里等待转田者的到来。每到达一个村民小组的祭祀点,翁则喇嘛和天气算师都要主持仪式,喇嘛们要吹起长号,然后念经,以再次禀告各村小组的神灵。之后是各村民小组的人给转田的人们献上哈达和青稞酒。
  
  为配合下午的仪式,大部分转田者要换装。在午餐时,家人会帮忙把下午要穿戴的东西拿来,并帮助他们换好。大家会将家里值钱的装饰品都佩戴出来
  
  转完3个小组的田地后就到了午餐时间。这时参加转田者的家人会带着青稞酒和家里做的午餐等他们相聚,村民委员会的院子里里外外非常热闹。吃完午餐,有一些角色的人要换装,之后再整理队伍,继续去转另外两个小组的田地。全村的田地转完后,进行马术比赛,主要是参加转田的9对人马之间比。因为曲德沃村是农业村,马不多,所以马术比赛时间不长。尽管如此,赛马中的获胜者也能得到村里颁给的一些象征性的奖励。不参加转田的人在这一天里基本都是观众。赛马后全村人再次回到村委会的小院继续接下来的仪式。
  下午转田者会重新换装参加活动。上午大家所穿藏袍以毛料为主,颜色偏深,像是冬装(举经幡者除外,上午为白色藏袍,下午为深色藏袍),下午会换上更加鲜艳、漂亮的藏装,看起来像是夏装。而且大家会将家里值钱的装饰品,包括头饰、耳环、项链,手镯、戒指、腰带上的吊坠等,都佩戴出来,展示给村里的人看。许多人家祖传的、做工精美的绿松石项链和硕大的银质戒指也只会在这天展现。不仅女性如此,男性举经幡者下午也会在腰上挂几个银质佛龛,少的挂2个,多的挂4个,且多是较大的。五颜六色的装饰品与藏袍配在一起,更具有了丰富的美感和装饰性效果。
  在村委会院子里,先要重复一遍上午的仪式。喇嘛念诵过先前的经文之后要念诵祈求杰布神和赞神保佑的经文,因为杰布神和赞神是村庄的保护神,每个村庄有自己的杰布神和赞神,他们的名字都是不一样的。念经后,喇嘛、村支书和村长给转田者献哈达,并敬青稞酒,有感谢和慰劳大家辛苦之意。
  完成这些后,骑手与“仙女”们一起表演“谐钦”,这是一种传统的大型歌舞,表达的是丰收、美好和吉祥。“仙女”们头戴帕珠,有5人,一个小组一名。也有人说这组人物代表母亲。歌词为:
  登上吉祥的梯子,
  看到了装白色青稞的粮库;
  在外面又看到了大片绿油油的青稞苗。
  粮库里装的粮食堆积得越来越高,
  看起来不会越来越少。
  右边栽了白杨树,
  白杨树长得很茂盛;
  左边栽了黑杨树,
  黑杨树长得很整齐;
  白杨树和黑杨树长大后做宫殿的梁柱。
  宫殿建得越来越高,
  看起来不会越来越低。
  今年是个吉祥年,
  明年又会是吉祥年,
  后年一定能建成金子桥梁。
  “仙女”唱跳过后,翁则喇嘛和天气算师在院子中间跳神。天气算师赤烈旺堆上午穿深色的普通藏袍,戴唐徐帽;下午换上跳神服饰,即头戴“夏纳”,就是纯黑色的帽子,帽子上由三部分构成——喷焰末尼、骷髅头和孔雀毛。这种帽子看起来像是苯教与佛教融合的产物,只有祭祀活动时才戴。算师身上穿的是五种颜色的大长袍。翁则喇嘛和算师一起跳神时也是同样的打扮。
  跳神之后翁则换回喇嘛装束,一边敲钹一边指挥武士再一次表演说唱艺术“百”。
  下午的村委会小院比早晨要拥挤得多,人们等着来看整个仪式的最后一段最精彩的部分,即转“羊肠子图”和转“汉地长城图”。
  在翁则喇嘛的带领下,队伍先是转羊肠子图形,接着变换成汉地长城图。从院子的东边转起,按顺时针方向转三圈,四面墙角都要转到,每个方向筑一个长城图形。长城图转起来很复杂。拉多布杰翁则喇嘛说,这是历史上传下来的,大概意思是连绵不断,吉祥永继。已经74岁的拉多布杰翁则似乎有点担忧,说年轻的喇嘛只会转“羊肠子图”,不会转“汉地长城图”,他现在正在教他们,以期这种仪式能够不间断地传承下去。
  最后举行祭天、祀神仪式,即转田的武士在刀上、其他的人在手里放一点糌粑,嘴里念“叽叽唆唆”,据达杰林寺夏宫的丹增欧珠喇嘛说,意思是愿善神得胜,之后一起把糌粑抛向天空,同时乐器齐鸣,欢呼声响遍村庄。至此,全天的转田仪式宣告结束。
  第二天,拉多布杰翁则会带着两个小喇嘛,在村委会隔壁的达杰林寺冬宫念一天经,经文名为《焚香祭祀扎拉神》,这是莲花生大师当初为建筑桑耶寺而念的经文,后来藏民在举办大事的时候都要请喇嘛念诵这部经文。扎拉神是一个外表看起来非常凶猛的战神,是人们祈福禳灾之神。据说在出征打仗、外出、办大事的时候,如果祭祀他了,就能获得很好的保佑。村支书和村长则组织大家进行歌舞表演和拔河比赛等娱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