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盛的人格魅力
2011-01-01
群众 2011年1期
常德盛的事迹在大江南北传颂,常德盛的故事让干部群众动容。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小小的村官何以受到人们如此的尊重和爱戴?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给山了不同的答案,而这些答案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串起这些明珠的红丝线则是常德盛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超群的创新能力。
艰苦创业,永不止步,咬定发展不放松,在常德盛的人格魅力中光彩夺目。40多年前的蒋巷,穷土恶水、瘟疫横行,地不产粮,食不果腹。可常德盛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在蒋巷先辈的陵墓前,常德盛发誓:“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他带领全村仅有的400个劳力,灭虫、治水、改土。持续十多年,靠着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肩挑背扛,硬是把千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从此,贫瘠的土地上小桥流水、树木苍翠、瓜果飘香。
改革开放后,常德盛决心发展工业,以工兴农。但兴办企业的道路曲折而坎坷,常德盛不气馁不屈服,凭着千山万水走、千言万语说、千家万户求、千难万难磨的非凡意志,使常盛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常德盛完美地完成了庄稼汉到企业家的成功切换,蒋巷村也走上了工业富民的“财富拐点”。
进入新世纪,蒋巷村工农业经济已具规模,常德盛又创造性提出了三产兴村的发展思路,搞起了生态农业旅游。把蒋巷变成了工业园、粮田园、蔬果园、居住园、旅游公同“五园”交锚的新家园。
点评:发展是硬道理,常德盛深谙其道,执著而坚定。他深深地知道,只有发展,才能改变落后面貌。只有发展,才能让百姓安康幸福。常德盛发展的路径独特而实际,令人敬佩,令人折服。先是在“农业起家”上突破,接着在“工业发家”上拓展,后来再在“旅游旺家”上提升。他驾驭着农业、工业、旅游三驾马车,日夜兼程在绿色的田野上,一步步耕耘着自己的理想。
黑格尔曾经说过:“人是靠思想站立的。”
常德盛不仅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有着深邃的科学发展理念。发展、科学发展、实事求是发展,是他思想的脉络。“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这是一种指点江山的豪情,是一种改天换地的气概,更是灵魂深处思想火花的进发。正是靠着发展、科学发展、实事求是发展的思想把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幸福村,也使常德盛的人格魅力在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中得到升华。
心系人民,热爱人民,咬定富民不放松,在常德盛人格魅力中熠熠生辉。常德盛怀揣着一定要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梦想,一步步地实施,一步步地兑现。常德盛是农民的儿子,他深知农民的幸福和快乐首先是拥有一套宽敞的房子。村里积累了一定的财力之后,常德盛首先给父老乡亲们建成了186幢“小洋房”,每幢建筑面积220多平方米。别墅区内商店、图书馆、博物馆、农民剧院一应俱全。蒋巷村有200多个老人,为了让这些老人拥有幸福的晚年,过上舒心、自由的日子,常德盛专门为他们建起了老年公寓,按三星级标准配套用具,宽敞舒适、环境优美。
如今的蒋巷,人均年收入高达两万多元。完全过上了充足富庶的生活,可常德盛认为,物质上的拥有只是表层的,要让农民真正地开心快乐,还必须拥有自己的事业,拥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住将巷,常德盛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有自己的岗位,能干什么干什么: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副则副,宜重则重,宜轻则轻。常德盛对村里的生活没计了,许多尊重人性自由的细节,如虽粮菜供应充足方便,但还足给每家半分自留地。不为屹用,只为满足农民世世代代的农耕传承。菜园里老人弄菜,孩子追蝶,吴依软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尔,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尢赖,溪头卧剥莲蓬”。亩裕、和谐、美丽、自然,一幅美轮美奂的江南乡村图画,辛弃疾800年前的梦想,常德盛把她变成了现实。
点评: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和闲暇的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常德盛怀揣着对父老乡亲的满心热爱,在几十年的创业中一步步践行着恩格斯的预言。把有工作,有充足的物质生活,有精神的自由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他字正腔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一生的追求就是言民强村,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记者在蒋巷村采访时,曾有几个村民抢着对我说:常书记是我们蒋巷人的福星,做一个蒋巷人很幸福很快乐,常书记叫我们干什么,再苦再累,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们也在所不辞。这是老百姓发自心底的声音,既是对常德盛的赞美,也是常德盛人格魅力的印证。
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咬定清廉不放松,在常德盛的人格魅力中闪闪发光。常德盛有个著名的“三不原则”。最初的时候是不受礼、不吃请、不徇私。随着蒋巷的发展壮大,他又更新了“三不原则”——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坐高档车子。进入新世纪以来,常德盛又定下了“三不原则”——职务不搞终身制;职位不搞世袭制,不传自己人,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村厂班子不搞家族制,企业领导岗位全部采用竞争上岗。
身为常盛集团最重要的创始人,义是常盛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常德盛却放弃了奉应由他获得的全部股份,细心的村民算过账,常德盛几十年累计“让利”竟然达到上亿元,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常德盛视百姓如亲人,而对待家人却十分严格。他从没有给家人包括亲戚安排过工作。他没有专车,村里的一辆别克轿车已开了10多年,修过好多次,村民有事都能用。几家改制企业的老总史在看不过玄,在付给村里是额的上缴款之外,又其同山资100万元,惟一的要求就是为常书记配一辆新车。可常德盛没买新车,而是作为村股份合作社的收益分给了,全村人。常德盛对自行车情有独钟。他说,骑车方便,既低碳环保,又锻炼身体,还贴近了乡亲。常德盛没有自己专属的办公室,而是和四五个工作人员挤存一起。
点评:看看常德盛的所思所想,看看常德盛拥有怎样的人生哲学:“一夜之间我可以变成千万富翁,但是我追求的是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常德盛说,“钱,有得用就行了,要那么多干什么?有的钱我不能要,党员干部跟群众的收入差距不能拉得太开,差距过大,党群、干群关系就差了,就会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让农民长期得到实惠和安居乐业,要的是蒋巷人对党员干部的理解和支持,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都说社会主义好,都说共产党好。”
这就是常德盛的人生观、事业观,这就是常德盛的崇高风范,这就是常德盛的人格魅力。正是由于常德盛的榜样力量,常德盛的人格魅力,蒋巷村连续20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没有一例上访集访,没有封建迷信活动,没有黄赌毒现象。
常德盛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个蒋巷人。2002年常德盛赴京出席党的十六大那天,整个蒋巷村沸腾了,村民们自发地到村口送行,一里多长的队伍,直送到镇里。大家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比过年还热闹,那时那刻,人们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党心民心,什么叫肝胆相照,什么叫人格魅力。崇高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怀,是常德盛广受爱戴的根本原因,在市场经济繁荣起来的今天,有人崇尚享乐、拜金甚至醉生梦死,常德盛崇尚的是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浩然正气,馨香人间。
责任编辑: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