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全民同奏的文化交响乐
2011-01-01朱奚红倪黎
群众 2011年1期
一方千年历史润泽的传统文化沃土如何孕育出面向未来的全新文化硕果?一汪曾经泽被了数万文人雅土的沧浪之水如何在新时代的文化洪流中甘霖普降惠及寻常百姓?政府搭台、社区给力、百姓当家,苏州市沧浪区以鲜活的公共文化实践回答了上述疑问,唱响了一曲全民齐奏的文化交响乐。
市民舞台,演绎文化“民星”梦工厂
2008年3月份,《姑苏晚报》连续好几个星期图文并茂的大篇幅报道了沧浪区市民展示才艺的年度盛事——“市民大舞台”活动。由此,一大批原本沉寂十寻常巷陌的草根“民星”脱颖而出,成为苏州城街谈巷议的焦点话题,其轰动效应绝不亚于当年“超女”选拔。据了解,这些“民星”们来自沧浪区的各个社区,他们中间最大的已经87岁,最小的才6岁,在家门口这个不讲名利,只为寻找快乐的“草根”舞台上,他们发挥得尤其自然,表现得尤为出彩……
受到首届市民大舞台大获成功的启示,沧浪区又相继启动了沧浪市民大舞台“快乐民星”综艺大比拼活动。仅去年上半年,就产生了“民星”500多名,观众人数达到3万余人次。
而去年下半年,沧浪区多年来的传统——群众文化“一十百千万”工程正在深入开展,它以组织一场沧浪文化艺术节大戏,培育十个品牌文化广场,开展百场社区文化活动展评,培训千名社区文体骨干,吸引数万名群众参与为目标,集合了市民合唱音乐节、迎国庆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戏曲雅韵”等多彩内容,为辖区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的丰盛文化大餐。
如今,在沧浪区,观看家门口的群众文艺表演,参加草根选秀,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施展特长、挥洒自我,不仅是相当部分沧浪居民乐享多彩文化生活的具体表现,更成为越来越多沧浪人日渐习惯的生活方式。
公共文化的繁荣,载体是基础。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各类载体,让出羊众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丰体,在共建中实现共享,是政府在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下,所应肩负的现实责任。
在实践中,沧浪区政府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全新的服务者姿态切实履行着建设文化载体的使命。一方面,积极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他们以步行15分钟的路程为上限,按照“区有两馆,街道有一站,社区有一室”的要求,在全区六个街道都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保证每个社区都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在全区建成多个大型文化广场。与此同时,积极培育草根文化团队、鼓励创作文艺作品,使居民群众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即可享受到“健康、丰富、精品”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科学开发利用古宅名居。他们将原本淹没在背街小巷中的桃园、况公祠、清微道院、圆通寺等一大批历史古宅,重新修缮利用,建成群众文化生活的新舞台,免费向市民开放。以况公祠为例,这所原本为纪念明代清宫况钟而建造的专题,2002年经政府修缮后,现已成为沧浪区文化活动中心,不仅茶室、画室俱备,每天更有评弹、沪剧、京剧、越剧等各种戏曲演出,真正成了市民享受曲艺、欣赏绘画艺术的乐园。
社区给力,演奏群众和谐乐
如果说,政府搭台唱响的是沧浪区公共文化交响乐的高潮,那么平日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则构成了沧浪区公共文化交响乐的主旋律。
清晨漫步在双塔街道定慧寺社区,你会惊喜地发现,舒缓的音乐中,舞蹈、拳击、击剑,一个个兴趣小组排练得有模有样;吴作人艺术馆里,居民们的书画与名家大作同陈一室;社区文体活动室内更是热闹非凡,老人们围着棋盘正聚精会神地“厮杀”。事实上,这里的社区活动每天都排得满满的:周一是戏曲、周二是书画、周三是英语……
在胥江街道胥虹社区内,艺体学校的开办也自成特色。2003年艺体学校开办之初,设立绘画、剑舞、歌咏三个班,学员只有40多人,清一色的都是社区老年人。然而不到一年,艺体学校学员就迅速增加到200多人。红红火火的社区艺体学校为胥虹社区培养了一大批文化艺术骨十人才和骨干队伍。此外,胥虹社区还成立了家庭文化促进会,在社区成立了扇舞、拳操、声乐等十余支(个)表演团队和家庭,先后举办健康家庭文化节、楼道艺术节、“沧浪水、胥江情”摄影展、“新苏州人论婚育”演讲比赛等十多场社区文化活动。如今,这些表演队伍已经走出了胥虹社区,正逐渐成为各类庆典活动和百姓才艺展的活动主角。
同样在对门街道的里河社区,2002年10余名业余越剧爱好者组成了玉兰越剧团,从此他们每周定期在社区活动室内排练,在社区服务中心演出,8年来风雨无阻,场场演出爆满。而在吴门桥街道,13年前,城区8个热爱舞蹈艺术的退休阿姨自发组建起了吴门艺术团。13年间,他们创作了上百个民族舞蹈,许多节目相继在省、全国老年舞蹈大赛上获奖。据统计,像玉兰、吴门这样“拉得出,打得响”的社区文化“明星”团队,沧浪区共有10多支,几乎每个街道都有一个。而为了促进这些社区文化团队健康发展,沧浪区还定期在居民们的家门口举办各类文艺比赛,这样既方便居民的参与又促进草根文艺团队的成长,实现了双赢效果。
社区文化是今日沧浪人文全新的展示舞台。沧浪区这几年几乎每个社区都要举办文化艺术节,各种社区文体活动更是接连不断。通过这些红红火火的文化活动,居民们主动走出了封闭的小家,融入了社区这个“大家”之中。通过社区文化的推动,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得到了提升,文化品质得到提炼。因此,居民既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创造者。他们通过参与创造,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拥有了全面自由发展的平台。
百姓当家,活动室钥匙在居民手中传递
沧浪区吴门桥街道的金塘社区在2007年的老新村改造中新建了一个80多平方米的义化活动室。为使这个活动室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社区召开了居民议事会,鼓励社区百姓建言献策。经过一番讨论,社区群众最终决定要对这个文化活动室实行自治管理。于是,从2008年1月起,这间活动室钥匙便开始在居民手中传递。
喜欢养鸟的79岁离退休干部王长如,是第一个主动义务承担开门任务的钥匙保管员。每天早晨6:30,作为花鸟品茶兴趣小组“头领”的王长如就早早来到社区活动室,开好门、泡好茶水,随后与接踵而来的一群养鸟爱好者享受着斗鸟品茗的乐趣。接下来,社区内喜欢下棋的、打乒乓的、看报阅读的、戏曲舞蹈的纷至沓来……从早上6点半一直开放到晚上8点,各个团队轮流活动,活动室的钥匙也在各个兴趣小组的召集人手巾流动起来。不仅如此,每个团队走的时候,大家都很自觉地把活动室收拾得井井有条,根本无需再派人打扫。
直至今日,这个社区活动室,就像一个欢乐大家庭:开门、关门,泡水打扫,井井有条的家庭氛围里走进来的居民在其中总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养鸟品茶、文娱歌舞、下棋阅读,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这里的居民开心不已;共同维护活动室,共同享有活动室已成为这里每个人的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类似金塘社区活动审的例子,在沧浪区还有很多。为体现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和均等性的本质特征,沧浪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放在首位,致力十把普通市民的文化需求和利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创新各类机制体制激活百姓的文化公民意识,创造条件满足群众对于公共文化事业共建共享的诉求,最大限度凸显了公共文化的“公共性”。
政府搭台,社区给力,百姓当家,是沧浪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实践证明,沧浪区之所以能够唱响这曲全民齐奏的文化交响乐,其原因在于:沧浪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高扬的是“以人为本”,着力的是公共文化事业的全民“共建与共享”。
正是在这样的共建共享过程中,沧浪区的全体居民不仅是政府文化服务的对象,还是区域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如今的沧浪区,人人享有文化活动的权利,人人又是文化活动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沧浪的全体居民既是公共文化的受益者,又是公共文化的创造者。群众的参与和创造,构成了沧浪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成为了促使沧浪区文化建设结构与面貌为之一新的源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