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互动”改变生物教学模式
2011-01-01李齐见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2期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我校在2008年提出“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稿作为课堂教学的蓝本。导学稿就是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习所编写的文稿。“导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来认知生物学的知识和生物规律:“互动”就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这个过程寻找答案和生成知识点。“导学——互动”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手段来认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以“导学、互动、思考、探究”的主体思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改革,对生物的教学产生巨大的变革和影响。
一、“导学——互动”的基本教学模式
“预习导学稿—,课堂研讨(互动探讨)—堂上反馈—总结归纳—反思、提高”
这五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层层渗透。在这个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个脚印,由浅到深地打开知识库,在不断的思考、互助中打开自己的眼界,发散思维,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二、改变学生学习生物的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开展“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班级的学风。由于在上课前已经将导学稿发给了学生,学生通过导学稿了解到教师课堂上教学的思路,有充分的时间根据导学稿来自主学习课本的知识,查找有关的资料,或同学问互相讨论、探究来寻找知识的答案。学生通过导学稿的预习明确了学习目标、知识的重难点、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那么学生就会带着预习中的疑问和探知的精神来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和知识的习惯。
2.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学——互动”的模式中,学生利用导学稿和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摸索、寻找课本内或课本外的知识和答案,通过同学间的通力合作和互助,来构建知识的完整性。
例如,在学习植物向光性的内容时,教师可布置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设计一个植物生长的向光性实验。学生动手完成这个实验的情绪很高,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很积极和配合。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展示成果,介绍自己小组的设计的成功之处和失败的原因,其他同学评价。
通过这个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实验设计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养,也让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增加,让他们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成功的。所以,导学稿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基础性: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难度不能太大,若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量,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探究性:不能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点的填空,这样缺乏研讨的意义,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性。③层次性:设计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情况,问题要由浅到深,一步一步地导引,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思考和研讨,体现因材施教。④主体性:以学生自学为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生物日常常识来挖掘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探求问题。
三、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师教学任务
1.改变教师备课工作的任务,“教案”变为“导学稿”
教案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传授知识而编写的,其编写的重点思想是“教什么内容”“我如何教”“怎样才教得好”,其关键的字眼是“教”,教师是主体。“导学——互动”的导学稿,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思考学生“怎样学、想要学什么、怎样才学得好”,所以教师的备课从备“教”转变为备“学”。而导学稿并不是单纯的教案的改编和将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的字眼上的改变。导学稿的编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易到难,由浅到深,层层引导,具有探究性、启发性。
例如,在学习磷脂分子在细胞膜的分布的情况时,师生共同学习了磷脂分子的结构和特性(头部是亲水性、尾是疏水性)后,设计下面的思考问题:①思考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是如何铺展的,请你画出图来。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和引导学生动笔画图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生成知识。
2.改变课堂上教师的任务
课堂上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在新的课堂模式中充当导演的角色,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课堂的任务也由讲转变为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好“导”的角色:①教师放手将课堂让给学生。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老师不放心学生,怕学生掌握不了知识点,学不到东西,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仍然占据大部分的时间:通过学生互助来完善知识。我们发现一些教师提问学生的时候,学生回答不完整或回答不上来,我们老师就急了,出现抢答的现象,这部分应该让其他学生来完整知识点:③教师精讲和释疑。在新的课堂模式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课本知识重点精讲主干知识。
四、改变课堂上授课的模式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以知识为中心,形成教师、课堂、书本的局面,把“告诉”和“训练”作为课堂的主要行为模式,过于强调结果和统一的步骤,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真正的需求。“导学——互动”改变教师说的单一模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展示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为主要模式。
例如,高三的复习课中,传统的做法是教师以讲述的形式来梳理考点,教师说,学生听。这种模式的效果,我们在改试卷的时候,有老师就会说:“我明明白白地在课堂上说过,还不会。”就是说,学生听了,没有深刻的印象,听的时候明白,一动起笔来还是不知如何表达,也就是说学生掌握的知识不牢固。如何加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可以通过“听、想、看、读、写、说、练”这几个方面来加强学生课堂的思维训练。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复习中,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根据基因表达过程图讲述基因表达过程。再让其他学生补充和纠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情况,也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看图的能力。
五、改变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互动主要是教师和个别学生、教师和全班同学之间的互动,大多以教师问、学生答的互动模式进行,形式比较单一,课堂气氛调动较差,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教师和小组的指导。在“导学——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生生之间的讨论和帮助。在小组合作中,有一个中心发言人,其他学生讨论和质疑,然后收集意见,统一为小组总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尖子生可以帮助后进生,实现生生互助、生生互学。
例如在课堂做练习题训练时,可在学生自主完成题目后,小组成员互相之间对答案,在对答案的过程中,实现生生互助、生生互学。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堂指导,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实验“师组”的互动,也让教师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推行,既改变了教师的思想,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使生物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和思考,例如课堂上如何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导学稿”与教材、辅导书的关系等都需要进一步研讨。
<img src="https://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zscj/zscj201102/zscj20110217-1-l.jpg?auth_key=1736831206-1465178373-0-1994d8abd387027b30a52f6102676b23" hspace="15" vspace="5" 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