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字

2011-01-01赖乐意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2期

  摘要: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低年级的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也影响到语文多方面知识的学习,束缚了儿童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在儿童学习的起步阶段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而“字卡”就是其中一种辅助识字教学的有效形式。在识字教学中巧用字卡,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
  关键词:识字教学 字卡 循序渐进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之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愿望”。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用多种形式提高孩子识字的效率。不少老师也会用到字卡,然而很多时候字卡在课堂教学中纯属“过场”。在教学研究中,笔者同孩子们共同成长,充分利用字卡,根据孩子在各个学期的认知特点,巧妙地结合多种形式,并且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四个学期坚持以“字卡”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识字,在班级中形成一股“字卡旋风”,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人教版教材对每一课的生字进行“识”“写”分流,也就是对二会字和四会字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下笔者就怎样以“字卡”为主线,循序渐进地提高孩子认读“二会字”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巧用字卡。认识新字
  
  根据统计,人教版一到二年级教材要求学生的识字量达到1800个,平均分配到每一课中大约是15个字左右。孩子每一课都有新的识字任务,可谓任务繁重。因此,在教学中可用字卡设计成多种形式,运用于识字教学中。
  
  1.“送信”游戏
  老师手中的教学字卡本身就是法宝。一二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爱唱歌谣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的特长。在课堂上,我给孩子们编了一曲歌谣:“叮铃铃,叮铃铃,邮递员来送信。送的是什么信?送的是字卡信。请你快快读出来呀,请你快快读出来!”这首歌谣生动活泼,孩子们跟读了几次以后全班都记熟了。全班的孩子们唱着歌谣,老师拿着手中的教学字卡——美其名日“信件”,环绕教室。许多孩子都举起手抢着要“送信”。抽到的同学依次站到讲台上,然后一个接一个举起手中的大字卡,响亮地拼读手中的生字,并且组一个词,形式就如:“跟我读,hud,花朵的‘花’。”然后全班同学跟读。这个游戏操作简单,相当于一次性在几分钟之内请十几个“小老师”带读生字,既不呆板,又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更加有效地调动了每一个孩子“读”和“认”。从一年级到二年级的识字课堂上,我都坚持“送信”游戏。事实证明,这个游戏孩子们百玩不厌,真正做到了在快乐的游戏中让孩子认读生字。
  
  2.抢答竞猜
  仅仅是通过一轮的“送信”游戏,孩子们对生字的吸收率可能也只是40%左右。而在同一节课中教师又不可能运用相同的游戏再次让学生认读生字,这样是机械无效的。
  “兴趣是孩子的老师。”这时候的识字课堂需要另一种有趣并且有效的教学形式进一步巩固孩子对新字的认读,因此我设计了“猜字”游戏。这个游戏也是充分利用老师手中的教学字卡:把教学字卡藏在讲台底下孩子看不见的地方,让一个孩子上讲台从一堆字卡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生字卡,然后藏在背后,让全班孩子举手抢答竞猜。进行这个环节时,老师还会把教材中的两行二会字投影到大屏幕上,要求全班同学看着大屏幕抢答竞猜。举个例子,竞猜的孩子站起来后看着大屏幕问讲台上藏字卡的孩子:“是不是光荣的‘荣’?”如果没猜对,藏字卡的同学摇头示意,下一个同学接着猜;如果猜对了,藏字卡的同学马上举起字卡,全班跟读。等做完一轮的“猜字”游戏后,孩子们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本课的生字认读了一遍又一遍,而且还扩大了词汇量。
  “猜字”游戏实际上就是检查孩子在第一轮的初步学习之后对生字的记忆情况和组词能力。这个游戏让孩子们全神贯注,并且有效地进行了第二轮对新学生字的巩固。
  
  3.“超级无敌大电视”
  儿童是天生的表演家。设计这个游戏就是充分调动孩子的表演欲,让更多的孩子在表演和活动中巩固识字。汉字当中有一大类是表示动作的,低年级不少课文的二会字当中就有表示动作的字。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要求认读的二会字是“擦、抄、拾、摔、拨、拦、摸”,这七个生字都是跟“手”有关的动作词。把好了动作字词这一关,也就是提高了孩子的识字效率。
  这个游戏实行分组比赛。首先,参加比赛的小组派两名代表上台,一个做动作,可以加上语言描述,但口中不能出现答案中的字,而另一个孩子就负责猜,并且背对黑板:第二,教师将所有的教学字卡贴在黑板上:第三,在参赛组以外的小组中选一个学生来黑板挑选一个生字。所谓的“超级无敌大电视”指的是有人在演,有人在猜,有人在看。游戏紧张刺激,孩子表演起来有声有色,猜的人竭尽全力联系本课的生字去找答案,没轮到比赛的小组的孩子更是跃跃欲试。名为分组竞争比赛,实为全班总动员。通过一轮的“大电视”后,孩子此刻实际上已经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表示动作的生字。几张普通的教学字卡让孩子通过有趣的游戏从字义上巩固了二会字的认读。
  
  4.妙笔生花,联字成句
  表示动作的生字只是汉字中的一部分。因此,我还利用了字卡设计了其他教学形式在课堂上进一步巩固孩子的认读。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法,一二年级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思维充满了发散性。根据孩子的这个思维特性,我让孩子参与“头脑风暴”游戏,形式是:同桌用学校发的这一课的小字卡摆在桌子上,一个人从字卡中抽出自己喜欢的2~3个生字,另一个人将这几个没有什么关联的生字联成一句话。游戏进行大约5分钟后,教师再来个“活动检阅”,指定学生根据黑板上随意集合的2—3个生字说一句话。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而联字成句的游戏就巧妙地运用了字卡让每个孩子在活动当中认读生字,并且认读了本课当中难认的生字,极大地提高了孩子的识字效率。
  
  二、巧用字卡。复习生字
  
  心理学指出:“要想使儿童所接受的信息长期保存,就要反复识记加强记忆。”儿童对新知识接受得快,但也忘得快。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认字认得快,但如果没有做到及时、有效的复习,前几天学过的生字孩子转头就会大呼:“这个字没有学过!” 事实上,字卡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复习生字。
  
  1.字卡早餐
  低年级的孩子对认字兴趣盎然,我抓住孩子这个时候的心理特性,设计了“字卡早餐”游戏。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我就让孩子用发下去的现成字卡或者自制字卡,设置“字卡早餐”。每天早上把昨天学习的二会字字卡贴在教室门上,学生“吃”完字卡早餐后才能进入教室。为了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陛,我把设置“字卡早餐”的任务按学号的形式分配给孩子。因为孩子手中印制的字卡是没有具体按每一课归类印刷的,因此,我让孩子按学号,提前在晚上从自己的一套卡片中找出那一课的生字。比如,今天学完第五课的生字了,明天早上轮到7号同学在门上设置“字卡早餐”,那么,他就要在今天晚上从那一套字卡中找出第五课的生字究竟是哪些,然后把它们剪下来,第二天早上才能一个一个地贴在教室门口。这样做的目的既让孩子觉得自己充分加入了这个游戏,也让孩子在剪字卡的过程中复习了当天的生字,可谓一举两得。这个方法一直坚持完一年级。到了二年级后,孩子可以自主选择剪字卡,或者是自制字卡。
  
  2.做“象形字卡”
  汉字的前身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似。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口耳目》就向孩子们初步展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特性。虽然后来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不少汉字其实还保留着象形文字的特征。我们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我发现,只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导孩子,孩子们很快可以推而广之,他们已经可以给一些生字加上自己想象的翅膀,做出一些“象形字卡”。例如,我先在学习生字前跟孩子们解释“坐”,我问学生:你从这个字的字形想到了什么?几个聪明的孩子马上有了联想,看出了“坐”字是两个人面对面地席地而坐。然后我抓住这个契机马上在黑板把“坐”字变成了“一幅图画”,类似:坐孩子们恍然大悟,更形象地认识了生字,当问到什么字也可以像图画那样来表示时,孩子们的思绪便像泉水般地涌了出来。
  因此,在平时的识字课结束以后,我不定时地布置孩子从这一课挑选出你认为很形象的生字,自制“象形字卡”,明天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以下是一些我班孩子自制“象形字卡”的效果图:
  这些复习成果是令人惊喜的,不一定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出这样的“象形字卡”,但是教师让孩子回家复习生字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因为孩子在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去挑选生字的过程中,已经认真地把当天的生字读了一遍、认了一遍,还能认真思考部分生字的字义。到了第二天的课堂展示字卡,更是全班一起参与了讨论,气氛活跃。
  
  3.回收罕卡
  在我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做了形式各异的字卡。平时我都会叮嘱学生要在自制的卡片背面写上自己的姓名,以方便日后的回收和展示。为了让孩子的生字复习及时有效但又不过于频繁,我逢周五就回收孩子自制的卡片。然后分发到4个小盒子中,分配到4个小组长。让小组长充当监督员,检查本小组成员生字的认读情况。小组长拿着盒子里的字卡给小朋友们抽查,全部过关的给他一个“顶呱呱”的奖牌。一个月谁得到的“顶呱呱”奖牌最多,谁就是本月的“识字冠军”:一个学期结束后再作统计,选出“识字大王”。一个学期的“字卡旋风”才就此停息。
  
  三、综述
  
  事实证明,字卡在识字教学中可利用的形式多样,效果明显。只要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巧用字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合作游戏,循序渐进地将上述形式贯穿于新字的学习和旧字的复习中,孩子的识字效率一定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