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群体心理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2011-01-01李赞红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2期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的群体心理现象,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法,通过有效利用学生的群体心理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关键词:群体心理 英语听说能力 学习目标
群体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沟通个体的桥梁,个体通过群体与社会发生联系,受到群体的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群体心理的形成能够让群体和个人相互影响,这对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创建共同的学习目标,实现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一般凝聚力强的群体内部气氛民主,成员之间沟通频繁、交往顺畅;成员的归属感强,群体活动的出席率高:成员的责任心强,能自觉维护群体利益,愿意承担相关的责任。群体目标对群体凝聚力的量和质都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凡群体目标明确并能广泛为群体成员所自愿接受,这样的群体都有较强的凝聚力;其次,凡与组织目标一致的群体自愿目标,都能产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群体凝聚力。
在所教班级中,可以和班级成员充分交流讨论,共同制定英语听说能力学习目标。比如,在大学一年级英语听说课上,笔者就制定了全班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测试题的得分目标,并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而老师往往通过奖励的方式来刺激学生学习。此外,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实践表明,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集体活动的乐趣。同时,也促进了班级成员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了班级的和谐,在不断提升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也能提升班级凝聚力。
二、划分小组进行听说教学,促进听说水平提高
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处于这种竞争状态时,往往会将其他同学视为学习上的对手。一些好胜心较强的学生,为了在练习过程中获得奖励,甚至会通过压制他人来突出自己:而那些竞争意识淡薄的同学,则处处回避老师所给出的问题,甘于将自己隔离在外。其实,这两种“生生关系”对学生的课堂学习都是有害无益的。
如果老师在听说课堂上能改变活动模式,利用群体心理划分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的思想和感情相互影响、相互认同,在心里意识到自己属于这个群体,从而建立起“我们同属一群”的“我们感”和“归属感”。这样,他们就会以友善的态度互相接纳和肯定,而这种互相信任和宽松自由的群体气氛,又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安全感,促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逐步大胆地表现自己,达到积极练习的目的。因此,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课堂“生生人际关系”进行调整,将师生之间的担心、害怕改变成一种集体责任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活动的效益。
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上,笔者把全班学生按自愿组合的方式,每组3~4人分成几个小组,并告诉各组成员,平时成绩将以小组为单位评定,小组成绩的高低将视该组在各组中的相对位置而定。目的在于通过小组竞争,促使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并由此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达到教学目的。结果发现,在课堂活动中不论是以组为单位的听说练习任务的完成,还是分组讨论,全班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而且组内的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
三、结论
了解课堂教学中的群体现象和特点,可以更好地分析学生特点,取长补短、因材施教。充分发挥群体的社会助长作用,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尽量避免社会致弱作用,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重视群体凝聚力的培养,有利于群体的和谐发展和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不断提高,并能保持听说能力的一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