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2011-01-01金石
群众 2011年2期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特别是明确提出了未来5年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0%的目标。那么,“十二五”时期江苏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确保这一目标的如期实现呢?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省社科院院长、党委书记刘志彪教授。
记者:针对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把“稳定经济增长”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对江苏短期经济增长问题,您怎么看?
刘志彪:江苏“十二五”规划建议与全国的略有差异,江苏提出了5年预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国家并没有提未来5年GDP的具体指标。江苏设定10%左右的平均增长目标,是经过集思广益、反复斟酌的,充分考虑了“十一五”的发展现状、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既积极可行,又留有余地。当然,这个推论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得出来的。
从国家层面来看,下个五年经济增长不可能像过去那么快,任务相对比较艰巨,主要原因一是以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红利的增长,当著名的“刘易斯拐点”到来后,也就是剩余劳动力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过去那种高增长就难以持续。二是我国的增长过程伴随着资源、环境等的巨大消耗和可持续问题,要素价格的迅速上升也会制约发展的速度;三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特别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出台以后,高通胀问题带来了国家宏观政策大的调整,货币政策收紧,给中国经济增长短期上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在现实过程中将会表现出来。所以,2011年国家提出稳增长的问题。
但是对江苏来讲,我认为稳增长对于调结构来说不是一个大的问题,因为,除了投资继续拉动江苏经济增长外,消费已经成为持续拉动江苏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且逐步显示出它的后劲。另外,江苏外贸出口创造了历史新高,增长速度比金融危机前还要高一些,当然这其中有一些特殊情况,但也说明江苏受外需波动的影响比较小。相反,结构调整才是江苏长期持续发展的难题。
记者:您在很多场合说过,稳增长的策略是促内需稳外需,您认为目前采取哪种方法促内需比较好?
刘志彪:谈稳增长,我们提出的策略是促内需稳外需,促内需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江苏确定的其它战略也能起到促内需的作用,但没有这个明显。目前在城市扩大一般消费品的消费能力,空间并不大,真正的空间在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当中。一个是城乡一体化过程当中的城镇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另外一块是农民进城或进镇之后的消费,一个农民进城可能带来八千到一万元的消费,十几万的固定资产投资。城乡一体化既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要求,也是短期内促内需的一个重要抓手。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已经实现现代化了,还有农村和城市的明显的二元结构,二元结构的消除或者说二元结构变为一元结构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结果,也是前提。江苏要在苏南地区2015年率先实现现代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讲,都要消除二元结构,消除城市和农村的对立。从空间上消除城市和农村的分界线,从生活方式上消除农民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这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这个问题和省里面提出的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城乡一体化战略从中长期看是这样的,从短期看可以创造内需。
记者:稳外需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刘志彪:稳外需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抓出口,二是出口结构升级,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江苏不可能用过去粗放的出口方式、低级的出口方式来维持原有的出口规模,这既不符合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也不符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中国人民福祉的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提升外贸结构,出口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商品和服务,尤其是要发展服务贸易的出口,发展服务业的国际外包等等。另外需要实现出口结构多元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某几个市场。第三是吸引外资的同时要进行资本输出。现在江苏已经到了从简单的输出商品到输出资本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政府顺势而为,在经济危机当中推动江苏企业联合起来到海外去投资,尤其是收购国外的资源和上市公司,特别是收购上市公司。这个问题我要再强调一下,我们利用金融危机的机遇收购国外的自然资源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非议,实际上可以把重心转为收购国外的上市公司,这是我们长期没有关注的领域。收购国外上市公司的好处可以列举很多,一是可以用收购公司的研发人员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服务,二是可以让它的技术工人到中国来指导中国的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的操作技能,三是可以把它的机器设备搬到中国来为国际市场进行生产,四是可以用它在他们国家或是国际市场募集的资金进入中国来扩张市场能力,这都是可以做到的。
记者: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江苏经济的长期增长,在出口导向上应该做哪些调整?
刘志彪: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除了出口、吸引外资这些传统的经济国际化思路外,更多的要考虑其他思路,包括对外商品输出的同时实施对外资本的输出,在发展出口的同时发展进口,江苏不能像过去单一的搞出口,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是要被扬弃的,也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以内需为主的战略需要扬弃的,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扬弃单一的出口导向并不意味着放弃经济国际化,经济国际化意味着按全球通行的经济规律办事,意味着市场、资本、劳动要素对外开放。我们以前过分强调单一的出口导向对江苏经济影响还是很大的,它压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第一个表现就是消费长期不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以出口、投资、消费这样一个结构长期存在,实践证明没有一个国家在崛起过程中能通过这样一个序列结构来推动国家长期发展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单一的出口导向也掩盖了江苏经济结构中的矛盾,这个矛盾导致我们经济工作中的许多误判,譬如说江苏的第三产业为什么占GDP比例那么低?“十五”期间制定的第三产业占比目标是40%,实际上没有实现,“十一五”的目标马马虎虎完成,“十二五”又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江苏第三产业占比要达到48%。为什么会出现服务业比重持续偏低的情况呢?主要是二产发展比较快,二产发展比较快是因为出口,2010年出口占江苏GDP的比重是43%,如果拿日本比较的话,我们目前人均GDP达到7700多美元,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差不多。按照相近的口径(剔除水电气等部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服务业占GDP是大约49%左右,我们现在是41%左右,差8个点。但是要考虑一个问题,我们的出口比例,当年日本出口占GDP只有15-16%的样子,我们到43%了,我们这么高是因为我们出口的都是制造产品。若假设江苏的出口比例和日本是一样的,那么我们第三产业的比例早就超过第二产业了。由于我们出口绝大部分是制造业,我们的制造业参与全球分工,而服务业主要是供应本地的,没有参与全球分工,服务业是本地市场,制造业是全球市场,制造业又发展得那么快,服务业当然偏低了,这些因素导致了我们在判断上会出现问题,现在提出加快推进第三产业跟江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有关系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不是可以重新思考一下,如果过分片面强调服务业的比重问题,会不会不符合当前江苏参与国际制造分工的模式,这反过来也是一个可以思考的问题。
记者:“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建议》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必须转变现有的发展模式,您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刘志彪:江苏要实现GDP翻一番、翻两番,按现在的增长方式是不可能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的消耗已经是江苏不能承受的,在苏南地区尤其不可行,这个时候是最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的。我刚才讲的外向型经济调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苏州、无锡、南京这些条件好的地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个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多重思考,第一,要像过去抓制造业国际化一样抓服务业国际化,我们的服务业现在还是本地化,制造业是国际化的,我们的政府能不能像过去抓制造业一样抓服务业的国际化。江苏也有条件发展服务业,因为江苏制造业水平发达,现代服务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在制造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可能凭空产生。日本经济学家说制造业是服务业的生身父母,就讲了这么一个关系。像抓制造业的全球化一样抓服务业,就是要把服务业的本地化转变为全球化,尤其是要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最重要的是抓智力,抓智力的升级,从国外引“智”。这个跟以前利用优惠政策搞各类开发区吸收国外物质资本的工作思路不一样,思路要有大的转变。另外一个,我们在提扩大内需的时候,敢不敢于提要把江苏建设成为国内的“消费大省”?为什么不能说呢?像江苏这样拥有巨大生产能力的省份,如果都想把自己的产出销售到人家省份,那么谁来扩大内需呢?中西部收入低的地区?肯定不是。我认为“消费大省”在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下是一种荣誉而不是奢侈和耻辱,应该大力提倡。另外,扩大内需也使得服务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会,中国的消费还没有启动,还没有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把启动内需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也会有很大的机遇,“十二五”提出把战略机遇期变成一个黄金发展期,关键就在抓内需,这就是结构调整。
记者:“十二五”期间,江苏服务业的增长目标是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您认为这一目标可行吗?
刘志彪:增加服务业比重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江苏经济发展在空间上是不均衡的,苏南、苏中、苏北发展差异比较大,看上去好像不利,实际上对结构调整是有利的,可以把苏南的制造业逐步转移到苏中、苏北去,然后让它去发展服务业。这相当于结构调整在空间上把苏南没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制造业转到苏中、苏北去,这个过程就是“留住公司,转移产业”,这个过程能实现的话,苏南就彻底转型了,把价值链的高端放在苏南,把相对的低端放在苏中、苏北,在一个省内实现产业结构的空间配置调整的要求,既可以把苏中、苏北发展起来,也可以实现苏南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十二五”期间,建议对苏南、苏中、苏北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区别对待,经济发达地区的服务业发展目标要调高一点,如果没有这个压力,它可能不肯推,苏州现在服务业发展的目标是48%,南京是56%,整个江苏“十二五”期间要48-50%,我认为这些地方的目标还是低了,要调高,否则江苏完不成目标。苏锡常宁的经济总量要占到全省的70%左右,它们的服务业发展目标低,意味着全省的目标任务完不成。苏中、苏北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制造业在加速发展,服务业发展的压力更大。苏南要提出更高的服务业发展目标,江苏以服务业为主的目标才能实现。
责任编辑: